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6, 2011

世界富豪故事100篇 (Part 14 of 15)

约翰•伊根-重振“美洲虎”雄风

  “美洲虎”是英国的名牌轿车,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轿车曾享有很好的声誉,
曾5次取得勒芒24小时车赛的冠军,在全世界汽车市场上颇有竞争力。但是,到70年
代初,由于美洲虎汽车公司人事的变动,车的质量也一落千丈,销售量一年不如一
年。到1979年,美洲虎汽车年销售量仅1.5万辆,还不到10年前的一半。当时普遍传
着一个笑话:你如果有一辆美洲虎牌车子,就必须再准备一辆这样的车,这样才能
凑够零件使其中的一辆跑起来。可见美洲虎汽车的形象已经差到何等地步。

  为了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公司连换了六任总经理,都无济于事。最后,终于
来了一位精明强干的总经理,这人叫约翰•伊根,他拯救了这只垂死的“美洲虎”,
使它重新站起来,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伊根本人也因此成了大富翁。

  约翰•伊根毕业于皇家地质学院石油工程系。他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是因
为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学院橄榄球运动搞得好,他喜欢这项运动。

  毕业后,他在巴林石油公司工作,负责由阿拉伯人组成的石油开采队伍。他在
那里工作了5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发现,那些和他一起工作的工程师
都是一群愚蠢的家伙,担心自己在那里干下去不会有什么出息,便离开公司,去伦
敦商学院读硕士生。

  1968年,他拿到了硕士学位后,在大不列颠通用汽车公司财务主管手下就职。
他选择了这个工作,既包括了估计成本、制定价格,还需要考虑赢利计划,这有助
于培养他对企业宏观控制的能力,又能运用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技能。他认为金钱
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从金钱的角度谈论商业,那就是在浪费时间。英国人在管
理方面应该向美国人学习。

  通用汽车公司的财务制度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作为制造德尔科自动控制零
件的生产部主任,伊根有效地将这个部门建成了一个独立的组织,有自己的销售系
统;并竭尽全力使它成为一个高利润的部门。对他来说,这是一段难得的经历。他
不仅了解了生产,也了解了市场。

  有一次,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板问他:“约翰,你年轻过吗?”这意思是说他过
于严肃。但伊根当时却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因为他实际年龄只有29岁。事过许多
年以后,他回忆起这件事却哈哈大笑,说:“我从未把自己弄得严肃可怕,我对工
作总是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我总能从我的付出得到很高的报酬,所以我从不奢望发
财。我觉得我对公司所怀的抱负比自己想获利的希望要大得多。”

  伊根在德尔科自动控制零件部门的成功吸引了英国兰利汽车公司的一个分部的
财务负责人约翰•巴伯,他邀请伊根去兰利公司工作。伊根同意了,这是因为他想
为英国的公司工作,以此检测自己的能力。

  他来到兰利汽车公司之后不久,就发现这个公司在战略措施上存在许多问题。
起先,他负责美洲虎—罗费—胜利配件生产,然后又任整个配件部门销售主任。这
时他便利用一切机会,把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学来的那些知识用上去,终于使之成为
整个公司创利最高的部门,成为公司的一张王牌。很快地,他便升任为总公司配件
服务部主任,下属部门大约有1万人。

  1966年,英国政府为了创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统一汽车生产集团,
实施起“赖德计划”。这个计划导致了一场灾难。美洲虎汽车公司就是这时与兰利
汽车公司合并的,成为兰利汽车公司下面的一个子公司。合并以后,公司上层管理
混乱,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伊根负责的这个部门所创的利润都被其它部门消耗掉了。
兰利汽车公司成了英国公司的一个坏典型。伊根痛苦地感到,在英国,采用大规模
密集型方式进行生产不可能有高质量,这个国家的工业已经濒临危险的边缘。

  伊根怀着这种沮丧的心情于1976年离开了兰利公司,又去了一家美国公司工作,
担任这个公司销售部主任兼欧洲业务协调人,收入比在兰利公司高得多。他大部分
时间还是住在欧洲。

  1980年上半年,当美洲虎汽车公司已处于倒闭的边缘时,兰利公司新任董事长
迈克尔•爱德华兹找到伊根,问他愿不愿意担任美洲虎公司总经理。伊根对迈克尔
是非常尊重的,但对自己能否扭转兰利公司命运感到信心不足。他也很清楚,如果
他点了头,那么,他就将成为美洲虎公司的第7任总经理。他将接受一个破烂不堪的
公司。

  正当他打算回掉这个聘任时,一件事使他改变了主意:那是当他驱车经过考文
垂旗帜路时,看见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他想,如果没有人对英国的汽车工业作出
点什么贡献的话,这些孩子将来会怎样?他们总不能靠救济生活吧?于是,他决定
接受迈克尔的邀请,他发誓,要使美洲虎公司恢复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

  伊根带着对美洲虎汽车公司工人强烈的同情来到该公司,他第一个感觉就是到
处都弥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他的到来就像是改革的催化剂,要做的第一
件事就是着手提高生产力,改进汽车的可靠性能。

  首先,他检查汽车设计的效率,核查美洲虎汽车公司下属厂家的产品是否合乎
公司的标准。结果使他大吃一惊:汽车零部件中至少有150项缺陷,700种产品有60
%的质量问题出在那些供应零件的厂家。

  伊根对供应商们毫不客气,他说:“如果有福同享,那么有难也要同当,做不
到这一点,谁也别想和我们签订供货合同。”他把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一律退回去。
第一战役持续一年,质量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时,他发动了一场类似福音派新教会改革的运动,以激发公司雇员恢复在前
10年丢失的追求优质水平的信心。他采取了一系列整治办法,唤起公司和工业界的
注意,他的态度是:美洲虎公司并不会因承认质量很差而失去什么,关键是他现在
要扭转这种局面。

