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李兆基博士传记 (Part 1 of 4)

自序

以业余时间从事写作至今八年,一直不敢以作家自居,而乐于自视为一个爱好文学、能写一些文章和故事的商界中人。

年初,商界的朋友们聚面时,总是谈起如何庆贺香港回归,又都一致认为,宣扬香港人的辉煌成就,俾可加强香港人和国际人士的信心,对本城日后的持续繁荣安定会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想起了香港地产大王李兆基博士,他在权威的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里,去年的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四,已成为世界知名的亚洲首富。如能在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他的传记,把他这份在财富创造上的世界纪录,子以传扬,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名望和地位会有帮助,同时更可鼓励香港的年轻一辈,让他们知道今天的中国人绝不宜妄自菲薄,应该深具信心,积极进取,在各行各业争取独占鳌头的成绩。

早两年,我意图安排为李兆基博士撰写传记,他当即婉拒,说怕做公众人物。今次多位友好及我竭力游说,且晓以大义,终于李兆基博士在为国争光、为香港争光。为集团争光之前提下,答允提供资料,撰写传记。

期望这本《李兆基博士传记》将会成为庆贺回归的一项有意义的项目。

香港出版界最具权威的联合出版集团主席李祖泽先生且亲躬其事,将出版任务交予集团辖下的三联出版社。

出版的计划是首先在一九九七年七月出香港版,跟着才安排海外出版。

李祖泽先生认为李兆基博士是位沉实慎重的人,最好能找一位跟他认识、具有商业知识的作家与他沟通,才能事半功倍。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身上来了。当时的感觉真有点像广东俗语所谓捉媒人上轿

为了庆贺回归而传扬中国企业家这份傲视全球的成绩,其实是责无旁贷的。

令我忧惧的是本身才华的确不足、学识亦是有限,兼且撰写时间短促,在撰写传记文学中又是新手,诚恐效果欠佳,以致影响读者对李兆基博士的印象和对《李兆基博士传记》的评价。

最后,只好以深具意义的使命感为出发点,鼓励自己排除万难,悉力以赴。

一九九七年初开始收集资料,两个月后我躲在加拿大温哥华动笔,三个星期足不出户,每天不断写作十六小时,终于完成初稿。

李兆基博士对传记中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合符事实。所叙述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是小说式的虚构,都要找齐足够的人证与物证,他才会认同。

李兆基博士这种异乎寻常的谨慎诚信工作态度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李兆基博士对我指导良多,他在文字运用和写作结构上给我的建议,精辟简练,足见他的国学修养极高。

而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在这五个月的接触中,我更了解了李兆基博士那种富而不骄、念旧怀远、重情重义的个性。

本书为赶及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难免会有资料搜集未臻至善的情况,我原想等待很多认识李兆基博士的各界朋友给我更多意见,但都因为时间匆促,事与愿违。

于此,也要向提供过资料给我的朋友和机构、以及恒基兆业集团致谢,他们提供的素材和意见帮助我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最后谨向联合出版集团,特别是三联书店同人的指导致谢。

梁凤仪

一九九七年六月七日

本序是为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李兆基博士传记》而作。

又序

《李兆基博士传记》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首先在香港出版。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以此传记表征香港的中国人在创造财富上的辉煌成绩,作为庆贺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份贺礼,各界朋友都认为别饶意义,作为本书的作者,与有荣焉。

适值美国财经杂志福伯氏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中旬又公布了是年全球十大富豪排名榜调查结果,李兆基博士蝉联第四位,资产估值为一百二十七亿美元,首三位超级富豪皆为美国籍人士。在回归之际,李兆基博士为香港人保持了亚洲首富的荣誉,并同时跃升为欧洲首富。使本书在香港出版后旋即抢购一空。在我们安排香港再版以及内地版面世之前,谨纪录这番令人喜悦的成绩。

在李兆基博士给一些亲友致送这本传记时,他曾诚恳地亲笔附上一封信,写道:

香港在阔别了祖国一百五十年后,终于回归。蓦然回首,本人亦已来港发展足有五十个寒暑,其间本人抱着始终如一的十足信心,从无间断地在港投资经营,因而尽得香港天时地利的良机,至令今日我能成为香港首富。囱愧平庸,而获此荣誉,实在深感侥幸。今年初适得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主席李祖泽先生与香港作家梁凤仪博士大力鼓励本人把过往事迹撰写传记,予以传扬。我细心思量后,乃答允协助他们进行,且赶及将传记在庆祝香港回归之日出版,既可见证一些香港历史事迹,亦可收到下列数个好处。

其一,加深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认识,让他们了解香港是一个出色的投资地方。

其二,香港人因移民而失去了在港事业发展财富增值的好机会,可以在一九九七年后的今天重作回流的考虑。

其三,证明香港人只要勤奋苦干,自然有可能事业成功。

其四,给予年轻人一些启示,鼓励他们努力向上,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我盼望能借此传记对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一些贡献,并使国内同胞了解多些香港情况,加强沟通。

李兆基博士的这番心意很值得记载下来,与读者分享。

梁凤仪

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

本序是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李兆基博士传记》而作。

引言

一九九六年,国际公认有崇高地位的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公布调查结果,全球四百四十七位亿万富豪之中,有四分之一是亚洲人。

在该四百多名亿万富豪中,香港占了二十位。

其中打入全球首富五甲以内的有香港地产大王李兆基(相信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统计方式是以其个人财富为单位,而非以家族财富为单位,亦非以公司控制额为单位)。

根据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资料显示,蝉联了两年全球首富地位的美国电脑软件大王盖茨,资产总值为一百八十亿美元。表面上,跟李兆基的财产约有五十亿美元的差距。而其实,李兆基的资产增长幅度由一九九五年的六十五亿美元,增至一九九六年的一百二十七亿美元,升幅达百分之九十五,反观盖茨,一年内之资产增值只有百分之四十。

正如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提示:盖茨,你小心!已经指出了盖茨在资产大竞赛中正处于后浪推前浪的形势,而香港的李兆基是一般被认为相当有潜力追上他的。

事实上,这位香港超级富豪一共有三项冠军。

第一项冠军:从一九九五年开始,李兆基已是公认的香港首富。

第二项冠军:根据一九九六年美国福伯氏财经杂志的计算,李兆基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四,前三位是美国及瑞士人,故此,李兆基的财富为全亚洲之冠,实至名归地成为亚洲首富角逐赛中的金牌得主。

第三项冠军:李兆基每年的收入数字惊人,单从一间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所派利息计算(并不计算其他收入),一九九三年为港币二十二点四亿元;一九九四年为港币二十八点三亿元;一九九五年为港币三十点九亿元;一九九六年则更高达港币三十三点五亿元(折合美金为四亿三千五百万元)。从上市公司获个人(除清税项)之利息收入计算,实为全世界最高股息收入者。

以上的这些惊人的成绩已使这位一向极低调,老是婉拒海内外传媒访问的全球华籍首富,在转瞬间被国际财经传媒热烈报导。

众所周知,一九九七年对香港而言是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自是年七月一日起,中国便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坚决实行一国两制,确保香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持续繁荣安定。

香港顺利过渡之后,一切有关商业上的不明朗情况都变得清晰而踏实,香港地产及企业定会有稳定而良好的发展。

当中国人翘首以待九七回归会为香港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之际,他们认为李兆基的成功会更进一步,并盼望他在不久将来,能有机会打入全球首富的三甲之列。

