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6, 2011

世界富豪故事100篇 (Part 8 of 15)

米老鼠之父迪斯尼

  动画明星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深
受成人和儿童的喜爱。沃尔特•迪斯尼也被人们称为米老鼠之父。他是有声动画片
和彩色动画片的创制者,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后来,他又根据这些可爱的银幕形
象设计和创建了迪斯尼乐园,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沃尔特•迪斯尼190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的父亲是西班牙移民。1906年,
老迪斯尼用全部家产在堪萨斯州东北的马赛林购买了一个小农场,他们全家从此便
迁居在那里。在风光秀丽的农场,沃尔特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

  沃尔特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哥哥们年纪都大他许多。三哥罗伊比他大8岁,
最喜欢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弟。罗伊后来也是沃尔特事业的好伙伴。

  老迪斯尼对儿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三个大的都成了他的农场工人,和其他雇
工一样早出晚归。与沃尔特作伴的只有鸡、鸭、猪、狗。小沃尔特没有玩的,便在
草稿纸上画这些小动物。母亲发现了儿子绘画的天赋,给他买了一本画册,沃尔特
便整日临摹,越画越好。有一次,一位叫舍伍德的医生看中了他的画,出5角钱把他
的画买去。小沃尔特兴奋不已,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画画挣来的钱。

  然而,父亲的农场却经营得不妙,先是猪都病死了,农作物又连续两年歉收。
老迪斯尼无法兑现给儿子们的工资,父子之间发生了争吵,老大和老二一气之下离
家出走。老迪斯尼只好卖掉了农场,搬到堪萨斯城居住,为报社搞发行。从此以后,
小沃尔特和三哥罗伊就成了报童。那时,沃尔特还是个学生,他们每天早晨4点钟不
到就要起床,挨家挨户去送报。下午放学后,还要送一次晚报,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罗伊终于也受不了父亲的苛刻要求而离家出走。老迪斯尼成了孤家寡人,脾气变得
非常暴躁,他酗酒、发怒、骂人,沃尔特和妹妹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一天天长大。

  15岁那一年,沃尔特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他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靠
画画挣钱,当一名画家。便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白天上学,晚上到芝加
哥画院学画。这是一所私人办的画院,在一位叫卡尔沃茨的教师指导下,沃尔特的
绘画技能有了不小的进步。后来又有一位叫勒哥瓦•戈赛特的教师对沃尔特影响也
很大,这位先生是为《芝加哥先驱报》画漫画的,他的漫画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
幽默感,在他的教导下,沃尔特的绘画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1918年,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天,罗伊找到沃尔特,告诉他自己
已经参了军。沃尔特这一年才17岁,还不到参军年龄,他也想去体验一下战争,便
将年龄虚报了1岁,参加了红十字会,当了救护车的驾驶员。可是当他们到了法国后,
战争已基本结束。他和几个战友在战场上拾了许多挨了子弹的德军钢盔,卖给那些
刚来到法国还没有打过仗的新兵,作为战斗纪念品,发了一笔小财。沃尔特开心得
很。

  战事结束后,沃尔特回到芝加哥,再度拿起画笔,希望在报社谋取一个漫画编
辑的职位。但找一个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多次尝试失败后,他只好到一家广告公
司工作。这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业余时间还经常光顾电影院,成了好莱
坞喜剧明星的崇拜者。这些喜剧片都是作为加映的短片放映,其中也有一些既粗糙
又幼稚的动画片,年轻的沃尔特既喜爱这些片子,又感到有点不满足,他自信能创
造出比这更出色的东西来。

  自从有了这想法之后,沃尔特便经常去堪萨斯公共图书馆,他在那里翻阅有关
电影动画绘画的书刊。1922年,沃尔特有了一点积蓄,他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
自筹了1500美元,创办了动画片制作公司。这是他向自己的事业迈出的第一步。

  公司最初拍摄了两套7分钟的短片,取材于童话故事。上映后,在当地反应很好。
沃尔特聘请了2名推销员向全国推销动画片,不料这2人拿了公司的钱逃之夭夭,使
沃尔特陷入困境,终于宣告破产。在这之后,沃尔特找了个为环球新闻片公司当特
派记者的工作,拍些图片新闻维持生活。

  1923年夏天,沃尔特从堪萨斯乘火车去洛杉矶,住在靠采矿发家的叔叔罗伯特
•迪斯尼家中,他决心从头再来,仍旧拍动画片。叔叔租给他一间车房作工场,他
又从三哥那里借得10美元印制信纸信封,公司暂定名为“沃尔特•迪斯尼动画片公
司”。他写了许多信给往日曾经联系过的电影公司,希望他们能订购他的动画片。
不久,纽约有一家“温克勒电影公司”来了回信,这家公司的主管人温克勒太太曾
看过沃尔特拍的片子,十分满意。她在信中订购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动画片集,
每一集出价1500美元,条件是主角爱丽丝须由她指定的一位6岁的小姑娘弗吉尼亚•
戴维斯扮演(这种动画片是由真人扮演和动画合成)。沃尔特接到信后大受鼓舞,
当即从叔叔和三哥那儿借来800美元,作为资本投入拍摄。

  片子拍得相当顺利,没有多久,第一集《爱丽丝在海上生活》完成了。由于沃
尔特在制片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整部片子新鲜有趣,温克勒太太看后
十分满意,很快将1500美元汇给沃尔特,并连续订购6集。

  从此以后,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产量不断增加,售价也从1500美元提高到3000
美元。沃尔特全力制片,三哥罗伊主管财务,迪斯尼公司的业务开始蒸蒸日上。但
兄弟俩仍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用于发展。

  1925年,罗伊成了家,沃尔特开始独自生活。他这人不会理家,既不会做饭,
也不会收拾,单身汉的日子很不好过。到了下半年,沃尔特也成了家。他的妻子莉
莲•本茨来自爱达荷州的刘易斯顿,在迪斯尼公司当一名绘图员。

  在制作《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初,沃尔特聘请了一位不太著名的动画片画家尤
布•伊沃克斯来作助手,这个人曾经与他合作过,目前的处境也正困难。尤布•伊
沃克斯对动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尤其善于领会沃尔特的意图,并且用动画来表现,
这对沃尔特来说是最为难得的。

  温克勒太太后来又再婚,婚后不再管公司生意上的事,全都交给她的新婚丈夫
查尔斯•明茨。这个人可不像温克勒太太那样做事干脆,是个很吝啬的家伙,每次
付款都拖拖拉拉,从来不肯按时付清。这给沃尔特制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后来沃
尔特终于无法忍受了,他毫不客气地写信告诉明茨:如果他再不恪守合同,他们的
合作只好到此为止了。

  在拍完6集以后,扮演主角的女童弗吉尼亚的父母受好莱坞其他制片人的诱惑,
认为他们的女儿可以成为大明星,拒绝与沃尔特续签合同。沃尔特重新招聘的一个
小女孩缺乏弗吉尼亚的那种天真和热情,显然不行。《爱丽丝》系列片无法再继续
拍下去。

  1926年秋,温克勒太太和她的丈夫一同来到沃尔特的公司,她劝沃尔特重新创
造一个动画片的角色。沃尔特随手画了一只兔子,狡黠地龇着牙,样子很讨人喜欢。
温克勒太太十分满意,她和她的丈夫给兔子起了个名字叫奥斯瓦尔德。他们与沃尔
特重新签订了合同,并预付2000美元。

  沃尔特把他的设想跟尤布谈后,两人倾注全部精力和热情,开始了《幸运的兔
子奥斯瓦尔德》的设计制作。尤布干得很出色,他把奥斯瓦尔德画成一个胖乎乎的
古怪的野兔模样,穿着很不合身的背带裤,仿佛一副蠢相,实则狡猾伶俐。经过多
次改进后,片子获得了众多电影租片商的好评,上映后,引起了轰动;兔子奥斯瓦
尔德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大明星,商人们纷纷向影片公司申请在商品上使用奥斯瓦
尔德的名字和形象。它的尊容被印在糖果盒上;小学生们的上衣领上也别着奥斯瓦
尔德的徽章。不过,沃尔特竟没有想到这份利益应是属于他的,他只觉得这是为他
的影片做广告而心满意足。

  系列片一集接一集地拍出来,明茨也老老实实地按期付款了。沃尔特和罗伊有
了钱,日子开始富裕起来。兄弟俩在制片厂附近买了两块地皮,各花了7000美元给
自己盖了房子。

  沃尔特为了感谢尤布对他的帮助,将每周的工资提高到120美元,并经罗伊同意,
给了他一定数额的股份,这样,尤布每年都可以从公司的利润中分到一份红利。沃
尔特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竟救了他们兄弟。

  原来这时候,一个由影片商明茨策划的阴谋正在进行之中:明茨派他的内弟乔
治•温克勒暗中与尤布接触,提出一项建议:如果他参加明茨组织的一项新事业,
他的工资将为目前的两倍。乔治告诉他,新组织不会有损于沃尔特的业务;并说他
们最终也会邀请沃尔特兄弟参加。他还向尤布透露:沃尔特手下的好几位动画片画
家已接受建议,都准备转入新厂。这对经济一直不宽裕的尤布来说,无疑是个不小
的诱惑,他说,他还要再考虑考虑。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明茨这样做是冲着沃尔
特兄弟来的,说不会有损于迪斯尼公司是假话。尽管尤布对沃尔特也有不满,但要
他立即背叛,他觉得情面上还有些说不过去。

  现在沃尔特主动提高了他的待遇,使尤布既感激又惭愧。他立刻打电话给乔治,
拒绝了他的建议,并将明茨的阴谋告诉沃尔特。不料沃尔特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
事,沃尔特的天真使得尤布又吃惊又生气。

  此后,当沃尔特和他的妻子莉莲到纽约与明茨谈判续订新合同时,明茨在价格
上表现了强硬的态度。沃尔特说,为了进一步提高系列片的质量,他投入的成本相
当高,他提出每部片子的价格为2500美元。但明茨说只能给1800美元,再也不能高
了。双方相持不下。到最后,明茨摊牌了,他说:“干不干由你。沃尔特,我劝你
别犯傻了,奥斯瓦尔德是属于我和环球公司的,是我们想出来的!而且,我可以把
你的公司整个儿夺过来,你不知道你的制片厂里发生了什么事吗?”说着,他拿起
电话,“你往厂里打吧,问问那边正在发生什么事,问问你的画家们都在为谁干活。
小伙子,他们全归我啦。他们都跟我签了合同!”

