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李兆基博士传记 (Part 4 of 4)

第六章 百尺竿头

建香港站 傲视全球

(一九九六年)

由零到亿的富豪是香港举世知名的特产。

李兆基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香港人的梦。

人们如果要知道为什么这个梦会成真,为什么他是奇迹之最?

且向你提供一个正确而简单的答案。

因为他信任香港、钟情香港、支持香港。

李兆基是个绝不轻易变心的人。

况且,在香港有好的投资回报,为什么要掉头就走?

李兆基在做生意上头又不是不客观的,他在八十年代末叶,曾与不同的香港企业家投资于新加坡,兴筑规模宏大的会议展览中心,亦在加拿大投资温哥华博览馆地盘,建筑住宅和商场,但都证明回报率很低。如果把香港税率偏低计算在内,该等投资更难以跟香港的成绩比较。

七十年代华资企业家冒出头来,八十年代不是香港畅顺好景的十年,然而,偏是在重重逆境之中,华资企业成长壮大。且可以说是在英资一个不留神时就把他们的一哥地位瓜分成功了。

怡和系列股份在一九八五年开始与香港说再见,各股份(除怡和汽车)在联合交易所除牌之后,在英国及西班牙的发展,情况乏善足陈。还有数不清的中小型企业移师至美、加、澳等地,没有弄至焦头烂额,尾大不掉,已经算相当不俗了。

七十年代,像李兆基、郭得胜、李嘉诚、郑裕彤等这班智慧胆识并重、眼光和韧力俱全的华资企业家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趁英资企业仗着一百多年的顺风顺水,顾盼自豪之际,利用本港房地产的兴旺,在这二十年来建立起很多数百亿至过千亿的企业来。

李兆基之所以跑出了头马,就因为他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资产都留在香港发展。更兼对自己公司的股份有信心,他持回自己公司股量近百分之七十之多。

总的一句话,过往无论香港地陷山摇,滔天风浪,他一于不动心、不移志、不外骛、不从俗,总之楼照起,地照买,最终就是名照升,钱照赚。

有些人会认为九十年代中叶以后,低成本的土地贮备去建筑高回报的楼宇,因而产生可观至百分之五十或以L的边际利润的好日子,可能会成为历史陈迹了。

作为一个庞大至控制全港上市公司市值近百分之六的财团,在业绩的竞技场上是不进则退的,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如何可以再继续笑傲江湖,独领风骚呢?

李兆基依然是成竹在胸,满怀信心。

在本城的地产生意,照做如仪。

集团未来的大型地产发展项目,包括将军澳达六百万平方呎住宅楼面之都会计划,内有一百余万呎的大型商场,机铁东涌站第一期物业发展,楼面面积三百七一十三万平方呎、地铁香港中环站上盖物业楼面面积四百四十万呎综合形式发展,以及新近投得的红磡地皮(九龙内地段——八四),楼面面积一百四十七万平方呎及以暗标投得之上水、粉岭总楼面面积达一百六十万平方呎之商业住宅地皮发展等。

这些项目中,最令人瞩目的自然是坐落于香港中区商业核心香港站地铁上盖,将投资四百亿港元建成四座壮观巍峨的高厦,为世界耗资金额最短的私营发展项目之一。

香港站其中最高的一座落成后,将成为全世界第四名最高之建筑物,前三名是于二○○一年落成之上海World Financial Center,于一九九七年落成之吉隆坡Petronas Tower及一九七四年已落成的美国芝加哥Sears Tower

机铁上盖发展项目共分四期兴建,第一期预计于一九九八年第四季竣工,第二期至第四期将于二○○四年前相继落成。其中有一座高八十八层的现代化写字楼,将会是全港最高的大厦。另一座三十八层,也是高尚写字楼,此两幢商业办公大楼每层楼面面积由一万八千平方呎至二万二千平方呎不等,共提供总楼面面积达二百七十三万平方呎;其余二座则是国际五星级酒店及豪华服务式公寓。四座下层都是购物商场,其间地下全部打通,有通道将四座连成一体,非常便捷。商场楼面面积为六十四万平方呎,酒店楼面面积为一百一十万平方呎,四幢建筑物之楼面总面积合共四百四十七万平方呎。

这项投资李兆基系的公司与新鸿基地产各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五,中国银行占百分之五。恒基系内,李兆基认为中华煤气需要有优质物业,故而让它占百分之十五,余下百分之三十二点五则为恒地所有。

香港站位置优越,前临维多利亚港,上盖物业坐拥优美海景,物业质素更达世界级水平,预算将成为本地及海外机构的高级办公室热门选址,乃香港商业及金融中心区的新焦点。

香港站经铁路连接新机杨,加上完善的商业及交通设施,将发展成为商业核心区。新机场将于一九九八年四月启用,届时乘客可直接在中环站机铁大楼办理出入境及登机手续。

香港站为香港近年最重要的基建发展之一,也是整个香港交通的总枢纽。香港站除了连接机铁及地铁系统外,毗邻并设有新中环巴士总站,以及完善的渡轮、公路及行人道路。

此外,更会兴建大型行人天桥系统,连接海傍地带与中环商业中心。

发展商将在大厦的顶层设立了望台,为香港市民及外地游客提供一个新的观景处,居高临下,俯瞰香港都市全貌。这个结合建筑艺术及观景意念的设计,足以媲美美国帝国大厦及巴黎铁塔。

该等建筑物由世界著名的美籍建筑师 Cesar Palli及本港建筑师严迅奇联手设计,极富时代色彩,为香港中环海傍增添朝气;发展商亦计划在海傍兴建广阔的园林平台,面积达十四万平方呎,为市民及租户提供休憩设施。

李兆基积极参予是项发展,使香港将有一座名震全球的现代化摩天大厦,无疑是为香港繁盛的商业社会带来突破性的贡献。

三间公司 各有千秋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六年,李兆基系的联营公司表现更为出色。

(一)联营公司之一——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中华煤气创立已有一百三十五年历史。

李兆基是在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四日登上中华煤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自从接管这机构之后,李兆基锐意革新。

正如前述,在一九八三年,当中英政府对香港问题仍执拗甚剧、香港市道极度疲弱的时期,李兆基依然大刀阔斧,斥资共十亿元,在大埔开设新厂,加强基建,让四部石脑油(Naphtha)制气机投入生产行列,这种石脑油制气机,是将石脑油加压加热加催化而成煤气,过程十分干净,且使每日生产煤气量达到二百八十万立方米。新厂按计划于一九八六年完成,大大增加煤气之生产能力。

新厂一期投产之后,效应甚佳,发展至一九八九年,又定下了再拓展的计划,在一九九二年新厂二期完成,一九九三年开始向市场供应,每日可增加煤气量五百六十万立方米。

从前煤气是香港富贵人家的专用物,只有在豪宅地区才有煤气供应。李兆基认为煤气既方便清洁,又健康安全,于是积极将煤气带到平民住宅区。目前除离岛之外,煤气无远弗至。

近年发展新机场,为配合未来赤鲻角新机场及大屿山其他发展项目对煤气的需求,特铺设了一条3500千帕的输气喉管,贯通荃锦公路与大屿山,大榄效野公园的一段喉管及马湾海峡的海底喉管都已竣工。整项工程总额为港币五亿元,预计可于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开始供气。

李兆基不但使中华煤气在基建上有突破发展,且近年煤气十分积极听取坊间意见,用户以前认为煤气虽便捷干净,但用具款式流于古板,于是中华煤气从善如流,注意市场情况和尊重客户需要。例如德国进口之煤气热水炉虽品质优异,但体积太大,不大适合香港的狭窄家居环境,于是积极引进日本产品,使煮食炉、热水炉等在款式上大大改善,又鼓励日本供应商在中国内地设厂,以减低成本,同时注重安全,炉具火种熄灭,煤气即自动停止供应,可减少火灾的危险,此外又设立煤气现代家居中心,把最佳之产品,如效率特高之煤气干衣机、煤气饭堡等介绍给发展商、建筑师、设计师及一般用户,又开创客户服务中心烹饪中心,推广煤气的应用。

中华煤气的用户由李兆基荣膺董事局主席时的三十万户,发展至一九九六年底,共有近一百二十万户,有四倍的增长。一九八三年股东溢利为一亿零五百万元,至一九九六年底则为十九亿四千六百万元。

除了业绩表现优秀外,李兆基入主中华煤气,使公司能有机会参予香港的优质地产投资和发展,例如万众触目的中环地铁上盖的香港站,中华煤气占百分之十五股权;九龙京士柏花园别墅地盘,中华煤气占百分之四十五股权,该罕有之九龙半山豪宅地王,总楼面面积约二十四万一千平方呎,另附有会所及停车场设备,预计于一九九八年底完成。

此外,中华煤气在马头角的南厂已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改建为商业用途楼宇,马头角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厂占地十三万平方呎,可兴建一幢楼面达一百五十六万余平方呎之优质商业大厦,作收租用途。因官契并无限制用途,故毋须补地价即可重新发展。预计他日能为股东带来可观利润。