请看以下李兆基的事迹,就知道在香港并不一定是传奇才能致富,绝对可以是脚踏实地、埋首苦干而至出类拔萃的。

李兆基过去的六十八年,就是累积了无数谦恭仁厚、平实勤奋,才造成了他的今天

第一章 少年

李家福泽 喜诞麟儿

(一九二九年)

距今六十八年前的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是隆冬。

中国南方广东省顺德大良虽然无雪,但天气还是寒冷的。座落在大良的辛基,蓝田一巷内李介甫第宅,却因着一片洋洋的喜气而显得额外的温暖。

李介甫的夫人陈鸾凤就在这一天为李家诞下了第四个孩子。

李家排行第一和第二的孩子在出生不久之后就夭折了,排行第三的孩子李兆麟就成了李家的长子。

在重男轻女的时代,陈鸾风再为李家添男丁,无疑是使全家欢欣的。

添男丁的喜讯早已由家人飞奔到碧鉴路顺德人惯称铺头之李氏开设的天宝荣金铺去,向李介甫禀报。

老爷,得为这位排行第四的少爷起个好名字了。

李介甫满心欢喜,祈望这男孩他日训练成材后,会为李家的事业奠下稳固雄厚的基础,好减轻他肩上的重责,于是李介甫想了想,便说:

就叫他,兆基吧!

品性聪颖 临危不乱

(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七年)

李兆基出生的家庭其实算相当富裕,其父李介甫在二十年代中叶于故乡先后开设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经营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做得很不错。

每天,李介甫是非到日落掌灯时分,在铺头匆匆吃过了晚饭,把当日做生意的数目结算清楚,又把值钱的金银财物点存后,放入银仓,才会嘱伙计撑起油灯,上路回家去的。

有一夜,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妻子:

过两天,你嘱兆基课余跟我到铺头去学做生意,每天收市,结算账目,点存货值,吃过晚饭后,我们才一起回家来。

李介甫认为长子是要放到外头去,让他好歹跟在别的有成就的亲友身边学习。古人易子而教就是这番道理。总要他见惯世面,学足世情,将来才会出人头地。所以,很早就让李兆麟离开故乡跟省城的亲戚学做生意。

至于自己手上的家业,必须后继有人。再数下来是次子兆基,正好克绍箕裘。

他这次提出了要把李兆基带在身边,到铺头去学习,其实是酝酿已久的意念。

李兆基当时只有六岁,每天要上私塾,即俗语所谓读卜卜斋。

李兆基对念古书很有兴趣,也因此而奠定了他相当扎实的国学根底。

陈鸾凤本来有点担心,怕李兆基年纪太小,混在铺头那群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的伙计之中,不知能否应付得来。

但往后的事实证明,童年的李兆基一下子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这孩子最令人骇异的是他平日不多说话,但心算非常了得。他的聪明和机智,往往在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中表现出来。

例如在一九三七年战事已启,民间在晚上已有灯火管制,鸡犬无声,以免惹起日机投下炸弹。日间则一闻警报,各人就要找隐蔽的地方躲藏以避难。有一晚深夜,在李兆基住的地方不远处,日机投下炸弹,一声巨响,小兆基几乎被吓破了胆。

又有一天,当他下了课,要到永生银号去时,突然,日机作五十呎低飞,用机关枪射杀无辜。

这阵子,李兆基发现身旁的人忽然乱糟糟地争先恐后的向四周逃窜,只见有些人就近往屋里躲,又有些人无目的地抱着头直往前冲,更有些人干脆蹲在街角,惊慌得不住哭泣。

李兆基念头一转,认为躲到屋里去不是办法,房子塌下来依然会有危险,于是便立即拨足狂奔,逃到附近的田间阡陌之上,一耸身就跳到十字的田垄边,伏身下去,躲在隐蔽之草丛中,利用高出来的围垄作掩护。

果然,飞机从他的头上飞过,流弹在田野的另一边如雨般打下来,他却安然无恙。

可见李兆基从小就有镇静的应变能力。

黄金买卖 天才横溢

(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一年)

李兆基的横溢天才从小就发挥在黄金业务上头。

他到父亲的铺头天宝荣金铺去学习柜面工作,首先就练到对黄金买卖的本领。

秋收之后,顺德周围农村的农民把一年苦干的农作物变卖,就都拥到市中心的金铺上去,选购各类心爱的金器,作为收藏、傍身及纪念之用。

年尾时,店里的铸金匠(顺德人称为打金师傅)必定忙个人仰马翻。

李兆基从没有看过熔金打金的程序,于是,在下了课后,赶快把功课做完,便往铺头去,决意躲在一角,定睛看铸金匠如何熔金和打金器。

他发觉铸金的师傅老是趁没有其他人在旁时,带着一脸鬼鬼祟祟的神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把一颗白豆大的粒状银白色类似硼砂之物混进熔炉去。黄金熔成后,打金师傅就在打金做首饰时,悄悄地偷回了少许黄金,如此做别人是很难发觉的。

熔金时,不错是需要加入一点硼砂,以使周边润滑易熔,又使熔后的黄金光彩明亮一些,却不会增加重量。

究竟那白豆大的粒状物是不是就是硼砂呢?

如果是铸金必须用的硼砂,为什么那铸金匠总是瞻前顾后,神秘兮兮,而且快手快脚地把它混和到熔炉去,生怕会被别人发觉似的?

李兆基决定不动声色,静心观察下去。

有一天,他看到掌柜向一名农民推销金器。

那名农民捏着一条金颈链,爱不释手,跟掌柜在讨价还价。

掌柜正鼓其如簧之舌,对他说:

我们字号者、信誉好,这门口卖出去的从来都是十足黄金,毫无杂质。有些金铺熔金时,就是放多一两粒白银,鱼目混珠,你老也没法子看得出来呢!

站在一旁的小兆基,恍然大悟。

正所谓打金偷金打银偷银,并非虚语。

那铸金匠天天偷龙转凤,把如假包换的黄金袋袋平安,却把银粒扔到熔炉去顶替。

金条自熔炉里提炼出来之后,依然是金光灿烂,夺目生辉的,用肉眼谁也看不清楚那里头不是纯金,而是混和了大概百分之一的杂质。甚至乎经验老到的掌柜也看不出来。

李兆基静心的计算过,这铸金匠每日袋起一些黄金。不到几个月,他就可以铸成另一条一两重的纯金金条了。

这种无本生意不叫做,又该叫什么呢?小兆基对这个发现很不悦不满,他陪着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曾经多次的想把铸金匠偷金的情况向李介甫报告,可是每一次话到唇边,便又硬生生的吞回肚子里去。

这件事是说不得的。

一旦把铸金匠的罪行宣扬出来,父亲也许会把这作弊的铸金匠踢出局外,那么,由谁人去掌炉铸金呢?

铸金这门手艺不是很多人都精通,后继无人的话,岂不更添麻烦。纵使另雇他人,难保不是另一个偷金的高手?

买卖金条和首饰的生意,既是其门如市,是不是应该哑忍一时,兔乱了大局呢?