  沃尔特仍不相信有这回事。他气愤地回到饭店,跟罗伊通了电话。过了一会儿,
罗伊回电话证明明茨并不是胡说,除了尤布和另外两位动画片画家,其余的人都跟
明茨签了约。这对沃尔特来说是个可怕的打击。正当他不知所措时,明茨的妻子温
克勒太太也打来了电话,她说她的丈夫还有一个新的建议,希望沃尔特去听一听,
慎重地考虑他们的合作。明茨的新建议是什么呢?他不仅要拥有《幸运的兔子奥斯
瓦尔德》的全部版权,还要插手迪斯尼制片厂的全部业务,等于把制片厂吞并过来,
让沃尔特和他的助手们为他干活。

  发行商的两面三刀、背信弃义激怒了沃尔特,而曾经与他共患难的一些动画片
画家的集体叛变更是伤透了他的心,他终于下定决心。几天后,他突然闯进查尔斯
•明茨的办公室,把一枚兔子奥斯瓦尔德的证章扔在这位租片人的桌上,说:“给,
你可以拿到这个小崽子了,它全是你的了。我现在宣布放弃我的权利,再也不去想
它了——祝你走运!”

  明茨没想到他会来这一手,叫起来:“可你不能这么干。你合同上还有3部系列
片没有完成呢,不管你怎么说,你都得画完它!”

“我不画,”沃尔特说,“你把画家全偷走了,你让他们给你画去吧。”

  明茨还想好言相劝,沃尔特再也不理会他了,掉头而去,返回加利福尼亚。
  回到家,罗伊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你知道咱们现在的处境吗?我们没
有了画家,没有构思,更没有钱。我们还能干什么?”

  沃尔特说:“你放心,我们不是还有三位画家吗?构思我已经有了。”他在一
张纸上画了一个大耳朵的老鼠,“请他当未来的主角,怎么样?”

  罗伊看了看,承认这只老鼠很可爱,他们给老鼠起了个名叫米奇。沃尔特说,
几年前他在堪萨斯城最艰难的时候,有一只小老鼠经常爬到他的书桌上,他总是喂
它一点干酪。小老鼠很驯良,也很赖皮,它每次吃光干酪后,就在沃尔特的手心里
蜷成一团安睡。他担心它养成了吃干酪的毛病,以后当他没有干酪喂它的时候,它
便会去吃人家放在老鼠夹子上的干酪,于是把这只小老鼠带到树林里放掉了。

  尤布•伊沃克斯也很欣赏这只叫米奇的老鼠,他认为它的表情有点像沃尔特本
人。现在,迪斯尼制片公司一共只有5个人了。对于那些叛变的画家,沃尔特采取了
报复手段:他和他们还有4个星期的合同,他逼迫他们不分日夜地干活,直至完成奥
斯瓦尔德系列片的最后3部片子方可走人。罗伊尖刻地对画家们说:“为了得到你们
的新老板欢心,最好是干得认真一点,否则他会把你们赶到大街上去的。”

  与此同时,沃尔特和尤布抓紧时间进行米老鼠的设计。为了防止这个新角色再
次被窃,他们避开那些画家们,躲到沃尔特家后面的一个车库里工作,不走漏一点
风声。他们的设想是:米老鼠的性格应该是对弱者同情,对强者却很淘气,好打抱
不平,不自量力,急躁而且粗心……

  性格塑造基本完成后,他们就想,怎样将这个小淘气介绍给观众呢?当时,报
纸上全是查尔斯•林白首次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的事迹,谈论得很热火。沃尔特和
尤布不约而同地想到,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沃尔特草拟了一部叫《疯狂的飞机》的
电影脚本,尤布立即着手绘制草图。尤布的确是个天才,他很快就按照剧本的内容
搞出了雏形,沃尔特看后非常满意。

  他们开始动手干了。首先要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个画面,画在胶片上。一
部500英尺长的动画片需要1.44万多个画面,尤布一天就能画600张。然后,当画家
们下班之后,他们把胶片拿到制片厂,用夜间时间拍摄。拍完后,把那里打扫干净,
不留一点痕迹。

  1928年5月,从未露过面的米老鼠在好莱坞一家电影院秘密预演,观众反应不错,
租片人也都很欣赏。但是,因为一部片子的制作费高达2500美元,价格也相对较高,
租片商们似乎都在观望,没有人订货,他们大概希望沃尔特能把价格再压低一些。

  当时,有声电影刚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已经轰动纽约。电影行
业的性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电影院的老板们都纷纷嚷着要有声影片。好莱坞的制
片人都拼命地给自己的最新之作配上音乐、音响效果和对白。沃尔特也在考虑是否
应该给米老鼠配上音响。

  这是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他们做了许多试验,想用省钱的办法自己配音,但
多次试验都失败了。事实证明,把音响录在唱盘上同步播放是行不通的,播放节奏
稍有差错都会闹出洋相。后来,沃尔特找到一个叫帕特•鲍尔斯的人,这人似乎很
有办法,他知道沃尔特需要的是什么,而且,他拍着胸脯说,只要沃尔特把片子交
给他,他保准能让他满意。这个鲍尔斯名声很不好,在好莱坞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
都认为他是个骗子,他曾说服卡尔•莱默尔让他当环球影片公司的合伙人,然后将
那位精明强干的人物骗得一无所有。

  鲍尔斯几乎也弄得沃尔特倾家荡产,但最后总算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配音效果。
1928年11月18日,米老鼠系列的第三部片子《威利号汽船》在殖民地剧场首映,反
响极为强烈。第二天的报纸上,影评家们对这部动画片赞不绝口,称它是“天衣无
缝的同步之作”、“一部富有娱乐性的精巧之作”。

  苦尽甘来,沃尔特•迪斯尼的大作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一来,所有的租片
商和全美国的各大电影院几乎无一例外地派来代表到沃尔特在纽约的住处洽谈,希
望提供资金并与他合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连曾经从他那儿强取去兔子奥斯瓦
尔德又偷走动画片画家的查尔斯•明茨也出现了,他厚颜无耻地对沃尔特说:“参
加我们吧,我们给你摄影棚,给你需要的一切支持。只要你把米老鼠转交给环球公
司,利润可以从优。我们甚至还可以还给你那些动画片画家。要是你还想要他们的
话,他们一直在等着回去为你工作。”

  沃尔特忍不住说:“就是他们跪着来求我,我也不要他们。”他同时拒绝了明
茨的建议。米老鼠是他沃尔特的孩子,只属于他一个人,任何人别想染指。

  事后,鲍尔斯对沃尔特说:“干得好,沃尔特,我很高兴你拒绝他们,这表明
你是独立的。只能这样对付那些流氓!”紧接着,这个骗子也给沃尔特一个“真正
的建议”:他塞给他一张3000美元的支票,提出让他来作为米老鼠的代理发行人。

  沃尔特因为配音获得成功,对鲍尔斯是怀着感激之情的。尽管有许多人告诉他
鲍尔斯是个不可信赖的家伙,他依然对这人抱有好感。沃尔特毕竟还太年轻,他轻
率地与鲍尔斯签了合同;并在合同中说明,今后拍的动画片都租用鲍尔斯的“电影
声”音响设备。

  之后,米老鼠系列片一部接一部地拍了出来,鲍尔斯大赚特赚,对沃尔特却不
肯公开他的账目。实际上,他扣下了约20万美元应该属于沃尔特的收入。最后,沃
尔特彻底看清这人的卑鄙嘴脸,与他断绝来往。但他的损失是巨大的。

  沃尔特的另一重大损失是失去了尤布。公正地说,这件事是沃尔特自己造成的。
他一方面需要尤布的支持,在动画片的制作上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依赖于他。但同时,
他又像对待一个小伙计那样支使他,责骂他,挑剔他;尤布的脾气虽好,从来没有
反抗的表示,但他的眼神中却时常流露出仇恨的目光。实际上,他是在忍受,他当
然知道自己的价值。在米老鼠系列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他和沃尔特的关系越来越
紧张。连莉莲都看出来了,一再劝说丈夫应该对尤布好一点。沃尔特却听不进去,
他固执地认为尤布绝不会生他的气,他了解他。当沃尔特与鲍尔斯即将决裂时,鲍
尔斯暗中与尤布接触,并签了合同,以周薪300美元的待遇把尤布挖走了。这对沃尔
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此,他大病一场,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暂时停止了米老
鼠动画片的生产。