  经过两年的整治,到1983年6月,销售量奇迹般地回升,社会上对美洲虎汽车的
需求大增。伊根夸口说,“美洲虎”已经击败了本国的梅塞维斯和德国的拜尔汽车
厂家的挑战。公司开始逐渐恢复元气,并重新雇佣了数万名职工。

  伊根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创办了“开放学习中心”,让他的雇员们用业
余时间参加各种技术学习。重新站立起来的美洲虎汽车公司在股票市场上成了一个
独立的公司。它的股票发行时价格很低,但不到两年,就翻了两倍,成了华尔街最
看好的英国股票之一。美洲虎汽车公司的大部分雇员手中都握有公司的股票,他们
也都跟着一起富起来。而兰利公司也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在伊根接管美洲虎公司时,美洲虎汽车的销售网已基本瘫痪,许多原来经销美
洲虎汽车的经营商都已破产。他让所有的高级经理都走出去,重新建立起一个阵容
强大的销售网。他要求这些挑选出来的经营商完全经营美洲虎牌汽车,也就是建立
一个专营网络。

  “美洲虎”终于又重振昔日的雄风,在欧美市场上销量直线上升。这时候,伊
根又把目光转向新产品开发上,他拨资2亿英镑,研制XJ40型美洲虎车。他认为,在
20世纪剩下的时间里,公司的命运将取决于这种新车型。

  约翰•伊根就像是捍卫英国国民尊严的一面旗帜。目前,美洲虎汽车公司就产
品质量和设备而言,是英国同行中的领先者,它有实力与德国、日本、美国所生产
的最好的汽车进行较量。

五环旗下的富翁

  在美国,亿万富翁并不罕见,在他们中间,彼得•维克多•尤伯罗斯不算最突
出的。但是,他年纪轻轻就成为富翁,他的创业经历和他的开拓精神却堪称是美国
人的代表。尤其是他不花政府一分钱,成功地组办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使他
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尤伯罗斯1937年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埃文斯顿一个房产主的家庭。他刚刚4岁,
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来,父亲又再婚,他和姐姐又有了一个新妈妈。他们经常举
家搬迁。尤伯罗斯小时候的学习环境总是处于变迁之中,他曾在5个州的6所小学和
两所中学就读。

  尤伯罗斯从小就懂事,他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上高中时,他组织过水上夏
令营,并担任过儿童俱乐部的管理人。他有一种同龄人所没有的组织才干,这也许
是天生的。他的父亲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精明能干,知识面广。每当全
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他总是高谈阔论,小至马铃薯和猪肉,大到国内外
政治及经济新闻,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小尤伯罗斯总是聚精会神地听,
一一装进头脑里去。父亲还经常有意识地提一些问题,启发和诱导孩子,日积月累
的家庭教育,为尤伯罗斯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比他的同龄人更早地
了解和认识社会。

  进入大学以后,尤伯罗斯的活动天地更加广阔了。他似乎有着用不完的劲,总
是满怀热情地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也给自己找一些挣钱的活干。如帮养鸡场拾鸡
蛋,给人家车胎充气,卖些小商品等,这不仅增加了他个人的收入,而且他认为这
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在大学生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水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大学水球队的主要得分手。他射门技术高超,身手敏捷,曾一度入选国家水球队。
可惜在参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时,他却落选了。尽管水球花去他许多宝贵时间,
但他却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获得了奖学金。

  尤伯罗斯大学毕业后在奥克兰机场找到一份工作,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不过他
并不嫌弃,他这个人干什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运行李、卖机
票、做广告,机场里的杂活没有一样他不愿干。

  1959年,尤伯罗斯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娶了妻子——吉妮,随后,两人一
起去了夏威夷的联合航空公司任职。6个月以后,洛杉矶航空服务公司经理科尔考里
安委任尤伯罗斯为该公司驻夏威夷办事处的负责人。

  尤伯罗斯不负重托,他工作出色,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当
时他只有22岁。

  1962年,尤伯罗斯跳槽到西雅图国际航空公司,因为他原来的老板卖掉了自己
的航空公司。新的工作岗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由于公司业务不景气和旅馆业的
价格上涨,他负债累累,不断地还债。一年以后,他才从这种危机中摆脱出来。

  尤伯罗斯忘不了这次财政赤字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他决心要认真理财,依
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不久,尤伯罗斯在好莱坞创建了仅有一间办公室
的国际运输咨询公司。由于经营有方,盈利不断增加。到1967年,资金已达到36万
美元,并开始发行股票。

  1972年,国际运输咨询公司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资产日增。凭借当时的财力,
尤伯罗斯以67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历史悠久的“问梅斯特先生旅游服务公司”,并
将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8个办事处增加到100多个。

  1973年,尤伯罗斯又涉足旅馆业,创立了“侨胞旅社公司”。由于生意兴隆,
公司很快得到发展,并拥有十多个豪华的游艺场和4000多套房问。

  一年以后,尤伯罗斯又建立了第一旅游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该公司已成为在
全世界拥有200多个办事处,1500名工作人员的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年收入大约2
亿美元。