一九七三年即已加入中华煤气工作,至一九八八年升任为执行董事的陈达雄表示,中华煤气在主席李兆基的领导下,励精图治,积极革新,使煤气在美观、实用、效率和安全等方面都有了优良表现。

现今的摩登厨房,的确已是煤气的天下。

(二)联营公司之二——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小轮公司前身为油麻地小轮船公司,创业于一九二三年,在港九未有隧道贯连之前,一直是载运乘客和货物往来香港九龙及离岛之重要交通工具,公司除经营渡轮之外,亦经营船厂、酒店、旅游、超级市场等业务。由于三条隧道的渐次落成,香港市民可选择隧道过海,令小轮的载客量下跌,由一九七五年的年载二亿人次,减至一九九六年的三千八百万人次,所以,在林高演接任该公司主席后,即锐意顺应社会的发展,将业务重心移向赚钱的行业。

其实,小轮公司除经营小轮业务之外,亦拥有相当的地皮。其中大角咀之旧船坞用地占地二十二万八千平方呎,可建楼面面积约为二百万平方呎,小轮公司为发掘其潜在价值,已于一九九六年六月申请将用途改为综合发展用途,并已原则上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有关手续办妥后,将会发展为住宅、商业及酒店之综合建筑物,该地皮位于大角咀机铁站附近,届时一定增值不菲,能为小轮公司带来厚利。

除转移业务重心之外,公司亦在开源节流方面下了苦功。不断增辟赚钱途径,及在成本方面,不论是前线营运、后勤维修、政策支援和人事调配等,都细加管制。

此外,林高演把小轮公司的现有业务作重新安排,前景没有良好进展的大刀阔斧予以撤除,例如附属的十八家超级市场,业内对手为拥有数百家连锁店的百佳和惠康,实在强弱悬殊,故而安排以成本加溢价出售予附属粤海集团的广南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广南的特色是有鲜活出售,可在同业中另树一帜。

至于小轮业务的式微趋势,小轮公司不断向政府反映现况及提议对策,指出现时世界上很多小轮业务都是政府补贴的,道路四通八达的地方,小轮成次要交通工具,而小轮的乘客量,通常在上班高峰时间过后,人数便大幅减少,因而有着其先天性的局限。港府在香港半山建有自动电梯,免费运送居民往返中环,又为何不考虑离岛居民多作照顾呢?在这种逻辑下,小轮公司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向政府建议,在中环四个码头上盖加建数层面积达六十万平方呎的现代化建筑物,三分之一用为酒店式公寓,三分之一用为商场,三分之一则是写字楼,其租金收入或售楼利润,部分用来补贴小轮运作,并保证该营运资金不少于六亿四千万元,行政局原则上已于同意,但补地价,专利权延续及其他细节则仍在商讨中。

(三)联营公司之三——美丽华酒店企业有限公司

美丽华酒店于一九五七年成立,并于一九七0年成为上市公司,投资业务包括酒店、地产、饮食及旅游,在香港、大陆及美国都有投资。该公司的主席,正是李兆基的多年好友何添。

美丽华最贵重的物业,是位于尖沙嘴弥敦道黄金地带的地皮,地盘面积达十二万二千平方呎,楼面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呎,其上盖分别为拥有五百个房间的美丽华酒店,及隔邻的美丽华大厦、商场及戏院。面向弥敦道之商场正在加建,与原有商场相通,完成后将使该处美化不少,另有一番新景象。

美丽华酒店旗下一些现有之旧型物业将拆卸重建,如尖沙嘴诺士佛台六号前身为员工宿舍之已交吉物业,地皮三千七百平方呎,可建楼面为四万平方呎,预计于一九九八年下半年建成,将可为集团带来相当收益。

在大陆方面,美丽华亦是较早进入大陆投资的公司之一,在上海,该公司已完成了虹桥区的美丽华花园住宅项目,在广州,亦已完成了天河区的广发花园商住项目,两个项目都获得理想的销售成绩。

集团经营其他业务,如翠亨屯阝茶寮及美丽华旅运,都是香港人熟悉的名字。

美丽华酒店的主要优质资产由于位于最黄金尖沙嘴的龙头地带,价值日见上升,随着租金及酒店收入的按年递增,公司的前景十分看好。

国内地产 潜力深厚

(一九九六年一九九七年)

李兆基在一九九六年的业务大方向,最为人瞩目的其实是交到长子李家杰手上去营运的内地业务。

有目共睹的情势是香港以至海外的企业界人士,主观上,对中国政权的忧虑是日渐降低了,客观上,外围投资条件实在不理想,只有中国大陆是一个仍然公认是深具潜质的庞大市场。于是人人都对之虎视眈眈,而同时又是战战兢兢。

这种既爱且惧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正如李兆基个人的经验,当年在大陆解放之后,全部企业收归国营,根本没有生意可做。其后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本身的损害之大,不堪回首,更难怪海外投资者闻之色变。

然而,经过这二十年的开放改革,行之有效,已经能打动到不少海外投资者的心,包括李兆基在内。

人们都在瞪着眼,看这个一向独具慧眼、福至心灵的企业大亨在中国投资的遭遇与成败如何,作为自己进军新市场的试金石和定心丸。

他们父子在对中国发展企业的观念和体会上是相当一致的。

在李家杰方面,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已能获得与国内高层人物联络。换言之,很多有关生意问题,都能直接探讨和协商。

在这些高层的接触中,最重要是令李家杰对中国政权的认识和信任,他已明白到今时不同往日。

正如邓小平曾一再讲过的,中国需要长期的安定去做好内地的经济建设。

他们父子明白内港经济是唇齿相依,商业发展相辅相成的道理,而目前中国领导层的成熟和诚恳,形成了积极发展内地经济和乐于与香港共同合作内港两地的经济与商业的发展。

长子李家杰在涉猎过海外的投资之后,更加珍惜内地市场。最难得的是,他对这个市场备有浓厚的尝试兴趣。

李家杰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开发内地市场,事在必行,开山劈石的工作责任重大,而且异常辛苦,并不容易找到合适人选挑此重担。弟弟李家诚尚是年轻,适宜先在香港涉猎市场,吸收经验,故而自己承担内地市场的工作,是责无旁贷的。

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政局之下,李家父子已决定全心全意全情全力投资香港和内地,这是主流方针。长子李家杰既打理大陆市场并兼管香港业务,幼子李家诚则先行在香港站稳阵脚,助理父亲工作。

十多年前,已作开路先锋的香港工业家,在大陆投资设厂,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不失为对李家杰的借鉴和鼓励。

自一九九三年以来,内地企业和在香港注册的中资机构已经灵活运用香港市场加以发展,使他们在引进资金、现代企管技巧、市场人才等方面获益良多。

这已经显示出内地和香港市场日益加强沟通合作,互助互惠。

李兆基家族已在香港处于企业的领导地位,作为长于,应该承先启后,发扬光大,努力在一个幅员广大的中国领土上寻求事业的突破。

李家杰上承父志,不熟不做,自九十年代开始专攻内地地产。这几年在内地选择发展地点都是极具特色的。一俟时机成熟,接近收成时期,就计划把恒基兆业(中国)上市。

李家杰父子明白中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尝试,故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应该逐个省份的做起来,有些尚未成熟的市场必须押后,就如从前的香港,也不是一开始就风调雨顺的,必须耐心按部就班发展。

在中国大陆地产投资的地点选择相当重要,直至一九九六年,恒基(中国)已经在国内拥有二十多项地产发展项目。

其中最瞩目的自然是耗资三十三亿人民币建在北京长安大街上、最繁忙的北京火车站侧的那座集商贸、旅游、写字楼、公寓、酒店为一体共达三百余万平方呎的大型综合建筑物恒基中心。

除此之外,当然不能忽视早已繁荣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在广州芳村投资十三亿元兴建立交桥商住小区;计划在深切;福田发展楼面逾四百万平方呎的商住项目,涉及的投资额约为五十亿元人民币。此外,重要的发展项目还有广州海珠广场,整个计划楼面面积超过四百万平方呎,各期建筑费用共逾五十亿元人民币。

李兆基的地产事业是以建造中小型住宅而起家的,因而在大陆的地产发展,他不会忽略中下阶层人民的居住需要。

因而李兆基对发展中国人民廉价房屋是特别关注的。就在一九九六年初,他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到北京开筹委会会议,应天津市政府之邀请,跑了一次天津,研究投资建造微利房,让市政府转售给人民的计划。

当日他不但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天津,以清楚观察环境,还跟各级有关官员干部会谈,亲自把他们的回应作笔录。

李兆基不厌其烦地逢人都询问相同的问题,要求知道售买对象、天津市人民经济能力、每单位可以出售的价格、市内繁荣区地段与非繁荣区地段的种种比较等。

然后他就核对所得的答案,很高兴的发现从各方面得到的资料都是一致的,毫无抵触和冲突,因而归纳出一个对天津人殷实的好印象,认为帮助天津市兴筑民居是项既有意义又有盈利的发展项目。

是项计划将涉及地盘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米,楼面面积二百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二十亿港元,回报率为百分之十七点五。