  在莉莲和医生的劝说下,沃尔特夫妇到各地去旅行,途经古巴和巴拿马运河,
然后返回加利福尼亚。回来以后,沃尔特的精神基本恢复了。1932年,他又振作起
来,重新组建他的绘画班子,制作出迪斯尼公司的第一部彩色有声动画片《花儿与
树》,获得了巨大成功。连脱离他的尤布•伊沃克斯都给他写来了贺信。《花儿与
树》的成功不仅进一步确立了沃尔特•迪斯尼在动画片领域的地位,也给他带来极
为可观的收入。这部片子当年获得了奥斯卡奖。

  1933年,沃尔特又拍成了彩色动画片《三只小猪》,同年5月在纽约大会堂举行
首映式,盛况不亚于米老鼠系列片。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这部片子的主题
歌《谁怕大灰狼》成为人人爱唱的歌曲。之后,沃尔特又拍了一些米老鼠题材的动
画片,并在其中加入了“唐老鸭”、“普洛托狗”等形象。唐老鸭是一个喋喋不休
的抱怨者;普洛托狗则是个专干蠢事的傻瓜。

  1934年,沃尔特在欧洲旅行时,从巴黎的一位老板那儿得到启示,决定拍一部
长动画片。他选中了著名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当时还没有长动画
片问世,长片放映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很多人都认为沃尔特这样做是冒险。罗伊
更是竭力反对。但沃尔特拿定主意要做的事,谁也阻挡不了。1937年12月,片子拍
出来了,果然又是盛况空前。这部片子被译成各国语言,在全世界放映,盈利比沃
尔特预期的要高出10倍。

  继此之后,沃尔特又先后推出《木偶奇遇记》、《小虎班比》、《幻想曲》等
一批优秀的长动画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欧洲市场萎缩,迪斯尼公司的业务也受影响,处于
低潮。二战结束后才又重新振兴。

  战后,沃尔特最大的贡献是在洛杉矶建立了迪斯尼乐园。他这个人有着无穷的
想象力,就在他创作米老鼠、唐老鸭、三个小猪、白雪公主等动画片角色时,他的
心里已经有了一座童话乐园,他想象中,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界,不仅有动画片和
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建筑和树林,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机,总之,应该充满儿童的
乐趣。1955年,乐园建成并启用,那时他就发现,这座乐园并不完全是属于孩子们
的,成年人对它同样有极大的兴趣,它成了洛杉矶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所有到美
国西海岸来的游客都要来此一游,因此,迪斯尼乐园收益巨大。后来,他又在美国
东部的佛罗里达州又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乐园,叫做“迪斯尼世界”,园内设有酒
店和更多的旅游景点,具备了度假村的条件。

  可惜的是,沃尔特本人没有看到迪斯尼世界最后建成。这座大型乐园是在沃尔
特死后又过了5年才完工的。而他在迪斯尼世界开始建造的时候,又在酝酿再建一个
“未来世界”。1965年11月,他对记者说,未来世界是他梦想的世界,在那儿,将
看不到20世纪的战争与贫困,科技高度发达,气候可以由人类控制,废物得到充分
的利用……沃尔特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是人人享受平等,没有欺诈,没有暴力,像一
个和睦友好的大家庭。他将把这个乐园作为未来人类生活的范本。

  1966年12月15日,沃尔特•迪斯厄病逝。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晚间新闻的颂词
中说:“迪斯尼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他为全世界的人带来了欢乐,但若我们
仅仅从这一方面去判断他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不够的……迪斯尼在医治、安慰人类
心灵方面所作的贡献,也许比世界上任何一位心理医生都要大。”

保险业巨子史东

  克莱门提•史东是美国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和主要的股份持有人,同时也是阿波
特—柯维尔公司的董事和主要股份持有人,并且还是霍斯思书店的董事长。他可算
得上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拥有个人资产达4亿美元之巨。
他一生都从事推销,推销保险,推销自己的信念和致富的方法。

  史东出生于1902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孤儿寡母两人相
依为命,家境贫寒,生活非常艰难。

  为了维持生计,史东的母亲曾干了许多年缝纫女工,并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
钱向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险公司投资。这家保险公司是专做健康一意外伤亡保险的。
后来她成了这家公司的保险推销员。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对年幼的史东影响很大。
无形中,也就种下了他这一生事业的第一颗种子。

  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为母亲分忧。课余时间,他卖报挣钱。报童之间经常为
争夺地盘而发生争执,他也经常受到比他大的孩子的欺侮。由于他从小个性就比较
刚强,一般是不肯示弱的,而结果往往是他占上风。

  有时,他到一些小饭馆小酒吧里卖报,因为那里聚集的人多,而且能遮风避雨。
那些老板却讨厌这些小报童,见到就赶;史东不知被赶出去多少次,可他总是趁老
板不注意又偷偷地溜回去。这也造就了他不怕碰壁的坚强性格,日后成为竞争中的
强者。

  就在克莱门提•史东初中刚毕业,将要升高中的那年夏天,母亲见他闲在家里,
让他试着为保险公司拉拉生意。他依照母亲的指点,来到一座办公大楼前。这时他
不知道该从何开始,不敢走进大楼。他站在那儿,心里重温着母亲对他说过的话:
“当你尝试着去做一件对你只有好处而不会有坏处或损失的事时,不要有顾虑,说
于就干!”这样,他便有了勇气,毅然地走进了那扇大门。

  他从一间办公室走到另一间办公室,不断地劝说人们到底特律健康一意外伤亡
保险公司投保。他甚至不敢有片刻的犹豫,担心恐惧会乘虚而入。他从底楼一直跑
到顶楼,逢人就说,终于争取到两位客户。尽管成果并不理想,他却非常高兴,因
为这是他第一次当推销员的成绩呀,这已经相当令人鼓舞了。

  万事开头难,只要有良好的开端,就不愁将来没有发展。由于他争取到两位客
户,史东在保险公司的账户上也就有几元钱佣金,数字虽小,它却标志着零的突破,
也是史东人生历程的一座里程碑。

  从那以后,史东对自己的推销才能产生了信心,相信有一天一定会成为一名出
色的推销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确具有这方面的资质。

  他接着干下去,随着经验逐渐丰富,他成功的比率也日渐增加。这一来,他的
兴趣更浓了,只要是空闲时间,比如节假日,学校不上课,他就跑出去拉生意,他
越做越顺利,有时一天竟能做成10多笔生意,甚至最多的时候能做成20多笔。这样,
他这一天的收入就相当可观了。

  有时,他问自己:我为什么每天都能有收获?每天都能有新的发展?他认为,
这主要是缘于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干一件事,最关键的是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正当他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高兴的时候,有人带信来:校长叫他去一趟。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校长对他说:“你知道自己违反
了校规中哪几条吗?”史东说:“我不知道。”校长说:“你是个很有本事的人,
你现在收入已经比我这个校长还高了,知道吗?”“不知道!”史东听出对方是在
奚落他,他不能忍受一转身走了出去。他就这样退了学。

  中国有句俗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一般人看来,他一个中学生为了
赌气而离开学校,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但对于执着于某一件事的人来说,却也未见
得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样一来,他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喜爱的那项工作中去
了。

  退学以后,史东一身轻松,毫无牵挂地到密执安州各地去,为他母亲所在的那
家保险公司服务。他的成绩显著,每天可以拉到30多位客户,多的时候能拉到40多
位。比在学校时更上一层楼了。

  在刚满20岁的时候,他来到芝加哥,设立了自己的保险代理公司,给这个公司
起名为联合保险代理公司。实际上,公司成员只有他一个人。公司开张的第一天就
生意红火,拉到了50多位客户来投保。史东因此对自己更加充满了信心。

  后来,他又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伊利诺斯州。生意前景越来越看好,有一天他居
然拉到120多个客户,真是叫人难以相信。然而,这却是事实。

  随着公司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客户的增多,史东开始感到人手不足是个主要
问题了,于是决定招兵买马——雇佣兼职人员来为他干活。在这以前,他一直认为,
只要自己的力量还可以承担,他就决不雇佣工作人员。事业刚刚起步,多一个人就
多一份开支。可是现在不同了,他已经开始感到,要想进一步扩展事业,就非得要
增加人员不可,否则,他将失去许多机会。他通过征聘的形式,从众多的应聘者中
选择了几名推销员。

  在那些应聘信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比如有来自印第安纳州和威斯康星
州的,尽管他没有录取这些人,却使他从中受到启发。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让这
些踊跃应征者在当地为他所代理的保险公司拉生意呢?好主意!他立刻将这一想法
付诸实施,在那两个州雇佣一些人,帮助公司展开业务。

  从这以后,他由点到面,四面扩展,相继在其它州也征聘推销人员,从东到西,
由北到南,覆盖面愈来愈大。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他的保险推销人员已有1000多
人了。

  为了加强对广大推销人员的管理,史东任命了各州的负责人;然后,又任命区
域性负责人来管理这些州负责人。自己身边还有帮手,帮助统管全国和芝加哥总部
的工作。他的经营局面已基本打开,这时还不到30岁。

  再幸运的人,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正当史东的保险代理公司蓬勃发展之际,
却出现了全国性的经济不景气。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倒闭,这对保险事业无疑是个不
小的打击。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大多数已无钱投保,即使有一点钱,也首先
要考虑眼前的生活问题,无暇顾及遥远的未来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保险公司的许多推销人员都失去了信心,感到悲观失望。史
东心里也着急,不过他觉得这个时候必须给下面的人鼓鼓气。他对他们说:逆境中
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你自己必须是乐观向上的,你一定不能失去信心
和决心。推销员的悲观与乐观都可能影响客户。为了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他亲
自示范,到纽约州去推销保险。事实证明,尽管市场不景气,他仍能达到20年代升
平世道的水平。