  40岁以前,尤伯罗斯个人的资产已经有100多万,跻身百万富翁的行列。在美国
人看来,他这已经是创造了奇迹。

  1978年,美国洛杉矶获得了筹办1984年奥运会的资格,在决定组织人选时,尤
伯罗斯有幸被选中了。提名推荐尤伯罗斯的是美国著名影视导演戴维•沃尔帕。他
俩的相识,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不打不相识”。1973年,在由沃尔帕领导
的旨在掀起美国新的排球热的讨论会上,沃尔帕的“好莱坞式”举办体育运动会的
方法得到了各方面实力人士的一致拥护,就在即将形成决议的时候,一个从开会起
就一直不声不响的人站了起来,这就是尤伯罗斯。他极其直率而又坚决地指出:沃
尔帕的提议耗费太大,是不可取的。他不顾众人的窃窃私语,力陈自己的一套方案,
并担保若按他的办法去做,不但能节约开支,还能创造经济效益。

  在当时,尤伯罗斯虽然已经做出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还不为那些大人物所知。
毫无疑问,他的提议被当场拒绝了。但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那种坦诚、直率、自
信以及敢作敢为的形象却给沃尔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物色奥运会组织
人选时,当沃尔帕和其他6人组成的市长委员会提出的诸多人选被一一否决时,沃尔
帕的头脑里突然闪现出一个人的名字——尤伯罗斯。在这几年中,这个年轻人大刀
阔斧的办事风格和卓著的事业成就,沃尔帕也早有所闻,他认为尤伯罗斯绝对是筹
办1984年奥运会的最佳人选。

  尤伯罗斯的机会就这样来了。他欣然接受任命担任第23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
不过,他也清楚,组织世界规模的奥运会,而政府又没有拨款,的确是困难重重。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步迈出去,就决无退路。经过一番深思熟
虑,他决定卖掉自己一手创办的第一旅游公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奥运会的筹办工
作中去。

  一上任,他就发现组委会几乎是一无所有,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办公用具,
银行里也没有它的账号,一切都是零。尤伯罗斯自己拿出1万美元,在银行立了户头,
又临时租下一所房子作为组委会栖身之所。两个月以后,他们才在库尔沃大街的一
处由厂房改建的建筑物里正式落下脚。

  当组委会的机器开始运转的时候,许多人都为尤伯罗斯捏了一把汗。因为,他
们知道,在这以前,历届奥运会举办的历史都证明,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来说,举
办奥运会的确是一种光荣,但同时也是一场灾难,一场财政上的灾难。洛杉矶在19
32年曾经举办过一次奥运会。那种大规模的浪费与奢华使得巨额亏损几乎是无法避
免,以后在其它国家举办的每一次奥运会都是如此。

  尤伯罗斯的回答令世人震惊:他将不用政府1分钱,使得这次奥运会成为有史以
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他已从现代化的社会中看到一条节约的捷径,后来的事实
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翻阅了大量有关历届奥运会举办情况的材料后,尤伯罗斯决定一改以往的做
法,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尽量避免大兴土木,营造新建筑;并且利用一个最直接也
是最省钱的方法:由赞助者提供各个项目最优秀的设施,而赞助者得到的是无与伦
比的最佳宣传效果。这种在互利基础上解决财政困难的方法无疑是一个创举。就是
依靠这一点,尤伯罗斯将大众举办奥运会的热情鼓动起来了,由此树立起奥运会的
精神支柱——将举办奥运会与社会经济生活连接起来,获得了众多企业的财政支持。

  与经济界的巨头们打交道,对尤伯罗斯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头脑活跃,思维敏
捷,善于抓住那些人的心理,往往欲擒敌纵,并不低三下四地乞讨。那些企业主们
也都很精明,他们很清楚这样的宣传机会十分难得。世界性的盛会,借助现代新闻
媒介、电视转播可以将他们的产品介绍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所以,虽然尤伯罗斯
将价码提得很高,很苛刻,如要求赞助者必须长期地而且自始至终地对奥运会给予
赞助,并对一些商业广告的范围、区域做了一些硬性规定,那些巨头们还是蜂拥而
至,都想抢先争取到最热门的运动项目。到后来,尤伯罗斯不得不按5中选1的比例
来确定到底由谁赞助,这样,定下了23家赞助公司。大西洋西弗奇尔德公司,他们
将出900万美元作为修整奥运会纪念体育场的费用;道格拉斯公司和可口可乐饮料公
司联手为建造新游泳池提供500万美元的资金;列维服装公司、联合航空公司等一些
著名的公司以及影响巨大的美国《体育画报》,也都欣然允诺为奥运会建造和引进
最先进的体育设施。

  转播奥运会盛况的权利是数额最庞大的一笔交易,也是尤伯罗斯最煞费苦心的
一件事。经过几次反复的谈判与协商,终于以2.5亿美元的高价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达成协议。在这次谈判期间,尤伯罗斯表现出他高超的谈判技巧,直到协议签订之
后很长时间里,这家公司负责体育节目的副总经理还在人前对尤伯罗斯赞不绝口。

  尤伯罗斯大胆地打破了一个形成已久的惯例,以前,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转播
体育节目一向都是免费的。而自这一届奥运会起开创了买卖体育节目转播权的先例。
他在这一项上的收入是7000万美元,分别将转播权卖给了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
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收取赞助的过程中,尤伯罗斯也遇到一些“强硬而傲慢”的公司。例如著名
的生产彩色胶卷的柯达公司当场就拒绝了组委会提出的赞助费不得低于500万美元的
条件,只同意提供100万美元的资金和一大批彩色胶卷。虽然尤伯罗斯从中几次周旋,
这家公司却认定有把握使组委会接受他们的赞助方案,丝毫不肯让步。最后,尤伯
罗斯断然决定放弃这家公司,转而与日本的富士胶卷公司谈判,终于达到了目的。
而富士公司由于得到这个机会而产生巨大影响,声誉超过了柯达公司。柯达公司为
此后悔不迭。