李兆基不住地思考着,在没有想到一个完整的补救办法之前,终于决定不把这个可恶和可悲的现象告诉父亲。

可恶的自然是那个食碗面反碗底的铸金匠。

可悲的竟然是如此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自己。

李兆基从此明白到身边有一位不忠诚的雇员,损失是难以估计的。相反,当雇员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时,他们又是多么的可贵。

对一些可贵的雇员,无异珠宝,非珍而重之,竭力维护他们不可。

给予可贵的雇员奖励,表示对他们的重用与欣赏,所花用的金钱再多,到头来也必会十足收回而有余,且会乐得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与此同时,李兆基叫自己紧记,受制于雇员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吃亏。要对下属操纵自如,最基本而有效的方法是,自己随时可以取代对方,做他所做的工作,且做得更好。

于是,充实自己的学识是最最最重要的。

自此,李兆基在黄金业务上埋头苦心钻研,终于成为黄金的全才。

李兆基在十二岁左右(一九四一年),有了求人不如求己的决心,学识了看金、化金、熔金等三方面的技术及知识,当年就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坐正第一把交椅作买卖手。技巧已不在于成年人之下。

所谓睇金:当时人人都要购买黄金保值,市场根本以黄金为本位。所有黄金的成分大都参差不齐,但一般均在黄金上刻明十足黄金,实则只得八至九成,甚至会低到七成。

这些金条和金器拿来卖给天宝荣时,成色的高低与成分的多少,都难逃李兆基的法眼。

他以分金石鉴别黄金的成色,很能明察秋毫。

李兆基这番看金的本事,是当时全行之冠。由于有这番本事,在黄金买卖及交收时,可以挑选得到优质黄金,因此,获利丰厚。

所谓化金:天宝荣惯于收买六路首饰,包括低金首饰、颈链、金手镯、发簪、K金金币、金表壳等。这些饰金买卖,后期是由李兆基亲自经手的。

前期的掌柜买入低成色的黄金时一般估计有七成黄金成分,但经化金师傅(亦称打金师傅)化炼出来的黄金,往往差了一成。因为李兆基明白打金偷金的原理,后期便亲力亲为,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亲自进行化金的工作,效果是既能多做生意,又可十足收成。

所谓熔金:其时省港黄金市场买卖交收是采用五两装的。顺德黄金市场,买卖交收则采用一两装的。此外,市上一般用黄金来保值的散户,采用的重量也有大有小,形状亦有圆有扁。李兆基对迎合顾客口味,多设各种款式供顾客选择,熔得不好看时,一定坚持再熔到好看为上,加上包装悦目,人人喜爱,使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营业额就日有进步。

提起李介甫之于李兆基,顺德市场无人不知这位神童。对于十二三岁的他在黄金生意上能如此精明果断。眼光独到、神乎其技,令全市称赞不已。

旧学新用 日进千里

(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一年)

李兆基在十岁前念卜卜斋,由名闻遐迩的秀才梁雨培老师教他旧文学,熟读四书五经。

其后李介甫觉得只念古书不合时宜,想进一步栽培儿子。适逢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因广州沦陷,不愿意为伪政府效劳而返顺德隐居,于是李介甫与乡亲等礼聘他为老师,实行旧学新用。梁惠民认为既可作育英才,又不用闲居没有寄托,诚一举两得,遂欣然答允。

梁惠民老师非常欣赏李兆基那种少说话多思考的个性。

只把古书念死了,会如大量质优味美的食物,塞在肠胃之内难于消化,反而碍事。

梁惠民于是在教习完李兆基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后,要求他把这番道理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的例子之上。结果,小兆基很快就思考到答案,给老师回话说:

我们如果经过六个阶段的深思熟虑,就会产生攻必胜、战必克的效果。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才不至访惶无主,从而身心镇,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

梁惠民听了小兆基的这番领悟,不单感动,而且感慨。

当时已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触发到大战爆发之后了,正值国家多难,战情日益紧张,到处风声鹤唳,民不聊生。

国家多一个人才,就如多一个希望。

愿意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梁惠民,目睹在自己门下渐渐成长的李兆基,真是百感交集。他握着小兆基的手,道:

将来你长大了,势必会为中华民族争光。

遭遇贼劫 毕生难忘

(一九三九年)

日治时代,饥荒遍地之外,地方治安也坏到极点。

这无疑是有因有果、互相牵连的道理。人穷了,饥饿了,别无其他办法可想时,就想到强抢劫掠。

当时直闯民居、打家劫舍的案子无日无之,认真来说,家家户户都避无可避。

良民无计可施之余,凡是受过贼匪洗劫的房舍,就在大门外张贴一纸,清楚明白地写上:

某月某日某夜某时被劫一空,请移玉步,以免徒劳无功。

经营金铺银号的李介甫早已作出两种防范,其一是搬离祖居,移居于另外一处地方,免被贼匪上门光顾。

那个暂时租住的地方实际上是收藏财物的仓库,有坚固的墙壁和铁门,四面均有空间环绕,宛如护城河似的,只有中间仓库才是供住宿的地方。

万一有火灾或抢掠,那四面空间是缓冲地带,可闭门坚守,比较能拖延时间,以等待救援。

其二二是李介甫在收铺后,就把金铺银号的值钱之物全部放到一条长长的布腰带之内,让李兆基缠在腰间。

李兆基每晚真是名副其实的腰缠万贯,随着父亲和数个伙计,步行回暂居的仓库去。

是晚,饭后整装,李兆基把那条内涵丰富的猪肠带捆扎好之后,就齐齐踏上归途去。

之所以要最小年纪的李兆基晚晚肩负重任,就是觉得他是小孩,易于掩人耳目。万一遇上劫匪,也不会以他为搜索的对象。

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这晚,李介甫一行数众,在中途就中伏。刹那间,从四方八面拥出黑压压的一群人,把李介甫等团团围住,荷枪实弹,实行洗劫。

李兆基这孩子身手灵活,静悄悄地从人群中逃走出去,正没命地奔跑,希望贼匪不会分散注意力在他身上。

可惜,仍有两三个彪形大贼不肯放过这条漏网的小鱼,直把李兆基追入穷巷。

走投无路的他,前是铜墙铁壁难于跨越,后则恶兵穷寇随时掩至。

有生以来从未试过有绝望感觉的李兆基,此刻一个转身,面对着凶神恶煞、贱肉横生、手执枪械的匪徒,一个强烈的念头涌现李兆基的脑际:

人,只要能活下去,留得青山在,有什么困难也是可以解决的。

终于,贼匪一把将他揪起,撕破了他的上衣,搜出了那缠在腰间的猪肠带,继而一掌把他推跌在地,三步并作两步就跑个没影儿了。

李介甫父子劫后重逢,百感交集,苦不堪言。

被洗劫一空之后,最辛苦的是翌日返铺开门营业时,要面对本钱周转不灵的困难,眼看父亲把铺头的剩余物资以及琐碎杂物拿去变卖,李兆基觉得异常难堪。

终于,父子两人同心合力,把变卖所得,从头再苦干起来。

这次经历是李兆基毕生难忘的教训。自此之后,他就明白到意外经常会突然而至,有机会就要额外勤奋工作以求积聚,广东俗语所谓好天揾埋落雨柴是对的。

旧钱变新 转弱为强

(一九四○年一九四二年)

中国开始八年的艰苦抗战。

抗战期间,不少的中国人都激励自己,要在苦难。困迫、狼狈、饥谨之中挣扎屹立起来,包括李兆基在内。

日治时代,在顺德有很多手上屯积金器的农民,被迫着把金器变卖,以维持生活。此外,不少在香港及海外工作的华侨,也要汇钱回乡接济家人。

故此,李介甫父子认为在顺德经营金铺银号,兼做汇兑和货币金银买卖的生意是大有可为的。李家并没有动过迁徙到港澳谋出路的念头。

如何紧抓着这些难得的机会去发扬光大,成了李兆基朝思暮想的问题。

沦陷初期,纸币买卖依然活跃。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洋纸,在市面仍有使用,人们抱有长久拥有大洋纸至光复之日,仍能使用之希望,故此喜欢完整光洁易于保存的大洋纸。当时市面流通的中央银行纸币如有残缺,例如穿孔、崩角、有锈迹或有污秽,就不通用了。最受欢迎的是直板顺直次直等。交收纸币时,总要经过一番手续,精挑细选之后,往往有两三成不合格而要退回去。这些不受欢迎的纸币,价值只有原价的六成至七成。面对着那一大堆乱糟糟、污兮兮的纸币,如何使它们增值及流通呢?