  经过这次波折,史东自己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经济上升时期,做什么都
容易,对手下的推销人员不必操过多的心;可一旦遇上困难时期,面临真正的考验,
许多人就承受不了了。由此可见,提高推销人员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他决定
大力向他们灌输自己的那一套积极的精神态度,并开展首次推销训练运动。

  在训练运动中,他亲自深入到第一线视察,与工作人员交流,并表演示范。尽
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振作不起来,纷纷辞职不干了。1000名推销员,到后来只剩
下1/35仍坚守岗位。这也是一种自然淘汰,留下来的200人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训
练有素,能接受史东的经营思想,工作效率也很高,到了全国经济复苏的时候,他
们甚至创造了远远超过1000人时的辉煌成绩。

到30年代末期,史东已经是年轻的百万富翁了。

  这时,他要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计划了——成立独立的保险公司,自己当老板,
不再给人家当代理。要想自立门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还得等待机会。

  机会不久便降临了,曾经兴旺一时的宾夕法尼亚伤亡保险公司因为经济不景气
的局面下,生意萧条停业。这家公司的所有者巴的摩尔商业信用公司愿意以160万美
元出售,正在寻找买主。

  史东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但他手头一时抽不出这么多钱。他找到商业信用公司
的老板,对他说:“我想买下你的保险公司。”

对方说:“可以,你得拿出160万美元。”

“我暂时还没有这么多钱,不过我可以借。”

“向谁借?”

史东说:“向您借。”

  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向对方借钱,买对方的东西。但史东却有他的道理:商
业信用公司是向外提供贷款的,只要史东有较好的信誉,他没有理由不贷款给他。
经过一番洽谈,买卖成交了。

  史东买下的这家保险公司就是后来的美国混合保险公司的前身。日后,在他的
一手经营下,迅速发展壮大,业务遍及全美国,接着又延伸到国外。到1970年,公
司的保险总额达到2.13亿美元,职工5000多人。他们个个工作出色,待遇优厚,其
中有20多人已经跨入百万富翁的行列。精兵强将,上下同心,史东的事业处于蒸蒸
日上的状态。

史东除了经营保险业以外,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其它领域。

  50年代中期,曾有个年轻人向史东借钱办化妆品公司。史东联想到自己当年也
是靠借钱买下保险公司的,所以很愿意支持这个年轻人。他出面作担保,向银行借
贷45万美元,成立了阿波特—柯维尔公司,史东在该公司占有1/34股权。后来这家
公司发展很快,到60年代末,史东的股份已价值3000万美元了。

  当时,史东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钱借给那个年轻人,而是用别人的钱来支持他,
自己也从中获利。他这是用活了金融的道理。

  史东的经营之道和冒险精神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拥有了可观的财富,但
他自己更为得意的是他的哲学、他的思想和信念。他相信自己可以教导人们怎样去
发财,所以不惜用半生的精力去宣传自己的信念。他与拿破仑•希尔合着了《以积
极的精神态度获得成功》一书出版以后,十分畅销,共发行了25万册;1962年他又
写了另一本畅销书,名为《永不失败的成功之道》。通过这个方式,他广泛宣传自
己的观点和信念。

  为了更进一步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而绝不仅是为了赚钱,史东又创办了一本
名为《无限制成功》的杂志。这份杂志是他的保险业的附属刊物,它经常刊登一些
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以及有关他们的介绍。有时,史东也亲自撰文,向他的读者一
抒胸臆。

  1960年,史东买下了霍斯恩出版公司。这家出版公司曾经为他出过书,当时经
营状况不太好。他买过来之后,将它与他的其它出版机构合并,很快就扭转了局面,
生意越做越发达。

  了解史东的人都会觉得他这人具有双重性格,他是美国最大的商人之一,在与
他的接触中,总会给人留下一种很深的印象:似乎赚钱是他生活的唯一目标。但实
际上,他却热衷于慈善事业,施舍起来毫不吝啬,这又使人感觉赚钱并不是他唯一
的目的。

  身材矮小、圆脸、头发直着向后梳理,留旧式短髭,打着漂亮的领结,手上带
着耀眼夺目的戒指,不停地抽着哈瓦那雪茄,他就是克莱门提•史东——一个真正
的商人。

飞机大王休斯

  在美国,霍华德•休斯的名字就像华盛顿、林肯一样无人不知。这不仅因为他
是美国少有的几个享有世界声望的富豪之一,美国人更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来看待
的。他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充满了冒险和刺激。他拥有25亿美元的资产,到了晚
年,却隐居世外,行踪莫测,不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1905年12月24日,霍华德•休斯出生于美国休斯敦,他的父亲是个石油投机商。
老休斯做石油生意没有赚到钱,后来,他从一个朋友那里买下了一种新型的钻井机
械。这种钻井机具有特殊的空气压缩式回转锥,可以穿透坚硬的岩层,这对于石油
开采业有着巨大的意义。为此,他取得了美国国内和海外13个国家的专利,成立了
“休斯工具公司”,专门生产这种钻井机,并获得了巨大利润。小休斯就是正当父
亲的事业发达的时候出世的,他是独子。

  小休斯是一个孤僻、害羞的少年,而且极其厌恶上学。他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
将钟表拆散后再重新安装起来,或者尝试着将脚踏车装上电池改为电动车。对此,
他从小就有极大的兴趣。

  休斯16岁时,他的母亲在一次小手术中,因麻醉失败而死在手术台上。两年后,
老休斯也死于心脏麻痹,享年54岁。他留下的资产约合75万美元。

  葬礼结束后,在处理遗产问题的公听会上,老休斯的亲朋好友们都认为休斯刚
满18岁,应该去上大学,他的财产应由他的伯父鲁帕特代管,直到他年满21岁。鲁
帕特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剧作家,也很富有,他并不想争遗产,但他同意亲戚们的意
见,认为小休斯还没有掌管财产的能力,应该去上大学。

  当法官征求休斯本人意见时,出乎众人的预料,他很坚决地表示不想再读书。
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竟滔滔不绝地说出一番道理:“根据我父亲的遗书,休斯公司的
一半股份归我母亲,这是我父亲在我母亲去世以前立的遗书。现在母亲不在人世了,
所以母亲的那一份应该由我来继承;剩下的一半,也就是遗产的四分之一也是属于
我的。最后的四分之一才由亲友们均分。我希望他们同意,由我把他们的那一部分
全买下来。我要拥有休斯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

亲戚们全愣了。法官问:“你用什么来收购他们的股份?”

  “我向银行贷款,用房产做抵押!我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监护人,并可以继
任我父亲休斯工具公司的董事长职务。法官先生,是这样吗?”

  年仅18岁的休斯,在他父亲去世4个月时取得了银行的贷款,用现金买下了亲友
们所继承的那部分遗产,成了休斯公司唯一的主人。

  在20岁以前,霍华德•休斯结了婚,他年轻的妻子艾拉•莱斯的父亲是莱斯大
学的创办人。

  新婚燕尔,休斯夫妇来到洛杉矶。年轻的休斯对电影很有兴趣,可他最初踏入
电影界就栽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他投资拍的第一部片子叫《花花公子荷根》,这
是上了一个声名狼藉的演员劳夫•格雷普斯的当,由那人自导自演,结果一败涂地,
没有人要那部片子。休斯净赔8万美元。

  这次失败招来鲁帕特的严厉指责,说他根本就不懂电影。然后又介绍他去找电
影行家萨缪尔•哥德温先生,这位先生告诉休斯,搞电影首先要抓到优秀的剧本,
这是成功的基础。

  休斯接受了哥德温先生的指教,回去后就开始悉心研究和选择剧本。他选中了
一个叫《阿拉伯之夜》的剧本,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一位严厉的中士
和糊涂的士兵的滑稽喜剧。这次,他找了一位优秀导演,叫麦尔斯顿,并起用了几
位没有名气但很有潜力的演员来演。这一次,他大获全胜,试演后,全美第一的里
波利剧院就提出长期放映的要求,这是史无前例的。《阿拉伯之夜》获第二届奥斯
卡最佳喜剧片奖。

  霍华德•休斯酷爱驾驶飞机,有一次,当他驾着单人操纵的私人飞机在马利布
海岸上空盘旋时,突发奇想:拍一部表现空战的片子不是会很受欢迎吗?他想到19
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中校达宁率领7架索匹兹骆驼号战斗机,从巡洋舰
上起飞,轰炸德军东得伦空军基地。那是一次出色的越洋轰炸,英军只损失1架飞机,
炸沉了两艘敌舰和两只飞艇。休斯决定将这次空战搬上银幕。当时还没有表现空战
的电影特技,他准备用真正的飞机,拍一部比实战还要刺激还要壮观的空中大战片,
片名为《地狱天使》。

  为了拍这部电影,他仅飞机使用费就花了210万美元,租用了87架飞机,其中有
法国的斯巴达战斗机、英国的SE5战斗机、骆驼号轰炸机、德国的佛克战斗机,还有
飞行员135名,临时演员2000名;摄影师人数之多几乎占好莱坞摄影师总数的一半。
美国电影界都为之震动。这次,他仍旧让麦尔斯顿执导。

  在拍摄过程中,他又突发狂想:要拍德国齐柏林号飞艇袭击伦敦,要将真的飞
机在空中击落。他认为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刺激。

  他的秘书底特希利企图阻止这疯狂般的举动:“真的要击落吗?就算是中古型
的齐柏林飞艇,一艘也不少于50万美元呀!”