  尤伯罗斯对他决定要做的事,向来都是胸有成竹。尤其在谈判中,他很少妥协,
在声名显赫的大公司面前也从不退缩,这是他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作为
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他对手下的工作人员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后来有人传言他实
行“暴君统治”,这是过分夸张了。但由此足以见得他的严厉作风。1976年蒙特利
尔奥运会的工作人员有2000名,而尤伯罗斯手下仅有200人,差距何其大?这就是强
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他要求每一个人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这样,一个人可以
抵几个人用。这与以往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散漫作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他的组委会
里,始终保持着井井有条的工作秩序,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这才使得这台机器高效地运转。

  1984年4月底,距洛杉矶奥运会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了,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
的情况:出于政治和外交的原因,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宣布抵制这届奥运会,也
就是说,他们既不参加,也不报道这届奥运会的情况。这一举措对尤伯罗斯来说是
一个重大的打击,他第一次显出有点措手不及。随后,他便投人紧张忙碌同时也带
有戏剧性的奔波游说之中:和他同行的还有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他们乘飞机
从一个国家飞到另一个国家,企图说服苏联等国领导人改变主意。然而,最后还是
没有成功。不过由于尤伯罗斯和他的同事们前期的努力,这届奥运大局基本已定。
不过这件事还是在尤伯罗斯心中留下了,许多遗憾。

  1984年7月23日,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如期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
众以及美国人民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将部分国家抵制奥运会带来的阴影一扫而
空。这一届奥运会的规模和盛况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由各大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
的场馆设施使得这次盛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
聚集洛杉矶,一展雄姿;观众购票也十分热烈,体育场馆几乎是座无虚席;各种比
赛捷报频传,将这次奥运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电视转播如实地将这次奥运盛况传播到全世界,尤伯罗斯的名字也由此为世人
所熟知,所称道。

  洛杉矶奥运会结束后,一项详细的统计数字证明了尤伯罗斯的巨大成功。他没
有用美国政府一分钱,却为政府大获盈利,除去一切开支,最后余下的款额是1.5亿
美元。尤伯罗斯的成功为以后的奥运会树立了榜样,也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坦途。

  尤伯罗斯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对公众
的褒奖赞誉总是极力推辞。他说:“我工作努力,加上走运,就是这些。”对此,
当初推荐尤伯罗斯主办这届奥运会的沃尔帕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尤伯罗斯
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热爱体育,也喜欢社交。性格直爽、幽默,说话开诚布公,
不加渲染。而且,他还是个家庭观念极强的人。

  甚至,有许多美国人认为尤伯罗斯具有总统的才干,总有一天,他会当上美国
总统。的确,他这个人不仅具有极强的领导组织能力,也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他
善于游说、谈判,也善于演说。在许多重要的场合,他的讲话总能振奋人心,激发
人们的热情。他的声音洪亮优美,常常妙语连珠,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23届奥运会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人们永远会记得在那次奥运会气势壮观的
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他佩戴象征着奥林匹克最高荣誉的金质勋章
的情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尤伯罗斯为世界奥运史所作的开创性的贡献。由此,尤
伯罗斯也成为美国人心目中开拓者的代表形象。

闯荡曼哈顿

  美国房地产巨富特朗普,出生于一个建筑承包商的家庭。他的祖父是瑞典移民,
儿时就来到美国,后来开了一家普通餐馆。他祖父是个浪子和酒鬼,在特朗普的父
亲11岁那年就去世了。祖母伊丽莎白靠做裁缝把3个孩子养大。特朗普的父亲干过搬
运工,给人擦过皮鞋,后来刻苦自学土木建筑工程,终于当上一名建筑承包商,跻
身于美国中产阶级行列。特朗普刚刚会走路时,就跟父亲一道去工地,边走边捡空
苏打瓶子,卖给店里把钱攒起来。他从小就懂得如何挣钱了。

  特朗普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军事学校去上学。军校毕业后,他又到福德姆大
学上学。大学上了两年,他认为如果立志经商,霍顿金融学校是个非去不可的地方,
于是他转而攻读商业。特朗普拿到了霍顿商业学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就向往曼哈
顿,因为曼哈顿是纽约的首富之区,许多跨国大公司和大银行都在该区的华尔街上。
曼哈顿是冒险家的乐园,那里充满了各种机会,也布满了陷阱。成功者富可敌国,
失败者跳楼自杀。特朗普胸怀大志,决心去那里闯荡一番。但那会儿,城市市场繁
荣,物价昂贵,特朗普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意,他
买不起一宗房地产。特朗普的父亲自己的事业干得不错,但他不愿意给孩子大笔的
钱做本钱,他不放心喜欢冒险的儿子。特朗普此时已拥有20万美元,大部分都用在
布鲁克林的建筑上了,所以他只能等待。他帮父亲经营生意,同时尽可能把时间用
在曼哈顿。

  1971年是特朗普的转折点。这是他大学毕业的第3年,他在曼哈顿租了一套公寓
房问。这是一套小型的公寓间,面朝邻近楼房的水箱,室内狭小、昏暗。尽管如此,
他很喜欢它。搬进这个套间,他比15年后搬进属于自己的特朗普大厦的最高层还要
兴奋。可以想象,一个在小地方长大的孩子,现在突然在大都市曼哈顿有了一席之
地,他能不高兴么。

  真正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搬迁,特朗普对曼哈顿熟悉得多了。他逛街的方式很
特别,他刻意了解这里所有的房地产。他年轻、精力充沛,野心勃勃,他要在这里
大显身手。