大约在一九四一年,有一天李兆基经过家里的天井出门之时,看到了婢仆在洗涤着一大盘衣服,他蓦然茅塞顿开。

当日就抱了几袋的旧纸币回来,将之全泡在水盆里,加上漂白粉,把纸币上的污渍洗涤刷除,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捞上来风干,用熨斗逐一熨完之后,再一张张将纸币叠好,拿块大铁饼压着,使纸币变得新鲜光亮梗直。

经过了这一番清洁的功夫之后,原本六至七折收来的货币,大部分可以十足价钱兑换出去。

这种纸币整形的效果顿使李兆基备受父亲和银号掌柜赞扬之余,还让他得出了一个以后受用不浅的营商道理。

货物无论何时何地要畅销,就得要好好包装。爱美是人的天性,任何物品的外貌都是吸引人的先决条件。越是处于艰难脱手困境的货物,越要为它扮靓

这番成绩令李兆基领悟出一个可以说是顺应环境,转弱为强的办法。

官僚压迫 化险为夷

(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二年,十三岁的李兆基在金融业上的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早已在李氏的金铺银号内出掌要职,甚得父亲的器重,邻里的赞赏。

其时交收纸币,既有新旧之分,也有点数费时失事的麻烦。

忙中容易生错,越多纸币越难点数清楚,有心之失和无心之误,结果同样会导致银号老板吃亏。

且携带不便,加上治安成大问题,口袋里没有钱的人固然担心,手上有大量纸币的人,一样忧心戚戚,恐防劫掠。

当时有信用的银号都发行大额的临时收据(相等于现代的银行支票)。如此一来,客人把黄金、贵重货品或各国外币带来卖给永生银号,换回一纸收据,该收据可以随时兑现,亦可在市面上流通作钞票,用来购货换物,对手一看是有信誉的银号发出的,就乐于使用了。

这种早期的礼券和支票,果然受到坊间用户的普遍欢迎。

永生银号信誉昭著,发行这些大额收据,等于不用利息,就有大量现金周转,又可以作本钱投资买进黄金银元外币及各种有用物资。

事实上,处在政治局面动荡的大时代里,昨天才解决了的困难,今天又会重新再摸上门来。

永生银号发行的临时收据在风行一时之后,受到日治伪政府的注意,从而实行干预,被认为是违法之举。

当时,面临的危机是银号将要被罚停业。

这是官僚们小题大做,用斯文的卑劣手段来敲诈劫掠。

铺头内的伙计收到这个照会,都吓得面无人色。只有少主人李兆基淡然一笑,安慰着各个老巨子,说:

连手里有枪的匪徒尚且见钱眼开,太平盛世,求财不求气,何况时逢乱世?

果然,后来经与父亲四处奔走,找得跟伪政府有交往的同乡叔伯,自动建议向政府缴罚税款,终于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克绍箕裘 独当一面

(一九四四年一九四七年)

李介甫一直以来,在广州湾都有生意,需要他频频来往照应。到一九四四年,李介甫看十五岁的李兆基已是长袖善舞,又能临危不乱,深懂应变,于是就放心长驻广州湾,把顺德的永生银号和天宝荣金铺都交到李兆基手上去掌管。

其间,内地的黄金、银元和中外纸币买卖及汇兑业务,仍相当活跃,使顺德的邻近乡村市镇,不论是水客、商贾以及同业都不断前来买卖。

所有来光顾顺德这间永生银号的大手买卖,在李介甫去了广州湾之后,都由李兆基亲力亲为。

每早开市都亲自由夹万取出金银钱币,每晚收市,亦由他亲自点存才放入夹万,夹万的钥匙随身携带,丝毫不息惰、不嫌烦、不言倦。故而生意蒸蒸日上。

李兆基揸盘老定,出价公道,买卖爽快,这时邻近市镇的同业行家,有的缺乏现金,有的缺乏黄金,他们需要作套戥买卖为平衡方法,于是均先用长途电话向李兆基谈妥买卖价钱,然后由水陆两路分别到李兆基的铺头交易,其门如市。此时的李兆基真是忙个不亦乐乎,生意额为全市之冠,稳执该业的牛耳。

有了这数年的经验,李兆基已深得运筹帷幄的奥秘。

钟情香港 勇闯天下

(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正式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了。

可惜,随之而至的并非真正歌舞升平的日子。

很多人在庆贺战争到底过去之后不久,就要面对货币因时局动荡而变为废纸的浩劫。

刹那间一贫如洗,身无长物的震荡,实在不是很多人能承受得住的。

事实上,面额越来越大的纸币,象征着人民的离心越来越重。

当时,所有的商业交收,都要把一大袋一大袋的纸币抬来抬去,非但不方便,且纸币贬值之速,使人难以置信。只是饮完一顿茶的时间,手上的金元券就会少了四分之一的价值。

和平后的三年,币值一直如江河下泻,连累多少人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比战时更似虽生犹死,惶惶不可终日。人人都只好储存实物,诸如米、油、片糖、谷物、洋杂、面粉、西药、鹧鸪菜、万金油等,紧握在手,以求有点保障。

这个实物天下,使李兆基提高警觉,对他日后的投资策略,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李介甫从广州湾回到顺德之后,发现儿子把家业管理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时,内心不但欣喜,而且认为当前最急于要讨论的是,今后的前景和李兆基的前途取向。

李介甫问儿子:

经历了这几年,你对自己的前途总有一个看法吧?

李兆基也就在深思熟虑之下,毅然向父亲提出了要到外头世界去闯一闯的意愿。

李介甫心上想,儿子这个请求是合情合理的。

李兆基十多年来长伴膝下。在顺德这弹丸之地,于变幻莫测的战乱时代,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非常难得地已发挥了无限的才干,不负父亲所托,将家业发展至颠峰状态。

再把这儿子留在身边,留在乡间,日后只会大才小用。

于是李介甫问儿子:

你有想过到哪儿去发展吗?