  休斯毫不在乎:“是的,就买那种飞艇,然后让它轰轰烈烈地爆炸燃烧。没关
系,就这样做。”

  拍摄俯冲轰炸场面时,他要求飞行员从距地面30米高处冲下去,撞在地面上爆
炸燃烧。飞行员没有一个人愿意干,谁都知道那是要出人命的。

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休斯说:“那么我来飞给你们看!”

  他真的上了飞机,而且他的确没有来得及跳出来,当飞机向地面俯冲时,突然
翻了个跟头,接着就呼啸坠地。

“休斯死了!”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呼。

  然而,也许是命运之神特别钟爱这个大胆的年轻人,就在飞机即将燃烧时,休
斯居然艰难地从驾驶座里爬了出来,他的伤势并不太重,只是脸颊骨折,后来留下
一块疤。

  拍这部片子,休斯花了两年时间,投资300万美元。公映后,上座率确实很高,
但舆论界评价不一,有的认为这是一部空前的大制作;也有的人认为,空战场面的
确刺激,但性感女演员的恋爱场面则显得无聊极了。从艺术上说,这是一部失败的
片子。

  在拍《地狱天使》的过程中,艾拉与休斯离了婚,原因是丈夫只热衷于自己的
事业,给她的关心太少了。此后,休斯长期过着单身的生活,直到50岁以后才重新
结婚。

  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附近有一座飞机场,飞机场的一个角落有一个
被隔离的飞机库。这里有武装警卫人员负责警戒,没有人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其
实,这是休斯工具公司一个秘密研制新型飞机的工厂。

  休斯对飞机非常着迷,在拍《地狱天使》之后,他曾参加了在迈阿密举行的一
次全美短程飞行比赛,休斯以302公里的时速一举夺冠。可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
他的目标是要打破世界纪录。1927年,美国飞行员林白驾机用33小时30分飞越大西
洋,轰动了世界,被美国人称为“世纪英雄”。休斯为了打破林白创下的纪录,开
始致力于新型飞机的研制,他有两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帕玛和欧提卡克。他们将
未来的飞机命名为H1。

  欧提卡克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也热衷于飞行,在拍《地狱天使》时,他是休斯
聘用的一名演员,后来得到休斯赏识,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欧提卡克对制造新型
飞机有许多大胆的构想,对疯狂地追求速度的休斯来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在那
个秘密的飞机制造厂里,他们不断改进飞机的外形,选用性能最好的1000匹马力的
普拉特•惠特尼引擎,用了15个月的时间,终于制造出机身长度为8.2米,机翼长7.
6米的H1型单翼飞机。因为机身特别短,谁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飞多久,休斯的公司
里没有人敢驾机试飞,休斯决定亲自试飞。

  1935年9月12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日已偏西。负责速度测试的裁判技师建
议明天再飞,因为现在接近黄昏,飞行逆光刺眼。休斯却等不及了,他早已穿上飞
行服,跳进机舱,启动了飞机引擎。飞机升空了。

  第一次测试速度达到556公里。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这一次不算,因为
违反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休斯在空中绕了个圈,又作第二次
水平飞行。

“世界纪录,时速已达566公里!”耳机里传来裁判的叫声。

  休斯兴奋极了,没有立刻降落,继续飞,还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第三次飞却
只有542公里。他不甘心,再飞一次!

“567公里。”又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休斯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却仍不愿停下,又飞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间,
引擎停止了工作,他这才发现主油箱已经没有油了。他连忙去按瞬间补油的按钮,
可是无济于事,太迟了,发动机已经完全停下来。

  休斯打算以滑翔的方式紧急着陆,但却控制不了飞机,H1正以垂直下落的速度
向地面冲去。

  这时,天已经暗下来,地面上的航空协会会员们忽然看不见休斯的飞机了,无
线电也失去了联系。众人吃惊不小。

  休斯竭尽全力,总算控制住飞机,在一片甜菜地里平安迫降了。当航空协会的
人赶到那里时,只见飞机完好地躺在那儿,休斯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握着铅笔,
正得意地从机舱里爬出来。他满面笑容:“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直到现在,那架飞机还被保存在华盛顿的斯密生航空博物馆里。

  休斯筹划著作横跨美国大陆的飞行,他将H1又作了一次较大的改进。更新的机
型于1937年1月18日竣工,他将它称为“带翅的子弹”。当天下午,他驾驶着这颗
“子弹”从洛杉矶机场起飞,开始了他的世纪之行。飞机很快地爬高到6000米高空,
并以时速534公里的平均速度向西飞去。

  第二天凌晨零点42分,休斯终于平安到达纽约新华克机场,所用时间是7小时2
8分25秒。在当时美国,无论哪一种飞机,横跨美国大陆飞行都要9小时以上,有的
甚至超过10小时。休斯的纪录是其它航空公司望尘莫及的。这项飞行纪录保持了7年
之久。

  不久,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亲自接见了休斯。休斯对这位使美国从1929年以
来的经济大恐慌中摆脱出来的总统也非常敬仰。罗斯福笑着对他说:“休斯,我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海军次长,我当时曾驾着海军飞机飞到法国的领空,这次,
我真想试试你的‘带翅的子弹’。”

  “那当然可以!”霍华德•休斯此时开始认真地考虑如何将H1机转为军用,一
旦美国军方采用这种飞机为战斗机,他的飞机公司将大量生产。

  后来,休斯将一架改为战斗机的H1机卖给右野基地军方订货当局。然而遗憾的
是,军方并没有采用他的飞机,却与洛克希德公司签订了大批生产XP38战斗机的合
同。后来很多人都认为,军方之所以没有采用休斯的飞机,主要是因为洛克希德公
司的巴庞克飞机制造厂对右野基地的军方订货者进行了贿赂。

  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军基地采用了新式的零式战斗机,这种飞机的外形和性能都
与H1非常相似;而且,三菱重工设计零式战斗机是在1937年,与休斯的飞机被美国
陆军航空当局驳回是同一年。因此,一般人都认为三菱重工是盗用了H1飞机的设计。
休斯当然更是这样想的,为此,他愤慨不已。

  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共生产了1.1万架零式战斗机。与零式战斗机相
比,洛克希德公司的XP38无论是轻快度还是长程飞行能力都要差得多。

  就在休斯一次接一次进行冒险飞行的同时,他的石油钻井机和电影事业仍在为
他创造大量的财富。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对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股份发生兴趣的,
到1937年前后,休斯已经拥有这家公司87%的股份。环球航空公司是在美国排名第
三的基于航空公司,拥有先进的道格拉斯DC3型飞机,航线横越美国大陆。为了控制
整个美洲大陆和全世界的航线,休斯不计前嫌,他看中了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一种
星座机,认为这种飞机比道格拉斯、波音机都好,为此,他主动与洛克希德公司改
善了关系,并进行合作。

  休斯并没停止他的冒险飞行,为了向环球一周飞行纪录挑战,他选用并改进了
洛克希德公司开发的伊列克特拉14型飞机。这是一种可以乘坐12个人的中型飞机,
装有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引擎。

  休斯挑选了4名机组人员。1938年7月10日,他们驾驶着改装后的伊列克特拉14
型机从布鲁克林的贝内特机场起飞。在他到达机场之前,已有5000名群众和记者到
机场来为他送行。在休斯之前,曾有一男一女两位飞行员向环球飞行纪录挑战,但
他们都不幸遇难。一个叫威利•波斯特,他起飞不久就在阿拉斯加上空机毁人亡;
还有一位叫亚梅莉•艾哈特,是在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孤岛上空失踪的。

  上午6点,休斯出现在机场,他头戴茶色呢帽,身穿皱巴巴的带补丁的灰色长裤、
白色衬衫,人们对他的这身穿着感到吃惊。休斯因为1939年的万国博览会将在纽约
举行,将他的飞机命名为“1939纽约万国博览会号”。博览会负责人为他举行了隆
重的出发仪式,纽约市市长到场致词,然后,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当记者请休斯
谈谈此刻的感想时,他用颤抖的手从裤袋中掏出一张小纸片,照着读:“首先感谢
各位记者朋友们。虽然明知各位一定想问我许多事,但我只能说抱歉。昨晚一整夜,
我都在搜集世界各地的天气预报。我所关心的只有天气。”他的声音有点颤抖,透
着激动和紧张。

  飞机起飞了,休斯从加拿大的纽芬兰上空跨越北大西洋,他只用了当年林白所
用时间的一半,即16小时38分飞过了大西洋。第一站在巴黎着陆。

在巴黎稍事休息,他们又起飞了,下一站是莫斯科。

  在莫斯科机场,休斯受到苏联政府的热烈欢迎。他没有接受主人赠送的珍贵食
品,他说:“即使是鱼子酱,恐怕也会使飞机增加一磅重量。”15分钟后,飞机加
足了油,立即又起飞了。下一个目标是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