  特朗普做的第一件事是加入“LE俱乐部”,这是曼哈顿当时最热闹、可能也是
独一无二的俱乐部,就像好莱坞的导播室一样。它位于东54街,会员都是事业上的
成功者和漂亮的交际花。特朗普永远不会忘记他是怎样成为一名会员的。一天,他
打电话给“LE俱乐部”,说:“我叫特朗普,我想加入你们的俱乐部。”接电话的
人嘲笑他说:“你开什么玩笑!”“砰”地挂断电话。当然,谁会知道他这个毛头
小伙子呢。第二天,他又来了个主意,打电话问那家伙:“听着,能给我一份你们
的会员名单吗?我可能认识某个会员。”那人说:“很抱歉,我不能给你。”接着
挂断电话。

  第三天,特朗普又打电话给他们说:“我要见俱乐部的董事长,有重要的东西
送给他。”那家伙见他三番五次打电话,以为他有什么来头,便告诉了他董事长的
姓名及业务电话号码。他接着就给董事长挂了电话,自我介绍说:“我叫唐纳德•
特朗普,我想加入你们的俱乐部。”董事长问道:“你有朋友或家庭成员在本俱乐
部吗?”他说:“没有,那儿的人我都不认识。”董事长听罢,笑道:“那么,是
什么使你认为我会接受你为成员呢?”特朗普见董事长态度和蔼,便在电话里和他
谈啊谈啊。最后,董事长对他说:“我来告诉你吧,你的话听起来像是个可靠的小
伙子。吸收一些年轻会员也不错,为什么不到21号来和我喝一杯?”第二天晚上,
他们见了面,要了酒。特朗普不会喝酒,而俱乐部童事长和他带来的一个人却很能
喝,他们喝啊喝啊,喝了两个小时,特朗普却坐在那儿滴酒未进。直到最后,特朗
普说:“听着,老兄,要我扶你们回家吗?”他俩说:“不要,我们再来一杯吧!”

  对此特朗普很不习惯。他有个铁石心肠、正直坦率、严肃可靠的父亲。他父亲
每晚7点钟回家吃饭、看报、看新闻,就是这样。特朗普和父亲一样不近人情,冷若
冰霜,而这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特朗普感到很纳闷,是不是曼哈顿每个成功
者都是个大酒鬼?如果真是这样,他将占有极大优势。最后到10点,两个家伙喝得
酩酊大醉。特朗普把他们送回了家。

  两周过去了,特朗普从董事长那儿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等得好不耐烦,打电
话问董事长,董事长甚至记不起特朗普是谁了。没办法,他只好一切从头开始,再
回到21号。这次董事长没有喝得太多,同意提名特朗普为俱乐部会员。但董事长有
一个顾虑,说因为特朗普年轻英俊,他担心他会引诱、拐走俱乐部老会员们年轻漂
亮的妻子。董事长叫特朗普许诺不会那样做。

  特朗普简直不能相信他听到的是什么。他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是他家的传统美
德。他母亲把全身心献给了父亲——他们最近刚庆祝完50年金婚纪念。特朗普就是
在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下长大的。不管怎样,他还是答应了董事长的要求。特朗普被
吸收进俱乐部,这使他在社会交往和业务联络方面都迈进了一大步。他在俱乐部里
遇到过许多年轻漂亮的单身女性,几乎每晚都有约会,但他从没陷进去。这些人确
实很漂亮,但不能倾心交谈。她们当中有的爱慕虚荣,有的疯疯癫癫,有的放荡不
羁,有的则是骗子。特朗普觉得没有一位可以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但特朗普最终还
是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碰巧这姑娘和他父母一样,也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

  同时,特朗普还认识了“LE俱乐部”许多事业上非常成功、非常富有的人。他
经常在俱乐部玩到深夜,但这也是工作。他了解到纽约这个人生大舞台是怎样被操
纵的,他去结识那些他要与之做生意的人。他还结识了一些大富豪,特别是欧洲人
和南美人,他们后来都买了特朗普大厦和特朗普广场饭店最昂贵的公寓房问。

  在“LE俱乐部”,特朗普结识的第一个人是罗伊•科恩律师。他早就仰慕他的
大名,科恩在人们心目中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一天晚上,特朗普发现科恩就
坐在他的桌旁。他们相互自我介绍,谈了一会儿,接着特朗普向他挑战。他喜欢考
验人。他对科恩律师说:“我不喜欢律师。我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耽误时间、
延误生意而不是做生意。他们给你的每一个答复都是否定的,他们总是期待调停,
而不是斗争。”科恩说他同意这个观点。科恩这么说,特朗普很高兴,于是说:
“我不是软皮蛋,宁可斗争,决不妥协。因为只要你一妥协,你就会得到一个胆小
怕事的名声。”

  特朗普看出科恩已来了兴趣。果然,科恩耸耸肩说:“这只是学术交谈吗?”
特朗普说;“不是,根本不是学术交谈。事情是这样,政府根据民权法,对我们的
公司提出诉讼,说我们的住宅开发区歧视黑人。我和我父亲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和华尔街律师事务所的大律师谈了这个问题,而他们劝我们调停。政府经常敲开发
商们的竹杠,而商人们总是照付款不误,因为他们不希望有什么坏宣传,不想惹火
烧身。但事实上,我的楼房里有黑人住户,只是没有给予优惠出租,不管是白人还
是黑人都没有享受优惠而已。科恩先生,你认为我该怎么做?”