李兆基随即清清楚楚地答:

我喜欢香港。

李兆基从不会不经思索,就胡乱向人提供答案,也从不曾在没有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情况下,提出他的意见。

故而,他说他喜欢香港,也是有根据的。

早在顺德沦陷之前,李介甫就曾携子到香港视察,看看香港可否作为日军来侵时之避难所,当时曾把李兆基留在香港,让他寄居于李氏姑婆跑马地的家中,小住了大约一年之久。

那段日子是悠闲舒畅,却是难忘的。

李兆基曾爬上太平山,从山顶俯瞰下来,全港景色,如诗似画地映入眼帘。

香港的海港,澄碧无波。

香港的山峦,翠绿无尘。

当时的香港,其实也真是这么简简单单、清清楚楚的一片青的翠绿罢了。

可是,香港给李兆基的印象就是清洁。

就是美丽。

就是活泼。

就是朝气。

也就是李兆基所下意识地追寻的人生。

他无法忘记幼年时小住香港时心旷神怡、心朗气清的好感觉,对浅水湾的景色风光尤其怀念。

当时年幼的李兆基已经很舍不得离开香港,一直盼望能有日重回香港。其实在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年间,李介甫从广州湾回顺德之后,李兆基已因生意关系,而需要在年中来往港澳多次。

终于,在一九四八年,他才不过十八九岁,便辞别了父母,离开顺德,重临维多利亚港,努力发展事业了。

从此,年轻的李兆基,便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章 成长

立足香江 持家创业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八年的香港春天,在李兆基的眼内显得特别明亮悦目,和暖清爽。

跟这小城重逢于多年怀念之后,自然地发觉她可亲可爱。

李兆基有的是理想,有的是干劲,有的是青春,有的是豪情。加上,年方十九的他正是初生之犊,不畏眼前时难,总有信心自己的前景有如初升旭日。

他的雄心壮志即根源于天生勤奋坚忍的个性,也仗赖年少时就开始承袭的难能可贵的金银业阅历。

自然,还加上李兆基口袋里那傍身的一千块钱,这使他如虎添翼,决意在这个多年前已一见钟情的城市内,努力闯出一番事业来。

从第一天驻足香港的中环,李兆基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开始,他就希望自己成功。

成功的定义在他是无负于先天禀赋的个性,无愧于后天环境的培育,将他所能发挥的智慧能力心思尽情发挥,把他所能把握的时机际遇缘分尽量把握。

如果这番努力导致他飞黄腾达,也是相关相连有因有果的成绩罢了。

就这样立定了宗旨,李兆基先从生活的最基本安排做起。

他没有想过在人生路不熟,还未分清楚香港九龙的东南西北方向时就盲目置业。

他甚至不认为要浪费金钱,去租用一层住宅自用。

反正李兆基只不过孤家寡人乙名。

日求两餐、夜求一宿的基本生活需要不难处置。

他决定把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包括了补充体力的睡眠时间在内,都专心一致地用在建功立业之上。

于是李兆基跟首次来港时一样,寄居于李氏姑婆位于跑马地成和道四十九号的家中。

一经落脚有地,他就如识途老马般嗅一嗅城内金融业务集散地的方向,直朝那个目标进发。

李兆基有信心以他的金银业看家本领闯天下。

当时的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

李兆基来到香港之后,开始在那些金铺银店挂单做买卖。他的兄长李兆麟亦在世叔伯之澳门宝昌金号工作,宝昌金号与香港宝生银号(即现在宝生银行前身)的老板是同乡老友,同声同气,同携同堡,拍档已久。有一段时期,香港金价比澳门金价贵得多,宝昌和宝生联手经营,自国外订购大量黄金,由澳门进口后,在贸易场套戳买卖,也有在门市出售,盈利甚丰。李兆基因着兄长和世交支持,在买卖黄金上,得到方便。

加上上海和广东为主的水客,有如过江之鲫,天天塞满一条文咸东街。水客手上最多的货品就是黄金。

时局动荡,在朝不保夕的大气候催促下,南下港澳的客商都带着大量黄金傍身,事在必然。

早已练就了识别黄金成色成分成数专业本领的李兆基,即可以运用锐利得穿金透银的目光去鉴别黄金的质量,更能巧妙地把金条往分金石上一擦,就能定夺它的成分。这时香港金银贸易所买卖黄金的热闹不下于现今股票市场的情形。

有了这番本事,非但不会被走卖黄金的水客占去便宜,而且心算越来越精确,对黄金市道走势越来越有把握的李兆基,每次在一买一卖弹指之间就可以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

因此,李兆基到香港不足一年,已有能力汇款回乡照顾家中大小。

解放前,李介甫家有生意做,又有田地收租,属于富有,解放后被列为地主阶级,要受清算,所有的财物全被充公,家中变得一无所有。李兆基除了急需汇款回乡作为安家费用之外,还要为父亲缴纳罚款作为赔偿代罪等用。

李兆基在香港赚到的第一桶金,正好解家中燃眉之刍

驰骋金融 发展贸易

(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七年)

中国大陆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了之后,大量的人口不停涌到香港来。

十月十三日,广州市民实行紧急大疏散,一天之内就有数十架民航飞机抵港。

从陆路经深圳,从水路经澳门而抵香港的,更是不计其数。

一九五零年一月六日,英国就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且主动提出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要求。

对英国此项建议,中国于同月九日复电,表示愿意接受和合作。

于是,香港中环商贾云集的食肆,诸如金城茶楼。得云茶楼、高陞茶楼、莲香茶楼、大同酒家、陆羽茶室等,都聚合了一群群自各地来港发展的金融界人士,其中也包括何贤、冯景禧等,他们都不住交头接耳,谈时论政。

得出的意见相当一致,那就是香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她将是中国大陆与海外全球沟通的一个要塞孔道。

有一日金城银行的杨造英副总经理跟李兆基在得云茶楼茶叙,告诉了他一项相当有用的数据。

杨造英说:

对一九五二年的展望,香港产品的外销会激增,估计能达到六亿或六亿元以上。

李兆基立即心算,得出了一个对他相当吸引的数字。

如果香港产品在来年外销超逾六亿港元的话,那就占了香港全部输出货品总值百分之二十。这个剧增的比例明显地标志着香港已由从前转口港地位,转变为贸易和制造中心。

李兆基知道金城银行的业务以辅助商贾从事进出口贸易和支援工厂制造贷款为主,杨造英的这个说法是有现成业务数据为推论基础的。

广东俗语所谓: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李兆基火速把握机会,请求杨造英给予他银行贷款支持,让他在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上一展拳脚。

杨造英一口答应,不但因为银行的钱要找出路,而且是要找稳当而正确的出路。

他对于李兆基商业触觉的敏锐和数字计算的精确,相当的佩服。有这种条件的商人,无疑是银行寻找的理想业务对象。

于是李兆基立即从五金行业着手,同时从事营运出入口贸易。

又因李兆基跟澳门的兄长李兆麟保持密切联络,无意中物色了出入口贸易的一个好助手萧经岳。

真是人夹人缘,李兆基跟萧经岳很合得来,再严谨一点的说法是,李兆基从没有视对方为雇员,只以朋友之礼相待,以拍档之情相处。萧经岳呢,对李兆基彻头彻尾的喜欢与敬佩。

进军地产 成立永业

(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

解放之后,香港人口激增,工商业日益发达。一九五四年政府公布:全港经营登记的工厂共有二千四百九十四家,属下工人十一万多,未曾登记的工厂工人,数目逾十万,增幅较去年接近一倍。

这些工人都是年轻的、朝气勃勃的,等候着适当时机就成家立室的,跟他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就是房屋问题。

两年前政府的第一个廉租屋村在北角模范村建成,得以入住的人高兴得犹甚于中了马票,而实际上规模相当的廉租屋村在供求方面,还是有一大段的距离。

李兆基并不认为政府关照市民居住问题的步伐能赶得上民生的迫切需要。

有目共睹的先例,在一九五三年的圣诞夜,深水埗石硖尾发生冲天大火灾,焚毁木屋七千多间,导致六万人无家可归,港府才锐意拨款港币一千六百万元,在灾区原址建筑“H”型的多层徙置大厦,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