恒基(中国)终于在一九九六年上市,成功集资十五亿,连同可兑换股债券转为股份,合共集资五十一亿。恒中宣布在中国共有二十二个地盘,可建楼面面积四百九十七万平方米,资产估值一百三十七亿港元。

市场人士的一般分析是中国地产是潜质优异,却是目前举步为艰的业务,要克服一个未曾全面开放的市场内之种种未成熟措施,需要高度的智慧、无比的坚忍和强劲的人际关系,恒基中国能以纯粹中国地产投资项目在香港上市,是李兆基个人魅力的表现,也是对李家杰投下信任的一票,相信虎父无犬子。

时至一九九七年的今日,恒基兆业希望为富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贡献之同时,也希望令投资者的信任获得相应的丰盛回报,一如以往在香港一样。

楚弓楚得 泱泱大度

(一九九六年)

当传媒广泛报导了香港李兆基在世界首富排名榜的骄人成绩之后,人们都在津津乐道,并期望他来年有更大的突破。李兆基本人则绝对处之泰然。

他的座右铭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李兆基的努力从来是基于他敬业乐业的个性,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从事业所获得的成功,证明他的能力和眼光,使他觉得满足,认为不枉此生。

至于顺带应运而产生的财富,从来不是他努力追寻的第一个目标。

就以这一九九六年初一次生意上的竞投为例,他就以努力而随缘的态度处理个中的成败。

香港政府公开招标兢投屯门内河码头,李兆基参与以新世界基建和新鸿基工业为首的财团,参加竞投该项工程,是很合适的好拍档,因为新世界基建由郑裕彤之于郑家纯主持,新鸿基工业则是冯景禧之子冯永祥的机构。

结果,政府的招标结果,不是价高者得,而是以和记黄埔为首之财团以低于半价之数投得。

港府对这个决定还罕有地召开记者招待会解释原因,认为是落败的一方在招标书上之计划,包括港府所期望之海运与陆运比例、污水处理措施、台风防御设备等等,都不能令港府满意。

是项结果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我方的新世界基建及新鸿基工业立即以高姿态通过传媒作出反应。除召开记者招待会,除要求对指其标书质素欠佳之说作出解释之外,还声言要政府向他们提供满意答覆,否则会向政府采取法律行动,对政府为何放弃接纳高标,影响库房收入,表示不满。

李兆基对这次工程投标落败有他个人的看法,他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欠佳所致,所谓天时是政府给予的准备时间太仓促,因而导致在环境污染、交通与海上运输等上有欠详细注释。所谓地利,恒基这一方不明白有关官员的需要,原来只着重理论上的外表技术,而不重投标价格的高低,最后人和方面是年近岁晚,习惯上老板与工作人员大多放假休息,文书来往,稍为隔膜。无论如何,李兆基提出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该项工程由本地华资集团所投得,内里很多都是自己朋友。生意不是每宗都不可失,他笑说:

楚弓楚得,有什么好追究呢?

反正大家是围内好友,就不必做些事令中标者有为难之处,于是希望大家以和为贵。

这宗投标风波就解决了。

李兆基如果是个斤斤计较盈利得失的人,他就不会以如此随和的姿态处事了。

名震四海 财倾五湖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六年七月有一项世界性的财经信息令香港人觉得与有荣焉。

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公布那个年年都引起国际传媒瞩目和争取报导的全球亿万富豪排名榜,自一九九四年开始已成为香港首富的李兆基于一九九六年排名全球首富第四名,超越于所有亚洲巨富而成为亚洲首富。

李兆基在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每年的全球富豪榜竞赛中的表现简直是个神奇旅程。

在一九九三年的世界富豪榜上李兆基排名第六十七位,远在排名第二十七位的香港郭炳湘家族和排名第四十位的香港李嘉诚之后,当时他的资产净值估计为二百一十点六亿港元,折合为二十七亿美金。

一九九四年,李兆基在世界富豪榜上已由第六十七位跃升至第十三位。

到了一九九五年,更是昂首直入世界十大首富之列,排名第七,李兆基的资产值是六十五亿美元。

一九九五年位居榜首的是美国电脑大王盖茨(BillGates),第二位亦是美国人,是Berkshire Hathaway投资公司的布菲特(Warren Buttett),第三名是日本的地产富豪堤义明(其资产据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资料显示,与第四名之劳辛相同),第四名是瑞典包装业之劳辛(Hans Rausing),第五名是瑞士制药之扎赫尔(Paul Sacher)。

台湾的保险及建筑业钜子蔡万霖以八十五亿美元的资产位居第六,仅排在香港李兆基之上。

加拿大的汤姆森以六十四亿美元的资产排在第八位。

亚洲华裔富豪还有以六十二亿美元排名第九的韩国现代集团创办人郑周永,以及以五十九亿美元排名第十的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

根据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资料,李兆基的资产增长幅度十分惊人,由一九九五年六十五亿美元增至一九九六年的一百二十七亿美元,升幅为百分之九十五。

个人资产在一年之内增值几近一倍,这种滚雪球式的增长能力,使是年超级富豪榜上排名在李兆基前面的三位财主也望尘莫及,计为第一名拥有一百八十亿美元的美国电脑大王的盖茨、第二名拥有一百五十三亿美元的美国投资大亨布菲特,以及第三名拥有一百三十一亿美元的瑞士制药企业家扎赫尔,他们的财产增幅,都输给了李兆基。

蝉联两年首富的美国微软集团总裁盖茨,一九九六年的资产增幅不过百分之四十,比李兆基所创的纪录少了一半有多。

回顾李兆基企业王国的领航旗舰恒基兆业地产在九十年代的骄人成绩如下:

(年终计)

年份 营业额 税前盈利 利息 总资产值 市值

一九九○年 40亿 24亿 0.35 146亿 136亿

一九九一年 38亿 25亿 0.4 175亿 220亿

一九九二年 42亿 31亿 0.51 214亿 231亿

一九九三年 61亿 49亿 49 298亿 910亿

一九九四年 100亿 75亿 2.6 561亿 589亿

一九九五年 112亿 90亿 2.8 679亿 766亿

一九九六年 153亿 108亿 3.03 787亿 1325亿

事实上,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资料更显示,李兆基已经在个人每年股息上击败了其他各国富豪,创下了世界纪录而成为一九九六年全球上市公司纪录中股息最多之一人。是年恒地全年派息共三点三元,他个人股息收入达三十三点五亿元。

《华尔街日报》立即要求访问这位出类拔萃的全球华籍首富,探讨他成功的秘诀。

对于这份骄人的成绩,李兆基仍持一贯谦虚的态度,回复传媒说。

这只是根据全球上市公司的资料统计得出的结果,私人财富隐藏者众,谁也没法子知道谁有多少身家,个人资产是很难预计的。而且在香港,若以家族财富而论,首位应是郭得胜的第二代郭氏兄弟家族,若以控股额而论,第一应属李嘉诚。

实际的情况是,当香港很多富翁都忙不迭地作分散投资,把产业分一半或以上挪动到欧美国家,又把存款藏匿于瑞士银行之际,李兆基把绝大部分财产倾注于香港,然后又分一部分到内地。如此眼光独到,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很老实地解释,在海外的投资利息每年的回报只有五厘,太少了,有百分之十的海外投资已是足够,甚而是少至百分之五都无所谓。

事实上,如果在一九七六年相信李兆基的说话,倾囊投资于恒基兆业以及香港地产,今日有哪个不是面团团作富翁了?

筹委推委 国事港事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六年的十二月,对香港人而言是极有意义的。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届行政长官以及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起负起特区立法责任的临时立法会将选自香港各界的四百名推选委员会推举产生。

李兆基因为在香港商界地位崇高,自从在一九九三年被中国政府委任为港事顾问之后,于一九九六年又被人大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当香港有五千多人竞选推选委员会之时,李兆基又以相当高的票数当选。

李兆基备受筹委会的其他成员尊重,因为不管他事务多么繁忙,他从来都不缺席,而且有时筹委会小组讨论在时间上有所调动,以致跟他原来的业务会议计划有所冲突,他都会竭力更改自己的工作予以迁就,这证明李兆基是关心香港政治前景,而且愿意贡献他的一份力量的。

在筹委会的会议上,他不是个勇于发言的委员,却绝非毫无意见。

他一贯喜以多听别人的讲解,静心分析之后,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

其中一次,大家就新界乡村在分产上是否要男女平等一事提出讨论,李兆基很快就把问题的关键指出来。

一直以来新界祖堂物业都是传男不传女,由司理人去管治物业,把收益用来照顾乡村中的孤儿寡妇。乡绅之所以激烈反对男女平等分产,就是因为万一传了给女儿,一经出嫁就是别乡别姓的人,财产流出乡村之外,谁再负责去照顾孤儿寡妇。之所以祖业世世代代不可以分产,就是为了顾全大局。而且李兆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新界的祖堂物业共值超过百亿元,真是牵一发足以动全身。如一旦男女平等,到时又怎样分配呢?