  沿途的每一站,休斯事先都作了安排,包括设置地面无线电站,加油,紧急修
理等等。

  经过3天又19小时17分的长途飞行,休斯的飞机终于飞回美国,回到出发地布鲁
克林的贝内特机场。那里早已聚集了2.5万名群众,他们来欢迎胜利归来的世纪英雄。

  在纽约市的市政大厅举行的欢迎会上,不修边幅的休斯发表了谦逊而简短的讲
话:“这次飞行能顺利完成,完全归功于周到细致的准备和高质量的飞机,绝不是
我个人的功劳。美国人虽然发明了飞机,但可惜的是,几乎都是外国人创造了所有
的飞行纪录。如果这次飞行成功能提高美国航空界的国际知名度,那就是我最大的
安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休斯决定用自己环球飞行后开发的D2型远程轰炸机叩开军
方订货当局的大门。这种飞机集中了休斯的飞行经验和设计、改造经验于一体,可
以乘坐6个人,它速度快,高度高,而且机体曲线优美。为了开发这种飞机,他投资
600万美元,自信这次军方一定会对他的飞机刮目相看。

  可是,当右野基地的军方考察团来到休斯的飞机制造厂时,却遭到工厂警卫的
阻拦,因为他们此行是临时决定的,事先并没有通知休斯。为此,考察团十分恼火,
他们断然否定了D2型飞机,拒绝订货。

  在太平洋战区,美军收复瓜达康纳尔岛之后,水上飞机被大大地派上了用场。
在多岛屿的南太平洋上,运送兵员、武器、物资的大型运输机起飞和着陆需要有超
长跑道的飞机场,建造机场要时间,而运输任务又迫在眉睫。水上飞机的最大优点
在于不需要机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主张水上飞机最好是两个机身组合起来。休斯认
为还是单机身好,他可以造出巨型运输机。

  休斯设计的这种型号为KH1的巨型水上飞机全长97.5米,高15.2米,两翼安装8
个带有螺旋桨的普拉特•惠特尼2800型引擎。自重300多吨,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
的飞机,可以说是“巨无霸”。

  军方与他签订了试制3架KH1飞机的合约,预算经费为700万美元。可是这笔钱连
造一架飞机的费用都不够,实际上,右野军方根本没把这个计划当一回事,甚至设
置重重阻力,使得飞机试制工作一再搁置。休斯不得已,只好自己又投入700万美元,
这才勉强够造一架飞机的费用。

  弹指一挥,3年过去了,战争终于结束。KH1的制造虽然基本完成,但对军方来
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政府以此为由,单方面取消了试制巨型水上飞机的合约。休
斯向政府提出抗议,却没有什么结果。不过他相信,这种飞机是美国飞机所能达到
的极限,它将成为今后的大型客机和货物运输机的雏形,他坚持要把这架飞机造出
来。

  飞机太大了,必须把机体和机翼分别运往长堤海岸,然后在码头上组装。可是,
运输却成了大问题,想想看吧,将近100米长的机身,单是一个机翼也有48米长,从
飞机制造厂到长堤海岸有45公里,这样的庞然大物,哪家运输公司敢承运?

  后来,终于有一家公司愿意接下这活,可运费高得吓人,对方提出要8万美元,
就当时的物价,这是全美有史以来最高的运费。休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时,许多人都怀疑这架巨大的飞机能否飞上天空,而休斯却用事实告诉人们,
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1948年4月,休斯亲自驾驶着这架巨无霸在海面上风驰电掣般
地冲刺了一段后,稳稳地起飞了。电影摄像机拍下了这个历史性的镜头。美国的舆
论沸腾了,休斯继环球飞行之后,又一次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而在这之前,休斯还造出了XF11型侦察机,这是后来的U—2型侦察机原型。在
那次试飞中,休斯险些丧命。当他被人从坠毁的飞机里救出来时,人们以为他肯定
活不了了。他的心脏移位,肺腑大量出血,折断8根肋骨,头盖骨和锁骨都骨折,全
身严重烧伤。但他不但活下来了,而且仅半年之后,报纸上又刊登出他头缠绷带坐
在飞机舱里的照片。

  KH1虽然只飞行过一次,之后就存放在展览馆里,它却代表了人类向飞行极限挑
战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完全实现了——波音巨型客机和洛克希德的C5银座
机都是在它之后问世的。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休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先导。1965年,
休斯飞机公司开发出85磅重的商业通信卫星,这种卫星具有6000条线路的往返电话
功能,以及12种彩色电视的机能,从而开拓了联结欧美大陆的电视电话网络。

  1966年6月,美国的无人太空船首次登上月球,引起全世界瞩目。登月是人类梦
寐以求的神话,而今成了现实,人们不禁要问:这只太空船的制造者是谁?不是别
人,正是休斯飞机制造公司。

  休斯没有后人,他去世后,休斯飞机公司价值52亿美元的股权全部被通用汽车
公司收购。这笔钱归于休斯飞机公司的持股财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财团,
该财团成了世界最大的基金财团。

日本摩托之父本田

  在日本,被誉为“摩托之父”的本田宗一郎,原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在复
杂的环境中,惨淡经营,花费毕生精力,创建出世界一流的企业;随后又毫不吝惜
地把它交给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年轻人,自己过起恬淡的生活。下面所说的,
就是本田宗一郎的故事。

  公元1906年,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里,一个名叫本田仪平的铁匠家里,
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仪平的妻子美加庆幸头胎生下一个男孩。产婆给刚生下来的
男婴洗澡时,意外地发现婴儿左手上有一根针。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

这男婴的名字叫宗一郎。

  宗一郎诞生的这块土地,充满了进取的精神。日本乐器公司创始人山叶寅楠、
日本电视之父高仰健次郎、发明自动织布机的丰田佐吉(他的孙子是日本汽车大王
丰田英二)……都出生在这里。

  宗一郎自幼就对机器有特别的兴趣。他的记忆始于碾米厂的发动机,那是3岁时
的事了,他老缠着祖父带他去看“隆哒隆哒”。当时发动机还很少,机器转动,随
着隆哒隆哒的响声,进去的稻谷就变成雪白雪白的米了。宗一郎还喜欢看机器锯木
头,总是百看不厌。在家里,他则到大人干活的地方去捡一些乱七八糟的铁屑,做
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后来,弟弟妹妹也相继来到人问。母亲共生了7男2女。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宗
一郎被迫照看妹妹,但他十分贪玩,常把妹妹托付给祖父后溜之大吉,去看“隆哒
隆哒”。

  村里第一次装电灯时,宗一郎又惊又喜。在他眼里,腰里别着钳子和起子在电
线杆上拧扎电线的电工,就像一位英雄。一回到家里,他就骑在祖父的肩上,乱揪
祖父稀疏的头发,嚷叫着:“我要当电工,我要当电工!”乐得手舞足蹈。

  小学二年级那年,有一天,宗一郎听说村里来了汽车,一溜烟地跑了去看。头
一回见到汽车,挺新鲜的,它就像马车拉的带篷的箱子,走得慢吞吞的,小孩子都
可追上它。汽车喷出一股带汽油味的废气,宗一郎跑在后面,吸了个够。车一停,
就漏油,直往下滴。他还想闻一闻汽油的味道,就把鼻子紧贴地面,像狗一样在地
上嗅。这样还觉得不过瘾,又伸双手去沾汽油来闻。

  这一年还有一件使宗一郎难忘的事情,听说20多公里外的滨松步兵连那里,将
举行飞机飞行观摩表演大会。宗一郎知道父亲是绝不会让自己去看的,只有逃学。
他独自骑上父亲的自行车走了。到了那里才知道,练兵场被高高的围墙围住,要收
10分钱入场费。宗一郎没钱,十分扫兴,但又不肯罢休,就爬到一棵松树上去看。

  虽是从远处观望,他还是看见了。飞机发出隆隆响声,扬起尘土,一离地起飞,
就在观众面前做爬高、旋转的飞行表演了。飞向蓝天的巨大机体,使这位少年赞叹
不已。这件事成了少年宗一郎下功夫钻研机器的决定性诱因。

  从此以后,宗一郎常扮成飞机驾驶员,用厚纸做一副飞行眼镜,把竹制的螺旋
桨装在自行车前面,骑车兜圈玩。

  当时,光明村几乎没人懂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与将来的职业、地位有什么关系。
宗一郎家人口多,父母要拼命干活才能勉强维持生计,顾不上过问孩子的学业。因
此,宗一郎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差。但是有一条,起床和吃饭时,宗一郎要是晚了,
父亲就毫不客气。父亲一向严守时间,这与铁匠活儿有关,他们常说:“趁热打铁。”
在长期家庭生活和父亲的影响下,宗一郎一生都严守时间。

  但是,生活依然如故,贫困潦倒。宗一郎一年到头只有那么一套衣服,袖口上
擦满鼻涕,干后变得硬邦邦的。

  有一年端午节,宗一郎到邻居家去玩,想看着摆设的武士木偶,人家却说:
“像你这样的穷小子不要来玩!”把他撵走了。这一件事,使宗一郎恨透了以钱财
取人的做法。他恨恨地说:“你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富翁的。”

  1922年,宗一郎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损伤了肩膀,不能抡起铁锤打铁了,于
是改行买卖自行车。他家卖出的是旧车,以廉价购进破旧车子,精心修理,擦亮后
再出售。即使是改行搞买卖,父亲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点也没变。由于他掌握了
焊接技术,断了车架的车子也能修好,其它的自行车店就做不到这一点。父亲不仅
仅是补好了车胎,还把车闸和链条拆下来检查一遍,要不然就不放心。宗一郎的父
亲常说:“经我手修的自行车比新的还好骑吧!”