是非到了有燃眉之急,港府才开始积极研究推行房屋徙置的计划。

为此,李兆基非常肯定香港目前最有需求的制成品应该是楼宇无疑。

成功生意在于满足市场需求。

成功生意也在于少受时局影响。

比起任何一种金融工具来,房屋始终是可以捉住抓牢、实斧实凿地存在的东西,不容易在转瞬之间就灰飞烟灭。

再说,李兆基满怀信心地想:

归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头是家家户户的愿望。

于是,他坚定意志,向房地产进军。

自然,要走好这条路,最大的问题是资金。

发展房地产,与黄金买卖、汇兑及出入口贸易比较,前者的投资需要有一个起码面庞大的资金,不同于后者,可以丰俭由人,多少随意。

李兆基手上的资金从事别的生意已游刃有余,但拿来买地建筑,就未免有点捉襟见肘了。

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因为只要有心,机会就在你左右。

李兆基平日惯于在中环夏蕙餐厅与一班商贾行家午膳茶叙,交流市场资料,研究投资机会,讨论时事政情。

自从他把地产生意摆在心上之后,就留意到原来同道中人者众。

首先是老早已认识的冯景禧,他对崭新的投资概念一律欢迎,只要有生意可做,就雀跃不已。

再而是最早时在澳门专营洋杂的信发行东主郭得胜,在大陆解放后也移居香港,开办鸿昌公司,一边继续经营洋杂生意,另一边也注意到香港人口膨胀速度带动的民生需求,而锐意集中精力在地产方面发展。

就香港地产发展问题而越谈越起劲的也不只是李兆基、冯景禧和郭得胜,还有胡兆炽、黄少轩、戚宗煌等三人。

既是观点相同,看法吻合,于是坐言起行,胡兆炽、黄少轩、戚宗煌加上他们的好朋友吕贤藻、郭得胜、郭锦涛、冯景禧、李兆基等八人,决心合资经营地产。

合资公司的写字楼顺理成章地设于胡兆炽的名下物业中环士丹利街十六号三楼。

又取其永远基业的好兆头,将这合股地产公司命名为永业企业公司。

永业于一九五八年成立之后,实际掌管公司行政和积极推动公司业务的只有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三人。因为其余五位有他们自己原本的生意需要照顾,难得李兆基等把所有事务,处理妥当,也就照常每日在夏蕙餐厅留座一桌,午膳叙会时才参与讨论业务。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多年。

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三人对永业是真的全心全意全情全神投入。

他们之所以谈得来,合得拢,因为做事的态度相当一致,除非不下决心从事,否则决不气馁,永不言倦,朝着目标进发,直至得心应手为止。

开山劈石的功夫首先从沙田酒店的计划开始,成了永业旗开得胜的第一役。

由于李兆基专心发展地产,萧经岳也觉得自己是时候自立门户,往外头闯一闯了。

在他打算给李兆基请辞之前,李兆基笑微微地对萧经岳说:

你要告诉我一个消息,我也要告诉你一个好消自

还未待对方追问,李兆基就喜形于色,急不及待的抢先给萧经岳说: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探访我的女朋友?

李兆基的女朋友名字叫刘惠娟。

李兆基带萧经岳上刘惠娟的家,无意之中,萧经岳竟在客厅的茶几上发现了一支黄大仙的灵签。他好奇地信手拈来一看,只见签旁写上了批解签语的几行小字:

若是女子问卜,此君可否负托终生,答案是信女有幸,求得上上签,嫁得如意郎君,终成大器,四海扬名,域外称霸。且品性温驯,念旧怀远,深情厚义,他日必是君体妾心,多所爱重;唯怕妾身福薄缘悭,有负君心。

萧经岳看罢,哈哈大笑。

刘惠娟在结识了李兆基之后,问卜姻缘,自然表示神女有心。加上襄王有梦,可见会水到渠成,小登科在望了。

终于,萧经岳向李兆基陈明意向,决心辞职。之后,他才蓦然发觉原来自行前往新加坡开厂创业所需的资金,与他的积蓄还有一个距离。

思前想后,说什么也不好意思把资金拮据的困难向李兆基道白,向他求助。

谁知辞行之时,李兆基对萧经岳说:

以后如有困难,记得回来找我。

这么两句关怀话语,叫萧经岳激动得冲口而出道:

我如今就已面临困难了。

最终李兆基二话不说,借了港币三千元给这位要离他而去另立门户的雇员和朋友。

事隔多年,萧经岳已于新加坡发迹,李兆基往访叙旧后,在回港的航机上,同行的李醒国把萧经岳的一封信交给李兆基,他打开来一看,赫然是三千块钱,李兆基一想,知道好友未曾忘记旧时恩惠,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来。

一九五九年对李兆基可以说是丰收之年,永业企业公司站稳阵脚,合作愉快。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昂然耸立于他三十而立之年。

同年,中环大华酒店内,筵开百桌,商贾云集,李兆基既有香车迎淑女,又备有佳肴美酒宴嘉宾。

这时刻,事业与婚姻尽皆如意,唯一的遗憾就是父母未能自乡间来港主持婚礼。

李兆基想,人生总是有遗憾的,只有遥望故乡,默默地感戴亲恩。

三友同心 创新鸿基

(一九六三年)

永业在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三个主帅带着冯贵权、卢超俊和罗景云三个将领的通力合作、悉心照顾之下,营运得相当成功。

其后扩展神速,职员增至十余人,其中包括李兆基推荐的李镜禹、郭得胜引进的何永新、以及冯景禧介绍的梁昇。

永业既是应时而生,有相当优越的营运条件,加上三个执行老板的苦心孤诣,同心协力,业务果然蒸蒸日上。

并且那几年发生的天灾人祸,也造成了香港人对新建房地产的需求。

从一九五三年石硖尾大火之后,每隔一两年就有这样震撼性的灾难发生。一九五四年七月,深水埗大坑东木屋区发生大火,焚毁木屋二千多间,有九个居民当场烧死,灾民超逾二万四千人。

一九五五年二月,上水石湖墟又失火,焚毁砖屋二百二十间,木屋一百八十间。

一九五七年二月,旺角广东道四幢木楼发生大火,烧死五十七人。

一九六○年六月,台风袭击香港,吹毁房屋无数,导致一万四千多人无家可归。

一九六一年一月,红磡山谷道又发生严重火灾,过万人流离失所。

一九六二年九月,台风温黛正面袭港,死亡失踪一百七十多人,灾民达四万六千余人。

这几年的天灾,使香港人在心态上更加追求有一个安全而且现代化的家居,人们宁愿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都要置业安居。离弃旧房子,迁入新屋的意欲不断高涨。

加上一九六二年四月,大陆人士逐渐偷渡来港者众,人口的激增已成无可避免的事实。

香港房屋的短缺已经明显地反映在业主的疯狂加租和迫迁之上,以致政府无法不立例管制,保障升斗市民的利益。

在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港府宣布自翌年七月起,新楼加租不超过百分之十,一次加租之后两年内不可再加租。

这条例一出,表面上对新楼造成打击,其实只不过是对富裕人家置业收租的收入作出一些限制罢了,反而是提醒了一般市民,到底还是置业安居,拥有自己的物业安稳得多。

在房地产业务的发展上,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的看法是相当乐观的,他们的进取态度也较其他几位永业的股东为积极。

于是,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三人在一九六三年决定另起炉灶,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三剑合壁 谁可争锋

(一九六三年一九七二年)