筹委会委员王英伟说:

李兆基先生的意见一般都有数据支持,难得的是他对数字记得相当清楚,往往举出几个数字来,就可以说明很多情况。

可以说李兆基是个精通数字,而又明白数字代表的含义而予以尊重的专家。

一九九六年底,董建华以大比例的票数当选了行政首长,李兆基与大部分的香港人一样,对这个人选表示满意,并对他期以厚望,有信心香港在他的领导下持续繁荣安定。

李兆基对政治没有兴趣,他对香港前途表示关怀,并不表示他对政治有参与或间接从旁参与的心意。

李兆基深信香港特区政府会在一九九七年当政之后,成为一个能干而正直的政府,给予香港商人更多公平的竞争机会,因为只有这样,香港才会继续繁荣和稳定。

慈亲去世 伤心欲绝

(一九九七年)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日,是李兆基最伤心的日子。

他的母亲陈鸾凤女士享年九十三岁,因为胆石引起其他并发症而去世了。

李陈鸾凤假香港殡仪馆举丧,是名符其实的生荣死哀,灵堂的布置,高雅庄严,花用逾一百万元。

李兆基为母亲购买的棺木是特别订制的四川楠木制成,有防虫防水,永不腐朽的作用,价值达三百多万港元。

棺木上还覆盖了一幅巧夺天工的由以色列蝴蝶兰制成的花被,蝴蝶兰常用来献给尊贵温柔的女性。

在扶灵的安排上,尤其看到孝子一番诚恳谦和的孝思。

一般扶灵者都是达官贵人,以示显赫隆重。李兆基想,母亲含笑而逝,都只为看到他今日有成。自己可是靠一班忠心耿耿的同事,尽忠职守,才有这番成绩,倒不如以自己名下的八间公司,由公司的主脑代表扶灵,既免劳驾亲友,又不会顾此失彼,且可以表示自己看重属下,而又报答亲恩的心思。

故而扶灵的八人是:恒基地产有限公司李镜禹、恒基发展有限公司黄永麟、恒基中国有限公司何永勋,香港煤气有限公司陈达雄、香港小轮有限公司林高演、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余达纲、仁安医院李继尧、裕民建筑有限公司梁昇。

出殡当日,香港官绅云集,香港人能叫得出名字来的达官贵人,都前来拜际。整座香港殡仪馆的里里外外墙壁都铺满了几层花圈。

李兆基并决定把母亲带回顺德大良安葬,于是由弟弟李达民将墓地整理及回乡打点一切。

李陈鸾凤笃信佛教,故而李兆基特地请僧侣念经,由香港念到故乡,共七日七夜。他更邀得香港佛教联合会的觉光法师,为灵柩盖棺。

李太夫人的丧礼在香港举行后翌日,灵柩先运往其半山住宅麦当劳道举行路祭,再行前往沙头角边境,经陆路运返顺德大良。

李兆基是顺德市的荣誉市民,对顺德的教育和医疗建设一直贡献良多,故而顺德政府对是次李老夫人回乡安葬,相当重视。不但派员协助李家亲戚办理丧事,而且向全市三十六个单位,发出通告,请求派出代表到场致祭。

结果在一月五日于顺德为李陈鸾凤举行的追悼会,有数百乡众热情参加,由李兆基捐赠八千万元建成的李兆基中学,派出的公祭代表团几达一百人。

李陈鸾凤下葬于顺德大良的飞鹅岗,是经过香港的风水名师蔡伯励亲自选定的一块上佳墓穴。

是日亲送李大夫人上山的除了李兆基和他的五名子女,以及李兆基的其他兄弟姊妹之外,还有众多亲友,他们所乘的旅游车共十多辆,要由公安沿途开路,才不致于令送丧的车队中断。

高龄九十九岁的李介甫对妻子去世并不知情。李兆基等回家去看望李介甫时,先把手臂上的黑纱除下来,此番隐瞒无非怕惹老人家过分忧伤,有伤身体。

李兆基嘱各人砌辞告诉老父,母亲是因为身体不适,要进院休养。爱妻情切的李介甫信以为真,每天起床之后一定步入陈鸾凤的卧室,看她已经回家来了没有?

难得父母如此夫妻情重,恩爱如常,到底算是白头偕老,这是李兆基至大的安慰。

母亲得享高龄,虽属笑丧,但李兆基的心还是不住的淌泪。

这二十年,李兆基把父母接到香港奉养,不能算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但每当怀记母亲对自己的溺爱,就难舍亲恩。一闭上了眼,活像见到自己小时候捧着饭碗吃饭,赫然发觉碗底下有一块半肥瘦的猪肉藏着,抬起头来触着的是母亲那一脸无微不至的慈爱,和那个让李兆基看了温暖得似洒满一身朝阳的笑容。

李兆基把母亲安葬故乡之后,仍有好多天晚上睡不着。

只有长子家杰留意到李兆基好多天都在下班之后就把自己关在睡房内,老不出门,就算是尝试跟他攀谈,他也有一点点的无精打采。

夜里,站在窗前看到维多利亚海港两岸的霓虹灯七彩缤纷,万紫千红,令一个世界有名的财经重镇光辉灿烂,瑰丽夺目。李兆基的感慨禁不住澎湃如潮,翻腾似浪,涌现于心湖脑海。

过尽悠悠的五十年时光,香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为今日国际问鼎鼎大名的金融中心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大都会,李兆基由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商人发迹成财倾五湖。名闻四海的企业家,二者同步成长,同时壮大。

李兆基祈望香港会有很多人跟他一样欣然迈步走向下一个五十年。

日本上市 股坛盛事

(一九九七年)

恒基兆业在市场上无可否认是集资的长胜将军,自上市之后的每一次集资行动,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被市场人士、股票经纪及基金机构争相认购一空。

恒基兆业分别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和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三日都以配新股形式集资,前者以每股作价四十五点六元,配售四千八百二十五万股,共集资二十二亿元;后者以每股作价六十四元,配售五千五百万股,集资三十五点二亿元。都是用作集团之一般营运资金,集资过程十分顺利,在集资计划宣布之后一小时内就大功告成。

一九九七年的一月十日,李兆基在集团集资的策动上,作了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

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成为首只在日本上市的香港股票。

日本经济增长迅速,至令楼价上升,但因为日本税重,持物业者大都不肯出售套现,而只会做银行按揭。股市方面,都是机构与机构之间互相持股,在股市上扬时愈加制造上扬条件,日本这种泡沫经济在一九九零年终于爆破,市道就一沉不起,只能减低利息刺激经济,日本储蓄存款只有二分之一厘。

恒地因见日本利息低,就决定安排在日本上市,吸纳资金回港及回国发展。

恒地是次在东京交易所上市,不但在名望上首先赢了一仗。而且集资的成绩也是相当优异的,恒基在日本公开发售股份,每股售价为港币七十三点二五元,配售三千三百万股,集资共二十四亿港元。吸引了不少中小投资者,日本的股东人数超过八千人。

李兆基在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率领要员林高演、郭炳濠、黄永麟等,与野川证券香港分行联席主席林孝信,以及胡关李罗律师楼的著名律师李王佩玲访问了日本东京交易所,在交易所主席陪同下,李兆基出现在交易所大堂的月台上,由交易所主席向在场的出市代表介绍李兆基,立即掌声雷动,受到热烈欢迎。

日本的基金和市场投资者都对恒基寄予厚望,因为日本人也深谙一句中国名句:

不是猛龙不过江。

人们相信这纵横四海的过江猛龙,有他长远而过人的眼光,并相信最终会获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

李兆基对日本市场人士作出诚恳表示,恒基今次在日本上市,盼望能引致日本投资者多留意香港市场和认识更多优质香港股票。

在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日李兆基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社之访问,谈论的问题颇为独特。

问:请评估一下贵公司在日本东京股票市场上市一事?

答:恒地利息高,增长快,很合散户投资。

问:您在日本公司及地产界方面的投资额有多少?

答:我没有在日本作投资。

问:您对李泽楷(Richard Lee)用七亿美元投下东京火车站地段一事有何看法?

答:地点相当好,可惜日本的税率贵些。

问:您认为香港地产价格在未来会有年增1015%的可能吗?

答:有可能。

问:在美国传媒不看好香港未来之际,您为何对香港充满信心?

答:美国人以讹传讹,对香港的实际情况未够了解,我个人看不出香港在九七年之后会有什么危机。

问:在香港大多公司迁册别国之际,您的集团为何仍留守香港?那样做有何分别?

答:香港是投资胜地,回报率好,以十年计香港投资可能升值数倍,外国才得一倍。

问:您是否准备好,假若中国大陆违背诺言,就会离开香港?

答:我相信香港五十年不变。

问:香港置地公司的年代是否已结束?

答:恒地及新地等,在中环商业黄金地带,正发展全港最大型及最高的地产计划,可媲美置地公司在中环的商厦。

问:世人都以您怎样看回归为依归,您对您的观察者有何话说?

答:香港回归,是大喜事。

问:作为港事顾问,您向中国大陆提出过什么意见?

答:对香港好的意见,我时常会提出来,譬如回归前港元兑美元汇价必须维持稳定,以避免外汇市场及利率的波动。

问:请说一下您在大陆投资的策略及在大陆投资地产的目标?

答:长线看好优越城市的黄金地段。

问:请详细说一下您在大陆投资一百亿之事?