  科恩律师说:“我的观点是叫他们见鬼去,到法院去跟他们斗,只要你们盖的
楼房里有黑人住户,就不怕他们。”特朗普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政府无权
干涉我的生意。”于是他决定请科恩律师处理这个案件,他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此时的特朗普还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他好斗。他和科恩律师一道去法院,
为那租金而争辩,而斗争。最终,政府对该案拿不出任何证据。法院从中作了小小
的调停,特朗普父子没有认罪。取而代之的是他公司同意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空房
以同等的机会出租,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黑人、白人一视同仁。这场官司就此了
结。

  通过这场官司,特朗普觉得科恩律师是个可靠的朋友。科恩很精明,能和你站
在一边,那很荣幸。科恩从不两面三刀,不像有些“有身份的”家伙,为了追求个
人名利,他们会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如何诚实,如何正直,但实际上都是些伪君子,
他们绝没有忠诚可言。他们想的是什么对他们最有利,如果朋友成了一个包袱,他
们就会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开,决不会考虑朋友的安危。

  特朗普搬到曼哈顿以后认识了许多人,了解了许多房地产,但仍没有发现他能
买得起的、价格适中的不动产。到了1973年,曼哈顿的情况突然变糟,由于通货膨
胀,建筑费用猛涨。更大的问题是纽约城本身,该城的债务上升到了令人紧张不安
的地步。人们惶恐不安,简直不能相信这座城市。这种环境不利于新的房地产开发。
特朗普担心纽约城的未来,但还不至于彻夜不眠,他是个乐天派。他看到该城的困
境,而那也正是他大显身手的良机。在他的心目中,曼哈顿一直是最佳住处,是世
界的中心。纽约在短期内不管有什么困难,事情一定会彻底改观,这一点他毫不怀
疑。还有哪座城市能取代纽约呢?

  一直吸引特朗普的,是哈得孙河边的一个废弃了的庞大铁路站场。每次他沿西
岸河滨的高速公路开车过来时,他就设想能在那儿建什么。但在该城处于财政危机
时,考虑开发这大约100英亩的庞大地产则需要胆略。那时候,人们认为西岸河滨是
个危险去处。街的西边,有廉价旅店,各公园都有毒品贩子。《纽约时报》曾刊载
文章说,那真是个粗俗不堪的地方。尽管如此,特朗普认为不必顾虑重重,要全面
改观并非太难,人们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时间问题。

  1973年夏季的一天,特朗普在报纸上破产广告一栏中,偶然看到一则启事,说
一个叫维克多的人负责出售废弃站场的资产。他于是打电话给维克多,说他想买60
号街的站场。对方约他去洽谈。维克多是个很圆滑、很有吸引力的家伙。特朗普故
意说那站场如何糟糕得不可收拾,街坊和整个城市正陷入困难,我对这宗地产有兴
趣,可能真是发疯了。特朗普又说,这么大一块未开发的地皮,要获得城市规划委
员会批准,真比登天还难!他故意卖关子,然后又靠精力和热情,终于取得了维克
多的信任。

  尽管到目前为止,27岁的特朗普自己没建过任何建筑,但他愿意去追求那些条
件比他优越的人不想追求的东西。特朗曾和维克多拟定了一个协议,由特朗普买下
那个废弃站场,但盖房子须经市规划委员会批准。资金由特朗普筹集,还须办一切
手续。此时特朗普自己的公司还没有任何名称,他称它为“特朗普组织”。所谓
“特朗普组织”只是市郊的几间小办公室。

  特朗普花了4年时间为开发那块地做宣传。通过宣传,“LE俱乐部”里的大亨们
都愿意做他的后盾。他和父亲还捐款给民主党俱乐部,支持比姆竞选纽约市长,从
而和政治家拉上了关系。维克多又帮特朗普在新闻界获得信誉。当记者问维克多,
为什么选特朗普不选别人时,他说:“其他房地产商是极其危险的无底黑洞,而我
一眼就看中了特朗普这个年轻人。他在整个城市处于奄奄一息的时候,在无人想搞
建筑时买下这块地,这需要勇气和胆识。”但也有人讽刺挖苦特朗普说.特朗普买
了那么一大块孬地,面砖和砂浆在哪儿?

  特朗普买下那块地后,先打算盖住宅楼,供中等收入的人租用。他筹集了一笔
资金,又从政府那里贷到一笔款子,但情况很快就急转直下,市开发公司,就是那
个专门出售债券给公众、向住宅建筑商贷款的机构,由于纽约的经济越来越糟,竟
拖欠了1亿多美元不付。特朗普从政府贷的款子成了空头支票。接着,市长比姆宣布,
由于财政危机,暂停所有新住宅的施工。

  特朗普的建房计划受挫,他于是打算用那块地皮搞一个集会中心。但这也遭到
一些纽约政坛上有权势人物的反对。州参议员基尔就说,把集会中心放在那里,就
像是在坟场上开办一个夜总会。直到1978年4月,纽约市长宣布决定购买那块场地并
在那儿建集会中心。有关方面认定那块地皮的价格为1200万美元,特朗普可得酬金
83.3万元。特朗普提出,这个中心如果用特朗普名字命名的话,他愿意放弃全部酬
金,结果被官方拒绝了。

  特朗普是个经商天才,他当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早在1974年年底,他就看
中了那块地皮附近的一家饭店。信息是维克多提供的。名叫康莫多尔的大饭店由于
管理不善,已经破败不堪,多年亏损。但特朗普却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每天上下班
从这里的地铁站钻上钻下,绝对是一流的好位置。除非该城确实灭亡,否则,将来
这里一定会大有前途。