新鸿基三个字是有来历的。字取于冯景禧的新禧公司鸿字代表郭得胜的鸿昌行字自然是李兆基之名。

郭得胜年纪最长,于是任集团主席,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

新鸿基的股份以郭得胜占百份之四十为最多,李兆基和冯景禧各占百分之三十。

认真来说,新鸿基只不过是一间统筹物业的机构。每一个建筑地盘都被视为生动的生意,三位股东都可自由商议占股比例。

市场中人都知道这三位好朋友勇于进取,一起拍档,各展所长,配合得宜,自然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而称誉他们为三剑侠

冯景禧负责主理新鸿基对外的联系应酬,打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因为他生性活泼,言语玲珑,长于交际。

冯景禧的魅力几乎是无远不至,所向披靡。只要他想认识某人,想跟某人熟络,与某人合作,三言两语,三朝两日就可以办得到,真叫人以为他有三头六臂。

冯景禧当时对银行、政府各界等的关系,联系得非常出色,为新鸿基奠下良好基础,以帮助业务的发展。

冯景禧又长于证券买卖,熟识如何运用市场资金,新鸿基企业成立之后,他又创办专门经营股票生意的新鸿基证券,其后发展至一九七二年,新鸿基上市,也是冯景禧的安排。

郭得胜则是实干派,他在新鸿基有如一只吨位极重的大趸船,表现出他的稳健和坚定。他对建筑工程有特别的偏好,对施工过程了如指掌,对工人指挥若定,对房产质素控制自如,且对建楼成本把握有素,所有有关建筑的开支,诸如石屎、打桩、钉板、搭棚等等,郭得胜都仔细地调控价格,亲自与判头和材料供应商讨价还价,务求做到货廉物美。此外,新鸿基买入的物业楼宇按揭工作,亦由郭得胜负责向银行抵押贷款,因为他长于讨价还价,节约成本。

郭得胜是个工作狂,香港地产界人人都知道。在他的观念里是一星期工作七天,没有周末和假日的存在。

他最大的娱乐项目就是巡地盘,一天可以巡三四回,巡来巡去,何止永不言倦,简直越巡越起劲,越巡越精神。

一年之中五十二个星期日,一觉醒来,就摇电话给下属,相约享受他最兴奋的娱乐节目去。

有一次,一位下属的老婆在周日接了郭得胜的电话,竟然犯颜直说,以地道香港粤语大声说:

胜哥,我老公一个星期有六日归你所有,第七日你俾番我老公我好唔好?

说罢干脆把电话筒扔掉。

这个笑话传遍市场,郭得胜不以为忤,亦不因此而改变习惯趣味,依然我行我素。他始终笃信勤力自然有回报。故而巡视地盘、监督建楼进度的工作一直由他负责,进行得相当顺利。

李兆基自永业时代已经表现出他在地产上的才华,新鸿基成立之后,他出任为总经理之职,主理的范围如下:

其一是建楼的图则设计。

其二是买入土地作货源。

其三是楼宇销售等工作。

其一,李兆基对建楼的图则设计必躬亲其事。

例如有一次,梁昇跟一位外聘则师,把一份划好的图则放在李兆基跟前,与他一起研究。

李兆基几乎是一眼望过去,就摇摇头,对则师说:

你这个图则的计算错误了。

则师一听,当场涨红了脸,他是著名大学出身的划则师,他的图则怎么会被李兆基一眼就看得出错误来?

正欲分辩时,李兆基就以温和的口气跟对方说:

你忘了这建筑物是可以引用最近的建筑新例,放松了每层楼的高度限制吗?况且取光的角度也可以相对地调整,以使我们这幢楼宇的建筑面积能有可观的增幅。

当下,这位则师真有点无地自容的狼狈。

梁昇往后回办公室去重新细心计算一下,得出的结果跟李兆基刚才的预测全无差异。

其二,李兆基是专攻土地买入。

例如有一天,他在市场上听到消息,知道皇后大道中励晶大厦旧地的业主有意将地皮出让。李兆基对于黄金地段物业从来都不放过,于是随即四出侦查业主是谁。

打探出物业属郑宗枢所持有并不困难,可惜的是据报郑宗枢已口头答应将该物业卖给别人,作价一千一百万元。

要是别的人就只好自叹是来迟三日的梁山伯,有点缘悭福薄就算了。

可是李兆基一听一千一百万元这个售价可以得到优质物业,有如猫儿嗅到鱼的香味,怎舍得就此放弃?

于是追问:

谁跟郑宗枢相熟?

左右各人都无法作答。

李兆基的手下提醒他:

听说物业明天就要在律师楼签订买卖合约了。

李兆基随即点点头,道:

嗯,那即是说我还有今晚这一夜的时间。

他那种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不住地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只要肯想,一定会找到答案。

这是李兆基的信仰。

果然。

他想到了。

李兆基记得证券商何廷锡跟郑宗枢熟络。

虽然已届凌晨,李兆基依然抓起电话就摇给何廷锡,向他道明目的,重重拜托。

李兆基素来长话短说,辞简意深:

拜托你,一千三百万元的范围之内,你替我拿主意,你的佣金一分不能少,这你就别客气了。

翌日,何廷锡果然找着了郑宗枢,问明成交价是一千一百万元,于是何廷锡只以一千二百万元的新售价就游说到对方转售物业给李兆基了。

结果是马到功成,皆大欢喜。

其三,李兆基负责房产的销售。

货如轮转早就是李兆基经营地产的宗旨,只有这样才可使投资回笼得快,并使盈利袋袋平安。

从前流行整幢物业买卖。如想置业,必须整幢买入,无疑将买家限制在富人身上,李兆基推行分层出售,证实大受广大群众欢迎,因为对上了中国人有置业狂热,事必要有自住楼宇才有安居乐业感觉的脾性。

李兆基且设计面积较小的单位推出,无异于向小家庭提供一家一主独立生活环境,增加了他们的家居享受,同时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加上,李兆基尽力与银行交涉,为买家创造分期付款的有利条件,鼓励买家做银行按揭,使买家月供楼价等于交租,以此作为置业的原则。

李兆基这个总经理掌管一买一卖,运筹帷幄,收放自如,新鸿基就靠他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新鸿基在三剑侠联手依照上述的方针经营下,新鸿基在七十年代推出销售的楼宇证实是成功的。

坚定信心 留港发展

(一九六五年一九六九年)

人生前途总会顺逆交替,正如任何市道也会有L有落,有旺有淡,有暗涌,有高潮。

新鸿基企业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浪潮始自一九六五年,是年香港出现前所未有的银行相继挤提和倒闭的风潮,自然影响整体经济滑落。

一月二十六日,明德银号首先发生挤提,由香港政府银监处宣布接管,不久法院宣布明德银号破产。

事隔不到一个月,二月六日,广东信托银行湾仔分行又出现挤提情况,两天后银监处又被迫宣布接管,企图息事宁人。

可是,银行挤提之风继续在香港蔓延,人心对华资银行并不信任,恒生、道亨、远东、永隆等资历不浅的华资银行均先后出现挤提的现象,导致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分别宣布无限量支持恒生、远东、永隆、广安、道亨等几家银行,风波才稍稍平静下来。

二月九日,港府发布管制银行紧急法例,每一存户每天只限自银行提取港币一百元,用户透过支票提取存款及工商界提款发放薪金者则不在此限之列。同时,为了应付因挤提所引起的钞票短缺问题,港府特地自伦敦空运英镑纸币到港应急,准许以一英镑等于十六港元的比率在香港市面流通。