答:目前占集团的总投资额10%,计划以后三年会增至一倍,即20%。

问:请说一下您的永恒梦想?

答:在商言商,我永恒不变的理想是成为出色的大企业家。

新春团叙 传记留芳

(一九九七年)

日本上市的功夫做完之后,刚好是春节了。

李兆基绝对不是那种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五日而把亲情束之高阁的人。

他每年的春节都与儿女、弟妹、好朋友等一起畅度。

每年李兆基不只跟儿女和弟妹一起度春节,而且还会邀请一班恒基集团的同事和好朋友联同家人一同度假,每年的春节旅行团花上几百万元让大伙儿玩个痛快。

李兆基数十年如一日,不改的是生活习惯,不变的是心意情怀。

一九九七年的二月六日年廿九。这天特别高兴,亲朋戚友一起在温哥华的雪山上晚宴,同时庆祝李兆基长女李佩雯的四子周岁。

李兆基抱着这个男外孙,笑得合不拢嘴。这孩子其实是在他的鼓励下出生的。原来李佩雯婚后已育有三个女儿,打算不再生育了,李兆基就劝她:

你丈夫李宁几代单传,你应该努力为李宁诞下男孩传宗接代,如果你生下儿子,我送一千万元作为赏励。

终于,佩雯在父亲的训勉下快乐完成责任。

今年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世界有名滑雪胜地威斯那(WHISTLER),李兆基带领着他的滑雪团,一边欢度新年,一边还要在度假当中,挤一些时间空隙出来接受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访问,以帮助她撰写李兆基的传记。

对从来言行低调,绝不喜欢成为公众人物的李兆基,这是大大出人意表之外的一番举止。

众所周知,要求访问李先生的海内外传媒很多,但他大多数都拒绝。

李兆基之所以会同意梁凤仪为他写传记,是为了想为香港回归做一点事。

一九九七年对香港、对中国、对中国人都是别具意义的一年。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使满清政府在上一个世纪的丧权辱国之举成为历史陈迹,不平等条约再不会在中国国土上实行,这是中国人绝对的光荣。

毕竟今日的中国非同凡响,今天的中国人出类拔萃。

就是在香港生活成长的中国人也有很多举世称扬的事迹,为人津津乐道。

李兆基身边的很多同事同业亲友开始向他建议:

你应该让人为你写传记。

尤其在一九九七年,更应出版一本关于他传记事迹。

因为李兆基的事迹代表了对香港的信心,代表香港人努力奋斗所能争取到的效果,同时显示出香港人傲视全球的才智,和纵横四海的财势。

恒基兆业集团是一个完全东方色彩的企业,通过它在现代社会内鹤立鸡群的成绩,也告诉了人们纯粹中国传统的待人接物处世方式,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

为此,表彰事实,反映含义,而撰写出版李兆基的事迹,已不是单纯他个人荣耀的问题。

李兆基很慎重的考虑过出版传记有点像结算人生总账,故而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有回忆录。但另一方面,从一个活泼健康的角度看,也不妨把自己的事迹宣诸于世,对一些年轻人会起到鼓舞作用;对自己而言,回首往事,也有重拾青春日子的感觉。

于是梁凤仪便利用春节假期,跟李兆基一起滑雪度假,通过多天畅谈以及搜集资料,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的不只是李兆基显赫的业绩,而且能更深入地探索披露他从小至今的心历路程。

因而有很多个人的问题,梁凤仪问得很直率,李兆基也答得很坦诚。

梁凤仪问:

富有的感觉如何?

李兆基答:

一般的富有,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了。

贫穷的确是令人忧虑兼辛苦。试想想吃不饱,穿不暖,朝不保夕,心如何能安?志如何可伸?还加上不时会有病痛的话,等于屋漏更兼逢夜雨,真是凄惨的。

然而富有与极端富有是不一样的。巨富的麻烦相当多,我就不时收到一大堆世界各地寄来的信,有德文、有日文、有法人,不把它们翻译出来,不能知道内容,译好了一读,原来是为了各种原因请求捐款救济的。读了这些信,心头要承受很大的不安,因为不予援手,心有不侧,要援助呢,又不确知对方虚实。世界之大,有待救援之人之事极多,把越多凄凉遭遇放到自己的眼前来,越发难堪。

还有,穷十辈子也花用不完的钱,在换取个人享乐的作用上是有极限的。成了巨富,无可避免就是公众人物,生活在金鱼缸里,会失去很多自由自在,自把自为的机会。

而且,钱一旦多起来,客观形势就会迫着自己为保障财富而无止境地苦干下去,不是自己驶,而是钱了自己?承担无尽期的肉体劳累和精神牵挂,不会是好滋味。

李兆基作了这番解释之后两天,还塞给梁凤仪一张小便条,上面写着:

奉劝世人,应知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

千亿首富这几句真是语重心长,发人深省的说话。

梁凤仪问:

如何揾钱才会成功?

李兆基答:

要大富,必先成小富。

小富由俭是至理名言,因为第一笔财富最重要,有了它作为踏脚石,即是钱揾钱,才易于成功。这副本钱应来自勤俭。

所谓大富由天,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顺应天时地利,绝对不可强求。

财来有因果,有源由,有机缘,也有福分。一旦明知不可为而为,勉强的后果早晚会招致失败。

梁凤仪说:

你的企业王国,将来如何安排?

李兆基答:

我非常信服及欣赏故友郭得胜的企业王国安排:他把新鸿基地产传授给他的三个儿子等。由于早期教导有方,令到他们能团结一致,各施所长,现在岂不是发展得头头是道吗?现在新鸿基地产已成为全港首名最大的地产公司,他们潜力深厚,青出于蓝,我羡慕之余,我很想将来我的企业王国,希望可以能与郭氏家族媲美,更希望我的儿女等,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发扬光大——其实企业王国地位与家族事业,若想维持下去,最好不要分家,团结才是力量,好像一束筷子缚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了。

梁凤仪又问:

你未来的计划如何?

李兆基答:

集团的投资大部分仍在香港及中国内地,海外的投资比例会很少。以后三年,我们计划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将增加一倍,约占集团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二十。恒地仍会继续增加土地贮备,以供日后长远发展;恒发作为一间大洋行则会作多元化发展,包括加强基建项目的投资。

你捐献社会公益的计划着重哪方面呢?

李兆基说:

我会为中国同胞的教育及医疗两方面作出我的贡献。

我们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资。

以小学教育为例,如在大陆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区,用很少金钱便能开设多间学校,教育不少的学生,这不是回报高收效广吗?

以大学教育为例,投资一个学生念三、五年的大学课程,以后这个大学毕业生便要为社会服务至少三十多年,这不又是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吗?

我们在一九八二年成立培华教育基金,为祖国培训了五千多人,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这五千多人可把他们的学识传授不知多少人,对祖国建树良多,我引以为慰。

梁凤仪问:

你现有遗憾吗?

李兆基随即点头,答:

有。年轻时来港艰辛创业,与七位好友共组永业,及后与两位好拍档冯景禧、郭得胜成立新鸿基,当年雄心壮志,努力奋斗,但望有日香江之内,处处可见新鸿基那个表微我们三人同心的“SHK”标志,现在梦想成真的,可是永业八个合伙人,七位已经不在了,新鸿基三剑侠中冯景禧与郭得胜亦先后辞世,只剩我形单只影,实在有难以言喻的遗憾。每当我看到‘SHK’标志,我的心就隐隐作痛。如果今日,他们都能与我一起目睹香港的繁荣,享受成功的满足,那会多好!

梁凤仪问:

你最喜欢什么?最恐惧什么?最希望什么?

李兆基答:

最喜欢与儿女、好友共叙,最怕成为公众人物。最希望香港持续繁荣,中国日有进步,我自己身体健康。

梁凤仪想了很久,终于忍不住问了一个她也许不应该发问的问题。

你会再婚吗?

年已六十八岁的李兆基,看上去只像个五十岁上下的人。

近几年,李兆基体魄健康之外,比前十年更见年轻,主要是他生活有规律,又勤于运动,心境也开朗,每每跟朋友畅谈,就会笑声不绝,偶然浮现于表情之中的羞怯,反显童真。

既是活力充沛,对生命又如此热爱,续弦是理所当然的事吧。

可是,李兆基摇头,道:

不会再婚了。

为什么?梁凤仪问:怕女人只爱你有,而不是无,抑或,只注重她自己之而非尊重你之吗?