  活儿多,宗一郎就去帮忙,他和父亲收留的几个徒弟一样,也遭到过斥骂,但
是父亲又不得不佩服儿子的手艺。

  宗一郎并不想在光明村呆一辈子,他早就下了决心,小学毕业后就到东京去。
快毕业时,他在父亲订的一份《自行车世界》杂志上,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于是
说服了双亲,去信应聘。录取通知书很快就寄来了。毕业典礼一结束,宗一郎马上
随父亲到东京去了。

  繁华的东京大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早在8年前宗一郎就见过汽车,但8年后,
他对汽车的向往仍不减当年。作为乡下人第一次来到大都市东京,白天车水马龙、
晚上灯红酒绿的热闹情景,使他惊叹不已。

  宗一郎应聘的是一家名叫技术商会的汽车修理厂。厂里拥有15名职工,生意相
当兴隆。父亲向主人神原侑三问候并把儿子托付给他之后,就匆匆赶回去了。就这
样,宗一郎住进了修理厂。

  这下可以天天接触到盼望已久的汽车了,可以拆卸、研究它的构造,可以调配
安装,还可以驾驶它了。但是,理想和现实完全是两码事。16岁的宗一郎,他在这
里的职责是给主人照看孩子。他兄弟姐妹共9人,自己是老大,在家得照看弟弟和妹
妹,到东京来原以为可以不管孩子的事了,想不到这里和在家毫无两样。

  宗一郎天天摇摇篮,背小孩。背上猛一热乎起来,师兄们就嘲笑说:“本田背
上又画世界地图了。”师兄们个个手拿工具,满身油垢,忙于干活儿,而自己却手
拿抹布擦地板。由于失望和悲伤,他想过逃走。但是,每当想起父亲严肃的面孔和
母亲哭丧的脸,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种生活持续了半年多,实在是太厌烦了。有一天,主人对宗一郎说:“小伙
计,今天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你来帮一把吧。”宗一郎一听高兴极了,马上就去干
了起来。由于修理过目行车,他摆弄起来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宗一郎的手艺得到
了承认,照看孩子的活儿减少了,修理活儿多了。

  正因为是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宗一郎进步很快。他有时还背着主人驾车到外面
去转。

1923年9月,东京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

  快要午休的时候,店铺的房子晃得人也站不住。大伙急忙往外跑,外面到处都
烧起来了,一片火海。宗一郎急忙跑回店里,想把电话机卸下搬走。他听说这玩艺
非常贵重。但是,指挥避难的主人叫起来了:“只把电话机搬出去顶屁用,不如快
把汽车开出去。会开车的都去开车!把它开到安全的地方去!”

  正中宗一郎下怀。他跳上车,行驶在乱哄哄的人群中。真得感谢大地震,要不
主人还不会让他开车呢。

  地震,店铺烧了。宗一郎和主人一家搬到神田车站铁桥下,暂时避避风雨。宗
一郎整天骑着跨斗式摩托在废墟上乱转,把无家可归的人和回乡的人送下乡,并从
农家买回大米。

  修理厂终于重新开业了。但是,原先的修理工差不多都回乡下去了,修理工只
有宗一郎和另一位师兄。所以活儿就比以前忙多了。主人购进大量被烧坏的汽车,
进行修理,然后漆上油漆,能卖个好价钱。宗一郎的修理技术也越来越高了。

  宗一郎18岁那年,主人让他到盛冈修理消防车。是由于当地修理厂修不了,消
防团才到东京来请人去修的。到车站迎接的消防团长,看到所谓的修理专家是个毛
孩子,便问他:“你师傅怎么没来?”当听说宗一郎就是派来的专家时,便连连摇
头说:“开什么玩笑!”

  宗一郎不管他们,只是默默地干。查明了故障原因,换了零部件,又按原来的
样子装好。整个工作花了3天时间。试车时,发动机运转正常;开动水泵,水泵喷水
了。

  修车那几天,他们让宗一郎住学徒工宿舍;车修好后,立刻就把他请到头等旅
馆去住。吃饭上洒了,还有女服务员帮忙斟酒。事实使宗一郎懂得,掌握技术是受
人尊敬的,从此,他更加专心致志钻研业务了。

  这一年,宗一郎还组装了一辆赛车,参加比赛获了第一名。他的修车技术已远
近闻名,只要零部件齐全,他什么车都能修好。

  宗一郎准备回到家乡自己开业。神原同意宗一郎挂“技术商会滨松支店”的牌
子并赞助了200日元,作为营业资金。

  宗一郎回到阔别6年的家乡。父亲还是老样子,在默默地劳动。宗一郎挂牌开张
了,除宗一郎外,只有一名职工。父亲祝贺长子独立,送了一间房子和一袋大米。

  开业后,宗一郎凭一手精湛的修车技术很快赢得了顾客好评。生意越做越大,
修理工也增加到6个人。他又建了一间房子,买来各种各样的机器,只要有时间,就
钻进那房子里,按自己的想象搞发明创造。大地震之前,汽车轮子的辐条都是木制
的,宗一郎把它改成铁制的,在博览会上获得专家好评。他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获得
了专利权。

  宗一郎30岁不到,就很阔绰了。修车的事都交给雇员去干,他仍然喜欢摆弄机
器。他制造出摩托艇,带上年轻职工和艺伎在湖上兜风。他还驾驶一辆由他改良的
福特汽车,参加全日本汽车速度大赛。

  大赛时,宗一郎创下平均时速120公里的惊人纪录。在快到终点时,从跑道旁突
然冲出一辆车子,两车相撞,赛车打了三个滚,宗一郎从座位上弹出来,休克过去。
他的左脸摔破,胳膊骨折;助手并二郎也受重伤。但这种以夺金牌为奋斗目标的拼
搏精神,以后便成了本田的摩托车制造公司的巨大动力。

  宗一郎27岁那年,和一位小学教师住智结婚。结婚那天,他自己驾车去接新娘,
令人羡慕不已。当时,司机是人们向往的职业之一。

  就在婚后的第二年,宗一郎突然关闭了生意兴隆、有50多名工人的修理厂。他
对修理业已厌烦了,要向制造业这一领域迈进。

  此时是30年代初。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又扶植了一个伪满洲国。国际联盟
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日本的军事入侵。日本则以退出国联相对抗。从此以后,日本
在国际上迅速陷入孤立状态。于是,日本政府奖励国产汽车。本田宗一郎这时候开
始搞汽车工业,可说是赶上了机遇。

  但是,资金和原料都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宗一郎决定改做活塞环。这是汽车发
动机中的夫键零部件。

  不管怎么说,从修理到制造,这是一个大突破。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零部件,
但已经向制造业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制造活塞环也并非像所想的那样简单。它的
技术很复杂,里面有许多学问。宗一郎痛感自己只有小学文化,于是就以旁听生身
份,到静冈大学工学部学习了两年。

  1937年,宗一郎成功地制造出了活塞环。这一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
生产卡车为主。宗一郎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
机”。东海精机活塞环的主要买主就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对汽车的生产、配
给和价格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东海精机曾有2000人被充当征用工或义务劳动工。
由于征兵,为了弥补男工被驱赶上战场后的人力不足,当局就征用大量女工顶替。
宗一郎的工厂被征用为军需工厂,常有监督工到厂里来巡视。宗一郎深感战争就是
灾难。

  1945年,就在日本投降前,日本中部地区遭到大地震袭击,东海精机的厂房、
机器毁坏了,正在想法子抢修时,战争结束了。

  停战后,彻头彻尾的军需工厂东海精机陷入了僵局,一筹莫展。原先的大主顾
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又提出:“能不能帮我们生产汽车?”宗一郎断然拒绝了。他不
愿再过那种惟命是从的生活了,该和“丰田”断绝关系了。

  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钱到手后,他曾考虑过干一番事业,
但当时社会一片混乱,几乎所有物资都受美国占领军控制,若贸然从事必然失败。

  宗一郎又从零开始,准备搞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
“本田技研所”的牌子,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于投资太
大,卖股份所得的一笔资金已所剩无几了,而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他于是想到
了汽车,但汽车比织布机更费资金。他又想到了摩托车。

  当时,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都堆在仓库里。宗一
郎得知这一消息后,廉价把它买来,作为动力安装到自行车上。

  当时交通十分混乱,火车和公共汽车又少又拥挤。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
自行车,虽然开动起来响声震耳,黑烟直冒,但仍然很畅销。顾客从各地蜂拥而来,
产品供不应求。发动机和自行车的形状、颜色都不尽相同,用白铁皮精心做成的汽
油罐,却十分精致。不到10人的技研所,可月产300辆机动自行车。

  战时,“一滴油一滴血”,汽油被视为至宝;战后仍十分短缺,如果超量使用,
就会遭到处罚。没油,机动自行车就没法开。宗一郎想到战时曾用松节油代替汽油。
于是,宗一郎购买了山林,挖树根提取松节油。然而,由于没有好的精炼设备,所
以产量少且质量差。后来把这些松节油掺进黑市买来的汽油里,一起出售。掺有松
节油的汽油有一股香味,即使查出来,还可以争辩抵赖,免于处罚。

  “吧嗒吧嗒”的月产量后来增到700辆,微型发动机不够用了,就自己开始制造。
这时,一位名叫河岛喜好的专科毕业生,加入了宗一郎的事业。几十年后,就是他
接替宗一郎,出任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

  宗一郎和河岛马上着手设计发动机。资金不足,宗一郎只好把父亲辛辛苦苦买
来的山林卖掉,筹措资金。父亲仪平仍在做些镰刀、锄头之类的农具分发给邻居。

  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制造出A型发动机。A型发动机的问世,使“吧嗒吧嗒”月
产量高达1000多辆。本田宗一郎只花了1年时间,终于从战争废墟上站了起来。