直至二月十六日,挤提风潮渐告平息,港府才撤消限制提款一百元的规定。

可惜,到是年四月十日,恒生银行又再次发生挤提事件,最后导致汇丰银行宣布收购恒生银行百分之五十一股权,事件始告平息。

市民的心态经此动荡,多数只愿把现金捏在手上,投资意态低落。

跟着内地开始发生文化大革命,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香港的物业市道呆滞,但楼价还不至于大跌。

一九六五年香港岛住宅楼宇平均每平方呎五十一元,九龙半岛住宅楼宇平均每平方呎五十二元,到一九六六年,也只不过是微跌一至二元不等。

可是,到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香港。房地产住宅的价格就狂泻近三十至四十元一平方呎,巨抛售者众。

市面传说纷纭,都恐惧香港朝不保夕,弄至民不聊生。

李兆基在这个狂潮之中,唯一令他忧心戚戚的只是乡间父母弟妹的安危,对于香港的稳定,他始终深具信心。

其次令他稍感不安的是好拍档冯景禧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

李兆基并不打算劝阻冯景禧。

固然因为人各有志,而且他深明冯景禧的个性,他聪明敏感而且急躁,要他坐在四处烽烟、满地炸弹的香港而不谋出路,他是会很辛苦的。

动若脱兔的冯景禧喜欢每分钟都求变,自变幻中他会发挥强劲的适应和克服环境能力,甚至谋求突破。不必阻止他往外头世界去探讨张望,如果他一旦发觉回来还是更好的话,他会第一时间就飞奔回港。

李兆基的个性刚相反,他是静如处于的一类人,加上对香港有一种难以解释,兼牢不可破的归属感,他不愿意离去,只愿静待曙光的重现。

李兆基深信这个明丽的东方之珠,绝对在不久的将来就更能发出异样的光彩。

在镇定地等待与殷切地期望之中,李兆基如常的生活和工作,包括了让一些需要如期完成的建筑计划不脱轨。同时,金睛火眼留意着市场上有没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便宜货,可以让他实行人弃我取。

经营地产策略需要有系统、有组织,不可以朝秦暮楚、三心二意。

李兆基信心十足,决心留下来,与香港共存共荣。那么,还不趁低吸纳,增加土地贮备更待何时?

在冯景禧移民到温哥华一段日子之后,李兆基接到冯景禧的信息,邀他到彼邦一行,于是怀着探望老友的心情飞去加拿大。

事实上,李兆基逗留在温哥华访问的几天,他也曾细心留意过在彼邦可能发展的机会。

不论是社会制度、人民质素、税率、会计以至于法律,都是不利于东方人长远事业发展的。语言尚属次要问题,至要关键在乎西方社会的林林总总并不是为东方人而设。

中国人在加拿大,再富裕也要过着次一等质素的生活,更逞论事业的发展。

一九六七年底正值香港物业最低潮,李兆基计算一下自己的身家,当时估值计为港币一千万元,如果来温哥华退休,一家几口今生今世是绝不愁衣食的。但人生吃喝享受是有限度的,物质的享用对他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满足是考验自己的智力,锻炼自己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才干,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自己的理想,包括对社会的和家庭的,甚至是对国家、对民族的。

其时,李兆基婚后已经育有三女一子,长女佩雯、次女佩玲、长子家杰。三女佩仪分别于一九六○年、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七年出生了(幼子家诚是于一九七一年出生的)。作为一个父亲,他需要提供给下一代的不只是无忧的经济基础,甚至是富裕的财产,更应有他本人的奋斗经历和成功的经验,从而使儿女们领会到自己做人处事的对与错,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带领他们踏上正轨,以至最终拥有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李兆基既然深信香港是福地,有意植根在香港,取诸于社会,还诸于社会,他还要为香港作很多的建设,因为他知道香港仍然会不住给他很多的成功机会。

甚至有朝一日,身为中国人的自己,会在适当的时机,为祖国和民族,作出一些贡献。

那才是不枉此生。

留在温哥华干什么呢?

果然在一九六九年,冯景禧也举家回到香港,回到三剑侠的新鸿基旧巢了。

创业有成 合久必分

(一九六九年一九七二年)

新鸿基在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的发展,威望名声与盈利更胜从前。

当时香港的环境对地产发展商相当有利。

香港人的反应异常敏锐,适应力特强,奋斗精神尤其旺盛。于是一旦暴风雨过去,朝阳呈现,就立即抓紧好时光,尽情发挥。

一九六九年二月,物业已从谷底回升,面积四万八千八百五十平方呎的尖沙嘴地王公开拍卖,即九龙内地段九七二,亦即现在喜来登酒店,以一亿三千万元投得,平均每平方呎地价二千七百元,创下了本港地价之最高纪录,而使沉寂多年的地产开始复苏,带动了整年港岛住宅由未投地前的每平方呎六十元跳升到八十五元。而巨升势持续向好。

到了一九七○年七月,中区地王拍卖,面积五万三千平方呎,置地公司以二亿五千八百万元投得一幅土地,平均每呎地价四千六百余元,即今怡和大厦现址,自此,更树立人们对本港地产的信心,带动物业走向历史新阶段。

这给老早趁低价入重货的新鸿基企业极大的鼓舞。

李兆基留意到地产稳步上扬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等阶层的香港人经历了暴动风云的影响,在深思熟虑之后,更对香港有归属感及视香港为永久居住之地。

这等人家的心态很容易捉摸,例子根本就在目前。

新鸿基内任职的梁昇坦率地告诉李兆基:

禧哥在前往加拿大时,曾问我是否愿意一同去另闯天下。

李兆基很留意梁昇的答案。

我给禧哥说,我不同你,你手上有相当资产,就算在加拿大没有发展,也可以悠哉游哉安度余年。我是与其在彼邦艰辛度日,倒不如在香港,同声同气,同甘共苦,但望众志成城,云开见月。我是不想走了。

像梁昇这样不想走的人毕竟占大比数,不管他们是想走而走不动,抑或压根儿没有离开香港的打算,总之,众志成城这句话道尽香港的前景。

这一大撮中等阶层家庭凝聚成一股香港置业的主流力量,已是相当明显的现象。

李兆基明白谁的房产专为他们而设计,谁就赚到他们的钱。

当时楼价在住户有本身需求和地产发展商悉心设计的相互配合下,在日趋安定的社会环境内,被培育催谷至有史以来的高峰。

三人同心,通力合作,各展所长,新鸿基的业绩,一直表现优异,于是,便由精通上市集资的冯景禧策划将新鸿基上市。

七十年代初股市暴涨,除香港证券交易所之外,远东、金银、九龙三间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鸿基企业终于在股市相当畅旺的一九七二年以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之名成功上市了。

冯景禧的个性最适宜发展风起云涌、惊涛骇浪的股票投资。上午种田,下午收割的神速效应,只有在股票市场才办得到。这是跟性急的冯景禧不谋而合。他正好趁香港证券业日趋成熟的时期,别树一帜,从心所欲。

三剑侠亦开始各施各法,专注地朝自己最向往的事业发展途程进发。

由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方法,除非持股为一间有限公司,否则,若是由几个人持有,因买卖方便,持股量增减自如,迟早控制权终会归纳到一个人手上。

李兆基以十年来的努力,在新鸿基上市时,获公司分派得了价值五千万元的资产。这次自然而然的分家,有如大家庭中兄弟分遗产一样,使李兆基能以得来的资金,朝着自己的目标,以自己的方法,自由运用,从新开山劈石,打好基础,期望能及早再行发扬光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