  特朗普把买饭店的事告诉他父亲。开始,父亲听说儿子在城中买下那家破饭店,
以为儿子跟他开玩笑,因为许多精明的房地产商都认为那是笔赔本的买卖。特朗普
心里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呢。不过他耍了一系列的花招,他一方面让卖主相信他一
定会买,却又迟迟不付订金。他尽量拖延时间,他要说服一个有经验的饭店经营人,
一道去寻求贷款。他还要争取市政官员破例给他减免全部税务。

  特朗普终于买下了康莫多尔饭店,投资进行装修,并改名为海特大饭店。海特
大饭店富丽堂皇,它的楼面是用华丽的褐色大理石铺的,用漂亮的黄铜做栏杆和柱
子,楼顶建了一个玻璃宫餐厅。它的门廊很有特色,成了人人想参观的地方。海特
大饭店于1980年9月开张,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交好运,总利润一年超过3000万美元。
特朗普拥有饭店50%的股权。

  特朗普从海特大饭店尝到了甜头,他的目光又落在曼哈顿繁华路段的一座11层
大楼上。从1971年他搬进曼哈顿,并在那儿逛大街起,他就看中了它,那是房地产
中一流的位置。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建一座摩天大楼,它将成为纽约城独一无二的最
大不动产。特朗普通过明查暗访,了解到那11层大楼属于邦威特商店,但楼下的地
皮属于一个名叫杰克的房地产商。特朗普先去找杰克。杰克是个很精明的人,但他
不是纽约人,不知道这块地皮的真正价值,更闹不明白在大萧条之中,仍有人打它
的主意。特朗普通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最终以2500万美元买下了11层大楼和下面
的地皮。

  特朗普打算拆掉旧楼,建一座高68层的大厦,命名为特朗普大厦。他费尽周折,
得到了市规划委员会的批准。1980年10月,曼哈顿银行同意为特朗普大厦的施工提
供贷款。特朗普把整个工程承包给了HRH施工公司,并委派33岁的女高级助手巴巴拉
负责监督施工。巴巴拉在翻修康莫多尔饭店时,曾显示出她的出众的才能。

  开始爆破旧大楼时,《纽约时报》刊登了炸毁门口雕塑的大幅照片,并发表了
许多谴责特朗普的文章,说开发商只顾赚钱,不惜毁坏文物和艺术品。尽管文物和
艺术管理部门并没有出面干涉,事后特朗普也后悔不该毁了那些雕塑。令人啼笑皆
非的是,这场轩然大波却给特朗普出售大楼帮了大忙。由此引起的文章,总是在开
头千篇一律这样说:“为了给世界上最豪华的大楼让路……”

  特朗普大厦拔地而起,建造得既富丽堂皇又非常新颖独特。光是门廊中沿东墙
下来的瀑布,就有80英尺高,造价200万美元。从第30层到68层是公寓房间,躺在床
上就可以看到北面的中央公园,南面的自由女神像,东面的九特河,西面的哈得孙
河。大楼的锯齿形设计,使所有单元住宅的主要房间至少可以看到两面的景色。

  毫无疑问,特朗普大厦是有钱人住的地方。每套单元售价从100万美元到500万
美元不等。特朗普雇佣高级公关公司做宣传,吸引了许多电影明星和著名人士争相
购房。由于供不应求,特朗普不断涨价,总共涨了12次。房子还没竣工就卖出了一
大半,滚滚钞票进了特朗普的腰包。特朗普大厦共有住宅单元263套,他自己留下1
0多套不卖,自家住进了最顶层。他们夫妇花了近两年时间改建,特朗普自豪地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公寓间可以与之媲美。

  特朗普闯荡曼哈顿,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了一个举世闻名
的大富豪。但他并没有满足。他又投资兴办游乐场、度假村,成立海湾和西部娱乐
集团等。他的妻子伊瓦娜干得也非常出色。她亲自掌管的特朗普城堡,是大西洋城
12家游乐场中收入最多的一家,也是城中最盈利的一家饭店,仅3个月就收入7680万
美元。特朗普还生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凯迪拉克轿车,这是一种最豪华的超长轿车,
金黄色外壳。

  1987年2月,特朗普收到苏联驻美国大使杜比宁的一封信,说苏联国际旅行社想
与他合资兴建并经营一座饭店。特朗普和妻子伊瓦娜及助手丽莎和诺玛,乘私人飞
机飞往莫斯科洽谈有关事宜。这架新的波音727飞机,原属于香罗克公司,由于该公
司陷于困境,被迫出售它偿还债务。卖主报价1800万美元,通过讨价还价,特朗普
用800万美元买到了手。这架飞机能容纳200名乘客,但改装为15座,包括非常豪华
的卧室、洗澡间和隔开的工作区。

  专机起飞了,特朗普从舷窗往下望,曼哈顿区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他回想当
年闯荡曼哈顿的情景,感慨万千。他成了个大富豪,但他并不满足,他要干的事业
还有很多,很多……

儒商牟其中

1940年,牟其中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市——一个濒临长江的中等城市。

  牟其中从小聪明伶俐,好动脑子。由于家庭成份不好,牟其中高中毕业后未能
考上大学,当了万县玻璃厂的一名合同工。为了生存,他什么活都干过,他由此接
触到了不少人,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中,他因看不惯“四人帮”
的倒行逆施,与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写出一篇长文
《中国向何处去?》,揭露有人用假马克思主义欺骗中国人民。这还了得!1975年
8月25日,牟其中和他的“马列主义研究会”伙伴锒铛入狱。作为首犯,牟其中被判
处死刑。他在牢中一坐就是4年半,随时有被拉出去枪毙的可能。

  不知什么原因,死刑的执行令一直没有下达。相反,4年的铁窗生活让他阅读了
大量的马列著作,出狱后的牟其中更加成熟,从一个青年工人变成了一位饱学之土,
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0年,恢复自由的牟其中辞去了玻璃厂的工作,一心一意地要干一些事业。
他从朋友那里借来300元钱作为本钱,开始贩卖万县的特产藤椅,加入了中国第一批
个体户的行列。应该说牟其中是很有胆识的,在他的努力之下,1982年,他和10余
名待业青年共同创立了四川省唯一的民营企业“万县市江北贸易部”,后更名为
“中德商店”,中德商店不生产任何产品,而着力为别人的商品,而且往往是滞销
的商品打开销路。在当时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中国,这一招真灵!牟其中成功了,
他一时成为全国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然而,好景不长。好多人不理解,认为牟其中这样做是投机倒把,结果以“偷
税漏税”第二次入狱!