1947年底,宗一郎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职120多人。

  老板宗一郎非常严厉,发现干活偷懒的人,拳头就会无情地飞过去,有时甚至
抄起身边的扳手砸过去。当时工厂里有两间厕所,老板脸一变,大伙就躲进厕所去,
厕所一时被挤得满满的。然而,宗一郎不光对别人,对自己也同样严厉。

  载有A型发动机的车子十分畅销。宗一郎并不满足,又以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为目
标,相继研制出性能更好的B型、C型发动机。

  为了检测自己的劳动果实,载有C型发动机的自行车参加了东京日美对抗赛,并
获得了胜利。宗一郎又向自己的纪录挑战,研制出D型——一种98CC、2.3匹马力的
发动机。他认为挑战和改良相结合,就会产生出不可估量的动力。功率太大了,宗
一郎又改进车身,终于试制出第一辆新车。“以速度寄托自己的理想”,所以这辆
试验车被命名为“理想号”。这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

  正在这时候,本田宗一郎认识了藤泽武夫。人称“技术的本田宗一郎,经营管
理的藤泽武夫”相识了,从此,奠定了公司飞跃发展的基础。

  当时面对的难题是:尽管产品供不应求,不断扩大产量,却没赚到钱,原因是
不能如数收回货款。原来主顾是一些小自行车店和黑市投机者,还有一些是想挥霍
一把的退伍军人。一些商店昨天还在营业,今天就关门倒闭了。店主和家人出逃,
赖账者屡见不鲜。因此,宗一郎感到,生产量越大,自己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虽
然有精良的技术,但没有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是不行的。

  宗一郎和藤泽一见面就定下了今后将相互合作下去,不是董事长和职工之间的
上下级关系,而是事业伙伴。

  藤泽果然具有经营管理和销售方面的才能,不久公司各项业务就走上了正轨。

  宗一郎把管理的事放手让藤泽去干,自己则和河岛共同研制出顶阀式发动机。
两个月后,划时代的“理想正型”摩托车终于试车成功了。不久,又推出了“奔利”、
“天使”和“佳普”号。“佳普”型摩托车十分畅销。藤泽一方面扩大国内销售,
一方面打开出口渠道。

  到1952年止,本田宗一郎共获得150多项专利。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技术研究
上的重大贡献,授予他蓝绶褒章。宗一郎听说后,笑着说:“政府里也有办事草率
的人,竟把我也给选上了。”宫内厅通知说,天皇陛下要接见褒章获得者,必须穿
礼服。这可急坏了宗一郎,他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哪来的礼服呀!

  于是,宗一郎与通产省官员硬磨:“对我们来说,工作服就是最好的礼服。如
果非穿礼服不可,我就不要褒章了。”最后,不知藤泽从哪儿弄来了一套礼服,宗
一郎总算穿上它出席授章仪式,不过显然极不自在。

  仪式结束后,高松亲王在光轮阁举行晚宴,招待蓝绶褒章获得者。他们都是七
八十岁的老人,46岁的宗一郎算是最年轻的了。高松亲王向本田宗一郎表示祝贺,
问:“本田,发明创造相当辛苦吧?”宗一郎回答说:“对我来说,那是喜欢干的,
一点也不辛苦,反而觉得很快乐。”

  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不断扩大,到1953年,公司职工人数已超过2000人,拥有
两座大工厂,但是,困难也接着来了。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必须有更多的资金
投入。还有,“佳普”是在自行车后轮上装一个发动机的机动自行车,发动机性能
越好,车子的耐用性就越差,不少人前来索赔。这事还波及到“理想”。“理想”
发动机马力加大后,运转性能经常失常。顾客还提出了“奔利”的种种缺陷。新产
品小型摩托车“奔利”的销路也不稳定。

真是四面楚歌,公司每天都有倒闭的危险。

  最急的当然要数宗一郎了。何况问题就出在技术方面。他日夜地思考如何改进
发动机性能,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高功率发动机的汽化器。

  宗一郎后来说:“人没有刺激就不会进步。经受的痛苦和获得的荣誉往往成正
比,因为痛苦的经历可成为一股动力,成为人生飞跃的基础。”

由于经受了险些破产的痛苦磨炼,宗一郎终于站到了腾飞的起跑线上。

  就在公司面临逆境的时候,宗一郎大胆地宣布,他的公司将参加在英国马恩岛
上举行的世界著名摩托车大赛,简称TT大赛,并且明确表示:“既然参加,就要获
胜。”

  TT大赛是国际超一流水平的比赛。世界各国超一流水平的驾驶员和机械师,带
着名牌厂家的摩托车会聚一堂,跑完420公里赛程。摩托车制造厂家和运动员能在大
赛中夺魁,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也是最好的广告宣传。

  宗一郎这一举动遭到了摩托车同行和通产省的冷笑,说他太自不量力了。宗一
郎不顾这些,出访欧洲,并到马恩岛实地考察。到了那里,宗一郎立刻感到现实严
峻。本田公司的技术和欧美相比差距太大了。人家那些世界一流厂家积累了近半个
世纪的技术,德国、意大利等优秀赛车具有惊人的马力和优越的性能。

  比赛自然是名落孙山。但宗一郎却大开了眼界。他访问了英、德、法、意等摩
托车先进国家,并偷偷购买了比赛用的摩托车轮子、汽化器和轮胎,供回国后研究
用。

  回国后,宗一郎首先配备研究人员,完善研究机构,信心十足地开始研究。到
1958年,双缸125CC、四缸250CC的第1号赛车终于研制成功了。1959年,本田公司参
加TT大赛,获得第6名;而到1961年就获得了冠军。

  宗一郎终于使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意味着本田公司的技术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
在世界上获得了信誉。

  接着,宗一郎又把全部精力从摩托车转到汽车上。在汽车F1大赛上夺冠已成为
他的新奋斗目标。像摩托车一样,他想通过向世界最高水平的汽车比赛挑战,来提
高技术水平。当时参加F1大赛的发动机厂家也是世界公认的超一流厂家,如波尔瑟、
宝马、费拉里、阿尔法罗米奥等。宗一郎要与他们为伍,向汽车世界挑战!

  尽管没有像提出参加TT大赛时那样遭冷眼,但人们仍说:“摩托车虽有了点成
绩,汽车可就不同了,本田行吗?……”

  第一次参赛,结果十分糟糕。宗一郎并不气馁,他分析不是发动机不好,而是
经验不足。他鼓励大家说:“九十九次失败后必将在最后一次取得丰硕成果。”

  1965年,本田赛车在欧洲赛程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意味着
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本田佳普”高级摩托车,到1983年产量已突破1500万辆,其声望不仅在国内,
而且在法国还获得了“法兰西”奖。然而宗一郎并不满足于“二轮车”,他雄心勃
勃地要向“四个轮子”进军。在他看来本田公司虽然以摩托车称霸,但比起汽车工
业,那还仅等于一种儿童游戏活动。当时美国的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
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自不必说,就是日本国内,也有丰田、日产、三菱、铃木、富
士等大型汽车公司。

  但是,从小就迷上了汽车的本田宗一郎,一心要生产汽车。1966年3月,本田公
司研制出划时代的轻便轿车,这就是“N360”。这种轿车很快成了畅销车。当年,
本田公司就生产了10万辆“N360”。

  早在1959年6月,本田公司就在美国设立了“美国本田摩托车公司”,在美国每
年销售摩托车45万辆。到1975年,本田公司每年在美国销售“西比古”轿车12万辆。
后来,又向美国市场推出了更大型的“阿科德”轿车。1980年,本田公司又开始在
美国建了一座轿车工厂。10年之后,本田公司在美国生产的轿车已达到年产50万辆,
连同在加拿大年产8万辆,再加上从日本运往美国的42万辆,在美国的销售总额已达
100万辆左右。

  1986年,本田公司又在美国推出了一种“阿刻尤拉”高级轿车。美国汽车行业
调查公司的首席专家,在调查顾客满足指数时把“阿刻尤拉”列为第一名,“丰田”
名列第二,第一次超过“梅赛德斯”和“奔驰”。

  本田宗一郎作为“本田帝国”的创始人,早在1973年就光荣引退了。他把董事
长的职位让给了河岛喜好。这对宗一郎来说,只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已。但一
位创业者把大老板的位置让给了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一时成了轰动全球的新闻。宗
一郎的老搭档藤泽武夫也光荣引退了。本田公司干净利索地完成了公司最高层的新
老交替工作。

  事实证明宗一郎的决定是英明的,年轻人比他和藤泽干得更漂亮。宗一郎说:
“那是十分出色的交接班,还使我一下子年轻了20多岁。拥有知己才是真正的财富
呀。”

  宗一郎有两子两女。对小孩的志向,他从不过问。长子博俊大学毕业后,自已
经营一家名叫“无限”的公司,主要开发畅销赛车的零部件等,有50多名职工,在
美国还有一家分公司。博俊常和父亲顶牛,但从不缺钱花,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
欢的东西,干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因此他很感激父亲。宗一郎的次子在美国留学期
间患病,不幸早逝。两个女儿一个已成家,另一个侨居澳大利亚悉尼。

  本田博俊有次和记者谈及父亲时说:“在宴席上,人们奉承几句,老头子就来
劲了。我在旁边看着看着,常常在想,真不可思议,性格如此单纯的人,为什么能
干出如此一番事业来呢?不过,也许正因为他是那种性格的人,才能轰轰烈烈干事
业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