李兆基解释说:

这倒是社会环境问题,使我产生了防范警觉而有所踌躇?不再婚的部分原因,是我离婚时已五十多岁,如果续弦,生育孩子,就会家庭复杂化。生下的孩子,在教养及教育方面,恐因自己年纪老迈,有照料不周不及之弊。而且娶个年轻的,长远而言,还是不够精力去陪伴她欢度余生;若是娶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回来,单是她的健康问题就会有如负包袱的麻烦了。

我其实最怕束缚,我数十年都不戴眼镜、不戴戒指。项链、手表,连西装裤都不用皮带,只用原装布带。

我已独身多年,早就习惯而至适应,觉得无牵无挂,无疚无恼了。

李兆基之所以喜欢滑雪,其中一个理由也是为在茫茫白雪之中自由翱翔,能深深体会到一种人活着而无牵无挂、无疚无恼的化境。

李兆基的这个一九九七年春节假期应该是玩得相当不错。

他从不因为天气风雨改变他既定下来的滑雪计划,碰巧天朗气清,风和日丽,那就更是他的运气了。

在巍峨的雪岭上潇洒滑翔的李兆基,极目远望,但见群山含情,蓝天带笑,李兆基满心欢喜,他自信明天跟今天一样,他都会拥有一个宁静而光明、自在而畅顺的世界。

第七章 人品作风

我们最好能从一些事实中去透视李兆基的人品和作风。以下所举的例子,都是从李兆基的同事、朋友和亲人口中探悉的,正好让读者自行感受这位富甲一方的香港大亨是如何待人接物的。

扶危济急 照顾下属

一九八三年,全城经济市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谁的环境都好不到哪儿去,有些人前些日子过于急进,有风驶尽(巾里),弄得家无贮备之粮,就难保不会被这个经济低潮拖垮了。

在李兆基身边任事多年一位姓陈的老伙计正因自己炒楼炒股失败,血本无归,又被证券经纪行迫仓,真是走投无路,欲哭无泪。

这事给李兆基发觉了,不期然地说上他那句口头禅:

乜咁论尽(口架)

也不待对方开口求援,李兆基就把会计何永勋叫进办公室来,嘱咐他:

替他平仓吧。

何永勋忍不住问:

在这个时候帮他吗?

意思是说又不是太平盛世,在此大难当头,谁都兼顾不了谁。况且,其时恒基也欠下银行相当多的债务,应是自顾不暇。

李兆基说:

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帮他,还会有谁帮他了?

别说是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老伙计,就是才在李兆基身边任秘书不久的郭志云,也有类似的危难发生,只不过炒浓了股票的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家人。

李兆基发觉了郭志云有一点神不守舍,愁眉不展,于是关心地向她查问,郭志云把心上的困扰说出来。她说:

我想帮助家人,可是,自己没有能力,但见死不救,又于心不忍。

这就是郭志云的困难了。

于是那个慷慨而又关怀下属的老板李兆基,又问声不响的为一个好伙计解决了难题。

设身处地 诚恳关怀

在新鸿基创立后不久,冯景禧分神另开设纺织工厂,并且希望从永业时代就跟随他过档到新鸿基的罗景云去帮忙打理工厂。

罗景云在李兆基、冯景禧和郭得胜三位老板之中,跟李兆基谈话的机会最少,只为李兆基根本是少说话多做事的人,却跟他其实谈得最是投契,于是他把冯景禧的意思转告李兆基,征询他的意见。

李兆基听后,沉思一会,便答:

让我替你想一想,才答覆你吧!

罗景云并不知道,他提出的疑问,让李兆基困扰了几天。

从小到大,李兆基就已体会到好雇员的难得。目下几位由永业而至新鸿基的随员,都是忠诚护主的好助手,失去他们任何一个都是新鸿基的损失。

同样的道理引申到好朋友及好拍档冯景禧身上,罗景云是冯景禧带他出身,把他引入永业任事的。如今冯景禧另有创业计划,要把罗景云调去辅助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想来想去,鱼与熊掌,各有因由。

认真是顺得哥情失嫂意,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

再重新考虑一遍,李兆基恍然大悟过来了。

他老是从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是不对的。

罗景云信任他,才向他求教,那就应该撇开老板的身份,以罗景云为朋友的角度,去为罗景云本身的利益考虑去留。

正确的决定应该是首先对罗景云有利,才对得起朋友,才是好办法。

这么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翌日回到公司去他就对罗景云说:

你还是留在新鸿基好,不熟不做。

在熟悉的行业和熟悉的环境内,运用熟练的技巧和谙熟的人事,必然是事半功倍。

李兆基笃信事业成就等于一个累积总分。

他只会把自己信奉的道理,自己朝着前进的方向,告诉他的同事和朋友。

结果,罗景云留下来了,最终成为香港地产界内的名将。

有福同享 皆大欢喜

一九八八年,有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在开会时向李兆基偶然提及,承接其中一项工程的判头要求恒基补发一笔酬金,遭建筑部拒绝,理由是合约上对有关承造项目以及银码,都写得清清楚楚,怎可能工程做完之后就反口加价?

李兆基问:

那个判头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

是的。建筑部的同事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

李兆基点点头,说:

包咐论尽(口架)

建筑部的同事当即表示,合约是白纸黑字签好的,有法津保障,大可不必对此事进行处理。

李兆基说:

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唯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不外乎人情,判头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也就补回那笔钱给他,皆大欢喜吧!

一言九鼎 重信守诺

金城银行的副总经理温超元看中了其中恒基大埔安慈路翠屏花园的一个铺位,用以开设分行,出价四百三十万元,李兆基答允了。

过了一段日子,他在街上碰上了恒生银行的一个经理,对方翘起了大拇指,赞美他说:

温先生,你的面于真够大!

什么?温超元莫名其妙。

大埔的那个地铺,风水好,又是单边,地点又最旺。对方说:你知道吗?我们最近向恒基洽购,原来李兆基先生已答允你们,纵有人肯出多两成价钱,都买不到。李兆基说,金城银行有言在先,他们一定要轮第

做生意赚多赚少,尤在其次。

信誉永远占第一位。

银行家的最大操守是重承诺,相信买不到铺位的恒生银行与买到铺位的金城银行,都会同样敬重李兆基的一言九鼎。

念旧怀远 注重衣食

李兆基是能征惯战,举重若轻之士,他在应付繁重工作之余亦不忘娱乐,尤其是保障健康、松弛紧张情绪的运动对李兆基更不可缺。

李兆基年中多会抽空跟家人去日本或加拿大滑雪,又会与好友到美国或东南亚最一流的高尔夫球场打球。

一九八九年廖烈智最记得约同李兆基、郑裕彤等联袂去美国打波,因为发生了一件令各人十分印象深刻的事。

成班富豪享受完友谊球赛之后,都希望饱餐一顿,奈何吃了几天西餐,实在很不合脾胃,老想在附近找间中国饭馆,吃中国菜。

找了半天,终于得偿所愿。

饭菜搬到面前来后,各人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差,均不想吃。

只有李兆基一人面不改容,甚而是悠然自得地据案大嚼。

各个富豪目不转睛地瞪着李兆基,最终忍不住问:

你觉得这些饭菜的味道如何?

李兆基答:

差劲极了。

廖烈智于是问:

那么你为什么又津津有味似地吃得精光呢?

李兆基笑道:

战时,我们难得有餐饱饭吃,那时候已经知道,有机会吃饱就是福份呢。

原来在日治时代,李兆基故乡顺德的街坊邻里,有些人饥寒交迫,都能得到李家的救济。

每晚李介甫和李兆基父子除了省吃俭用之外,每天饭后收拾饭台时,必把剩余的饭菜,分派给在门口等候的行乞老弱人士,令他们有一口饭充饥。

小小年纪的李兆基目睹饥饿的邻里得到少许剩余饭菜而面露感恩的表情时,他忽然的告诉自己:

千万别忘了当时的情景。

以后李兆基成了香港富豪中极之有衣食的一位,实在是紧记童年这些往事所致。

从善如流 纳谏听劝

李兆基于一九八○年初往新加坡探望已在当地工业界有名望的旧友萧经岳。萧经岳看到李兆基,便说:

四哥,别怪我坦率,你的衣着未免过于寒酸了吧!

李兆基闻言吃吃笑:

啊,是吗?是吗?男人不必太着重打扮吧,我也没有这个闲情逸致。

萧经岳正色道:

这不是你个人问题。今时今日,你背负着恒基兆业之名,是集团信心的标志,就应该在人前人后都光彩清新,令人看上去舒服,这根本是你的责任。

李兆基回港,一下了飞机,回到办公室去,嘱咐秘书的第一件事就是:

请代我找个裁缝来,我要订造一批新西装。

投入勤奋 认真从事

李兆基很年轻时,也没有太注重健康,只知埋头坦脑的苦干,其后发觉两位业务伙伴冯景禧和郭得胜都每天早泳,他便又养成了这个习惯。

加上好朋友如郑裕彤、廖烈智、王增祥等,老是提点他运动之不可缺,极力推荐他打高尔夫球,包保他在如茵的绿草之上,在温暖的阳光之下,一棒一棒的把球打进洞去,会觉得舒筋活络,头脑清醒,心境开朗。

李兆基也就从此决心打起高尔夫球来。

好友们对李兆基学习打高尔夫球的毅力相当佩服,他除非不致力做一件事,否则必然做到成功为止。以学习高尔夫球为例,李兆基不但礼聘多位名师教导,而且还买了很多录影带回家,一有空就自行补习,终于成为友济之中一个好波之人。

随和谦厚 与人方便

李兆基一般如果当日没有午膳约会,他会在公司午饭,李兆基吃得相当简单。有一段日子,料理他吃午饭的女佣人十姐,很多时都给他准备免治牛肉饭加一只鸡蛋作午餐。

李兆基的秘书郭志云曾问十姐:

为什么老是独沾一味?你烧些新的菜式给老板吃吧?

十姐说:

他是老板,可以随时嘱咐我更换菜式,他每次都吃个精光,不就证明他顶喜欢吃免治牛肉饭吗?

后来,人事部把十姐调到另外一层楼去负责茶水工作,于是由另一位女佣丽姐照顾老板的午膳。

新接手的女佣弄了另外一味小菜,送进去给李兆基。他十分开心,情不自禁地说:

哈哈,有新菜式了。

恒基的同事将此传为美谈,李兆基毫无架子的谦和性格更受到敬重。

九不爱贪新不会忘旧

李兆基是个很念旧的人,这是香港商界中人公认的。他连穿的皮鞋,几十年都是巴利的那个没有缚带的懒佬款式。

负责给他买鞋的同事陈华兴,有一次向他报告,巴利皮鞋厂再不出这个款式的皮鞋了,李兆基唔唔地应了两声,便嘱他快去搜购,一下子买下同款式的几对巴利皮鞋,直穿至破烂,再无可修补为止。

他的西装从来都是一位叫李桐的师傅替他缝制。李桐已为他服务了几十年,李兆基从没有试过要尝试市面上的什么名牌产品。

恒基兆业自一九八一年搬到环球大厦,十五年来不断扩充,很多层的装修都相当辉煌得体,只有六楼的主席办公室,没有重新装修,还是老样于。

墙壁上的那幅青山绿水的墙纸和那套家私,李兆基对足了五千多个日子,依然乐此不疲。

家里亦然,搬进惠苑之后,从最顶的一层数下来四层都是李家的住宅,每层大约四千四百呎,同住的儿女们已经三番四次地为自己的家居天地重新装修,只有李兆基在搬进去之后,丝毫没有再动过他的睡房和书房布置。

一九九零年初,老朋友萧经岳从新加坡来香港探望他,上李家去叙旧时,李兆基刚从浴室出来,手中拿着一个须刨,笑骑骑地对萧经岳说:

看,这是你送给我的须刨。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事,要不是李兆基提起,萧经岳都忘记了。十多年的旧物,他还这么如珍如宝的使用着,只为他看重旧物所盛载的旧情旧义。

求才若渴 真诚相向

跟随在李兆基身边工作的人,对他都很佩服和尊敬,人人都心甘情愿为他服务。

李兆基对下属,最难得还有两大好处,其一是李兆基会对得力下属一律视若亲人朋友般关怀备至。

例如有一次,林高演在家中书房,蹲于书桌旁捡拾掉在地上的东西,女佣没有留意,拉开了书桌的抽屉,以致林高演一站起来,就撞伤了背部。翌日,李兆基知道这个意外,立即亲自带着林高演到山顶医院找骨科名医就诊。

老板的这种关心是无法不令打工仔感激感动的。

其二是对于信任的下属,李兆基很能放手让他去干。当他把最重要的决策方针定下来之后,尤其喜欢考验主持计划者如何表现商业智慧与行政能力,作为他继续栽培该等人才的指标。

这又是所有企业界高级要员所最殷切祈望得到的机会。

十一 爱惜同事 分甘同味

跟李兆基工作过的人都对他赞口不绝。认为他是最照顾伙计利益的好老板。

李兆基对雇员的支持和爱护,的确也不只是意见的提供和口头的关怀。

他明白打工仔只靠一份薪金,入息总是有限。于是,很多时都让几位左右手有机会注股于一些十拿九稳的地盘计划上,让他们能赚到比薪金多几倍的利润。使同事分享业务的盈利,感受做生意的乐趣,对士气肯定会有良好帮助。

例如:在新鸿基时代,李兆基征得冯景禧和郭得胜的同意,把当时一个在中环的地盘百分之十五的股份拿出来,让五位好伙计加股。

那五位同事就是卢超俊、冯贵权、罗景云、梁升和何永新,让他们每人各占百分之三。

每百分之一的股本就是港币七千元,换言之,五位职员需要各自拿出二万一千元来注股。

当时梁升私下盘算,发觉自己的银行积蓄只有一万元,量入为出,只好加股百分之一,自动放弃其余百分之二的权益,把它送给了其余有能力加股的同事。

过了几天,李兆基才知道这件事,便急急把梁升叫到办公室去问:

阿昇,那真是个潜质极佳的投资项目,你为什么只入百分之一的股份呢?

梁升坦然说:

多谢四哥关照,我每月薪金也不足一千元,积蓄有限。现今全副身家也只不过一万元呢!

李兆基想了一想便道:

我有机会赚一万,都希望你们赚一百。这样吧,我把我名下的百分之二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就偿还给我吧!

雇主对雇员的真诚照顾在于实惠。

朋友对朋友的真挚关怀在于疏财。

这地盘收成之日,开心的不只是梁升和其他同事,更是李兆基本人。

他暗地里计算,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钱,就能赢得了一团和气,合作愉快。

从来,和气生财,这是李兆基成就霸业的秘诀之一。

十二 慷慨重义 珍重交情

印度籍之梅真利家族名下,在澳门黑沙湾经营的制衣厂在一九九六年终于宣布倒闭了,这令李兆基损失了二千八百万元。

远在一九八八年时,梅真利来向李兆基求救,这家制衣厂年来经营不善,加上制衣已成夕阳工业,故此欠下银行债项,被追迫清还,他们在红磡荣光街五十二号有一座梅真利工业大厦,地皮有两万平方呎,共十层,希望李兆基可以承购以济燃眉之急。

李兆基于是以一亿多元买入该项物业,然而梅真利仍然不能完全清还银行债务,加上有一项坏账无法追回,周转再度不灵。于是在一九八九年又往恒基求援。

李兆基虽与他相识多年,但交情并非很深,感念梅真利也算是在香港艰苦创业的家族,不忍见死不救,于是又慷慨地提供了二千八百万元现金作周转。

可惜,制衣厂久延残喘至一九九六年,终于返魂乏术了。

听说梅真利家族在乍甸山仍有一幢祖屋,李兆基应可提出以此房产作为抵押,但李兆基从来没有这样要求,

香港之内,富豪兴衰,无日无之,对于没落的家族,多的是一沉百踩,少的是雪中送炭。

不忍心落井下石,且存厚道、且保温情的,试问在这个成三败寇见称的压力之城内,能有几人?

十三 犒赏三军 惠及亲属

曾在恒基兆业工作的人会证明,集团内的同事都具备废寝忘餐、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因为凡是对恒基有贡献的职员,李兆基绝不会亏待他们。每年年底,都会有不菲的花红。

就算曾为李兆基服务过、已退休或已亡故的老巨子,万一他们的下一代有困难,李兆基亦会尽力帮忙。以下就是其中一例。

每年收到如雪片飞来的圣诞咭之中,有一个署名莲达的,自纽约远道而至。

莲达就是李兆基在永业时代已经认识的一位旧伙计的女儿,其父跟在李兆基身边任事多年,直至退休,才跟家人到美国退休,并于八十年代初病殁。

八十年代末美国地产大跌,莲达写信给李兆基,说经济不景,因而失业,没法子准时付按揭,银行要充公她的房子,李兆基便立即汇给她四十万美元,让她把房子买下来。

事至如今,已达十年。莲达再没有提起那笔欠款,却每年都有圣诞唁寄回来。对李兆基而言,每年收到莲达的圣诞咭时就会微微笑着对身边的儿子说:

知道她能安居乐业就安慰了。

做生意不能不精于数字,做人可不必斤斤计较。

因此对待朋友和股东不同,对前者付予深情,对后者还以厚利。

这就是李兆基了。

十四 好友后代 关怀备至

李兆基对朋友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的。他的好朋友冯景禧早逝,他对冯氏遗孀梁宝璇和冯家第二代相当关心。

每年李兆基生日,只宴请亲属、恒基的老臣子和旧朋友,以图个阖家欢聚的意愿,而其中必定会邀请冯景禧夫人。每逢听到冯景禧的旧部属时有探访陪伴冯梁宝璇,李兆基就觉得快慰。

李兆基看着冯景禧的儿女长大,感情特别深厚,故此当他知悉冯家女儿婚姻触礁,且与夫婿在离婚条件上作拉锯战,双方都陷入痛苦烦恼时,李兆基就挺身而出,居中调停。

李兆基自认是过来人,生活上无法协调而要离婚是无可奈何之事,当时彼此可能意气用事,事过境迁之后细心思量,对方说到底是自己儿女的亲父或亲母,断不应恶言相向,苛刻对待,以免下一代更难堪。总之,各让一步以求海阔天空。

故此,李兆基为免冯小姐和夫婿纠缠不清,宁愿作离婚条件的担保人,务使他们好来好往,再过新生活。

结果,二人真是在李兆基的调解之下,和气分手,了却冯景禧夫人一宗心事。

难怪冯景禧夫人总是在人前人后,表示对李兆基的感谢和欣赏,说:

李兆基做生意本事,做人谦厚忠诚,冯景禧生前就已相当敬佩他了。

十五 爱屋及乌 旧生同欢

李兆基在一九九七年的一月十一日亲临跑马地山村道的香港马会会所,作为新证旧生会成立典礼的主礼嘉宾。

新证指的是冯景禧创办的新鸿基证券集团。自从冯景禧家庭出售了新鸿基证券集团的控股权之后,曾在集团任事的同事现今虽已在各行各业内有很好的发展,但仍然怀念旧日共事新鸿基证券集团的日子,故而决意成立一个旧生会,希望通过定期的聚会,可以互通信息,互助业务,同时纪念冯景禧先生。

李兆基一直怀念冯景禧这位知己,难得旧伙计如此念念不忘冯景禧知遇之恩,于是李兆基自动慷慨捐赠一笔巨款,与冯景禧夫人梁宝璇女士合资买下中环一层物业,作为旧生会之会址,以留纪念。

李兆基当晚为新证旧同事演唱的歌是经他特别挑选,都是以歌颂友情为主题的。

李兆基不忘故人,跟一班并不是服务恒基的同事们认真而舒畅地度过这个晚上,让晚宴在他的歌声余音之中愉快地结束,各人心上不但留下一份温暖的好感觉,对李兆基的德行更是敬佩。

十六 扶持弟妹 手足情深

李兆基排行第四,三兄是李兆麟,其余是五弟兆楠、七弟达民、六妹焕珍、八妹焕琼、十妹焕瑶。

如果你跟李兆捕和李焕琼谈起李兆基,他们往往爱把儿时的趣事相告,最令他们难忘的就是李兆基到香港发展之后,焕琼与兆楠最爱吃巧克力,因此他每次回乡探亲,一定买巧克力糖回去给弟妹。

李兆基深得兄弟的尊重,除了大家都感谢李兆基为家族争光之外,更为李兆基对他们的家庭与事业都十分关心与扶持,的确是个很爱护他们的兄长。

十七 父兼母职 恩威并施

李兆基爱护子女,无微不至。孩子们小时,他不论工作如何忙碌,都必定抽时间陪伴他们和教导他们。

他是从不疾言厉色责骂儿女的,因为他认为责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子女方法,只会惹他们反感及反抗。他最喜欢是以身作则,用事例放在孩子们跟前,让他们感受、消化、吸收、领悟,再作个别的发挥。

例如看到活泼伶俐的小女儿佩玲有一段日子吸烟,他完全没有表示不满,只有一次,轻松地笑着说:

抽烟会令牙齿和手指发黄。若是女孩子这个模样的话,可能不怎么好看。

之后,佩玲就把抽烟的习惯戒掉了。

又家杰在二十刚出头时,结识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动了成家立室的心。李兆基知道了,又是笑笑说:

你今年二十岁,一定能有机会认识一个女朋友,十年就有十个你慢慢选择,这么心急干什么呢?

家杰想想,言之成理。

李兆基很开心的是娴雅的长女佩雯和精灵的二女佩玲都分别觅得如意郎君。

佩雯嫁给浙江第一银行的创办人之后人李宁,他是个高大英俊、谦和殷实的年轻人,不久更是夫妻二人都在恒基助他一臂之力。

李宁在恒基集团之特别计划部任总经理,替集团管理干色店的百货业务和酒店业务。除了因为爱妻两敬重岳父之外,李宁真心佩服李兆基的才华。李宁认为没有在业务上做足功课,下属是不敢去见李兆基的,岳父是那种不怒而威、无为而治的成功老板。

佩玲的夫婿郑启文长得俊秀温文,是香港名门望族之后,在英国学成回港后,开始从事地产业务,现在是华大地产投资有限公司、顺豪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及顺豪资资(集团)有限公司三间上市公司之行政主席,该三间公司在一九九六年之资产净值分别为十五亿、十一亿及五点六亿,可见郑启文的事业表现相当出色。郑启文对岳父英明决断的商业才干、公私分明的做事原则,相当佩服。

如果你抓着李兆基的五位儿女,问他们有关父亲的问题,每位都会向你提供一个独特而实在的答案。

现已有三女一子的大女儿佩雯说:

父母离异之后,两人都各自过独身生活,并没有分别嫁娶。我们其实不会反对父亲有很活跃的社交活动,但他明显是个挺爱家的人,最大的享受就是跟我们在一起吃顿早餐或晚饭,然后逗着孙儿耍乐。

二女儿佩玲说:

世间难觅如此一个长情念旧的人,一切都是旧的好。故而,久不久他便会放下繁重的工作,组织一些活动,跟亲友叙旧。我们几兄妹都非常的敬爱他,他真是个好父亲。

长子家杰说:

我们对父亲并无什么特别要求,就算他另外有一头家室都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他从来每一晚都回家睡觉,基本上如果不是非赴会不可的应酬,他都宁愿在家吃晚饭。对于他的才华,我们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

现在恒基跟随父亲做事的三女儿佩仪说:

父亲之所以欢喜滑雪,是因为我们喜欢这种运动。当兄妹们在英国念大学时,有一年暑假到澳洲去滑雪,父母陪着我们去,父亲便开始学滑雪,以便每年跟我们一起玩。他不但注重我们的学校教育,而且关心我们的健康、嗜好和品格的发展。

小儿子家诚说:

小时候,我病痛较多,父亲对我的呵护,无微不至,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此外,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回家去会见不到父亲的感觉,印象中,他很多时都在家吃饭,假日又必带着我们到外头去找一些娱乐节目。

李兆基的五名儿女,在他的教育和爱护下,都完成大学课程。家杰是英国KEELE大学毕业生,家诚是加拿大WILFREDLAURIER大学荣誉经济学士,佩雯是英国伦敦大学荣誉文学士,佩玲则在伦敦城市理工学院获文学士(会计),佩仪是英国BRUNEI,大学理学士(经济与商业财务)。

李兆基是传统的中国生意人,他对儿子继承家族事业一直都有殷切期望,也觉得儿子有责任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故而现今家杰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恒基兆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家诚则为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是父亲的得力助手,且已开始独当一面,表现出色。

长女佩雯和次女佩玲均已婚,并有幸福家庭,佩雯还在恒地出任市场拓展总经理。幼女佩仪对商业也有兴趣,在恒地任营业部副经理,勤奋地随父兄学习。

看到下一代各有所成,李兆基相当快慰。

十八 友侪亲朋 同声称颂

本书的作者梁凤仪是商界中人,故而身边都是认识李兆基的朋友,多年以来,听到他们对李兆基待人接物的观感,且记录如下。

香港另一位富豪霍英东与李兆基同是培华基金主要捐款人,霍英东一直相当佩服李兆基对年轻人教育的热诚,认为李兆基在事业上与公益上之成就甚为卓越。

香港另一位地产业巨子郑裕彤则常翘起大拇指赞李兆基说:

李兆基的勤力是罕见的,我自问望尘莫及,还有他的眼力很好,现在六十多岁的他,不用戴眼镜,远近都能看得清楚,令我羡慕不已。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员梁振英,是梁振英测量行的东主,他曾认真地说过:

人人都以为在香港从事地产极容易发达,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见过不知多少地产商失败的个案。李兆基一定有令人敬佩的成功因素。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员李业广,最佩服李兆基的一点是:

我认识李兆基几十年,从没有见过他决策错误。

香港临时立法会议员、也是地产界的知名人士的简福饴解释了李兆基事业成功的原因:

我认为李兆基的超人成就建基于他慎密的计算头脑和对地产市场变化有先见之明。

香港地产界翘楚、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说:

李博士在地产发展和公用事业上所表现的眼光独到,高瞻远瞩就是成功要素。

新鸿基地产主席郭炳湘常在人前诚恳地说:

与四叔(他对李兆基之尊称)合伙做生意最放心,因为他公道正义,从不会占人便宜。

地产界的巨子们对于李兆基的成功,可归纳为如上的分析。至于香港银行家对他的看法又怎样呢?

香港德高望重的银行家何添博土说:

李兆基不但勤力,而且聪明敏捷。恒生银行的一班高层人员对他的营商作风和手法一向有很大信心。

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对李兆基的印象是:

少说话、多做事,观察力极强,分析力极详细。

廖创兴银行的廖烈文对李兆基的看法是:

知人善任,处事认真。我认为李兆基今日的成就,足以为香港以致全中国人引以为做,是年轻人做人做事的最佳模范。

律师阮北耀认识李兆基数十年,他指出:

李兆基最令人敬重之处可以概括在八个字之内:富而不骄、重情重义。

罗景云曾跟随过李兆基、冯景禧与郭得胜工作,现任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董事,他以非常肯定的口吻说:

我胆敢说所有曾跟过四哥工作的同事都会认为他有今日的成就,是绝对公平的,每一个下属都会为他高兴,引以为荣。

综合所得之香港商界人士的意见,李兆基赢得的不只是财富,而且是名誉。

他的闻名不只在于富有,而在于谦和。

他的成功也不只在于能干,更在于胸襟。

李兆基的昨天已有辉煌的奋斗成绩;

李兆基的今天,依然努力不懈,所以,他的明天,必然更为璀璨。

在香港,很多人的梦想是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这很多人的梦想只是永恒的梦想。

李兆基却能切切实实地使永恒的梦想成真。

全文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