  高层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牟其中的再度蒙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经过多方调查,
发现对牟其中的指控压根就不属实,牟其中不仅没有“偷税漏税”,而且还比实际
应交金额多交了4000多元!

真相大白!牟其中在被单独关押了346天后,终于再度获得自由。

  出狱后,牟其中面对的是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几乎是在瞬间就获得了没有限制
的银行贷款和四面八方的掌声和鲜花。中德集团复活了,牟其中眼看着就要走上一
条通畅的成功大道,然而,命运却又给这个不屈不挠的汉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1985年3月,国家对失控的宏观经济进行了损失巨大但又无可奈何的“一刀切”,
中德的流动资金从700余万元陷入了“0”的深渊。

  结果,牟其中欠债160万元,一个天文数字!困境中的牟其中也曾想过要自杀,
甚至还写下了遗书!但是,这个一生坎坷、渴望成功的硬汉子终于挺了过来,带领
他的中德进入了惨淡经营的长达3年的“上下求索”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通过牟其中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中德终于走出了低谷,
摆脱了沉重的债务,迎来了企业的春天!自此,牟其中的事业一帆风顺,他带领员
工走出封闭的四川盆地,来到风光秀丽的海南岛,创立了南德经济集团。不久,又
把总部迁入深圳、天津等地,最终闯进了北京城,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企业之一。

  牟其中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从相当程度上说,来自于他对市场准确的估计,
以及企业家的精明和英雄般的胆识。

  1991年,牟其中做了一件震惊海内外的事情。他一下子买了4架崭新的俄罗斯产
中型客机。起初谁也不相信牟其中能做这么大的买卖。直到1991年底,第一架能载
164人的图—154客机飞抵成都的双流机场,并交付给牟其中的南德集团时,人们才
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根据协议,牟其中把飞机转手卖给了四川航空公司,成了中
国最大的“倒爷”。更令人们惊讶的是,图—154客机比美国的同类飞机便宜2/3,
而且这4架飞机是牟其中用500多节火车车皮的国产轻工产品换来的。双向交换产品
总价值4.2亿法郎。牟其中获利近1亿元人民币!这笔买卖成为中俄民间贸易史上最
大的一宗易货贸易。牟其中做成这笔买卖的秘诀是:他知道俄罗斯有飞机卖不出去,
又迫切需要中国的轻工业产品,而中国有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食品积压在仓库里,
国内航空公司却缺少飞机,牟其中就利用这些条件“组装”出了一个物物交换的市
场。人们常说一个主意值万金。牟其中的这个创举为随后中俄易货贸易的飞速发展
开了先河,其创造的价值何止万金!

牟其中后来发起的满洲里铁路项目与他的飞机生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两年,中俄边境贸易急速增长,但由于中俄铁路路轨宽窄不同,过货速度太
慢,导致满洲里边境货物堆积如山,无法出入。增加满洲里边境铁路的过货能力,
于国于民都有利,牟其中热情地投入了这个项目的设计。他独辟蹊径,在满洲里边
境开辟了一个10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区,双方火车可直接开入贸易区,迅速卸下货
物重新装车,真正实现了“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牟其中所有的商业活动几乎都围绕“组装市场”来展开,而“组装市场”的基
础即是他的“99度加1度”的理论。

  牟其中形象地说道:“有一壶水烧到99度,还没有沸腾,没有产生价值,有人
就建议干脆把它倒掉重烧一壶。这种人是傻瓜。聪明的做法是,在这壶已烧到99度
的水下再加一把柴,水就会开了,价值就会产生了。成功与否往往就在于这关键的
一步。那么,这宝贵重要的1度是什么呢?它就是市场。”

  牟其中的那些无穷无尽的好主意也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说牟其中“腰
缠万贯”也没有人怀疑。但牟其中的爱国心并没有因此有半点减弱。香港《民报》
曾经报道,南德经济集团在经济上是极端激进的,而在政治上是极端保守的。《民
报》所谓的“保守”,实际上是指牟其中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该报说的一点不假,牟其中最佩服的人就是邓小平,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最英明的发展之路。牟其中说:“我认准一点,
中国必须把经济搞上去,否则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就没有立足机会,要把经济搞上
去,就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会始终坚持下去。”

  牟其中富了,但他还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充实自己,并在很多场合提出了“儒商”
这一概念。“儒”是孔夫子的学说,“儒生”是指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度
看重仕途,看不起生意人。但知识分子下海是时代所需,牟其中希望这两者能结合
起来,也就是说,“儒商”是有文化、有教养、有道德的企业家。牟其中的确做到
了。虽然“腰缠万贯”,但他生活简朴,从没有过分的要求,即使是在正式的社交
场合也穿着随便,手上常年戴的是50元一只的石英表。牟其中还是一个非常有同情
心的人,同情弱小,常常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对公司的下属也非
常温和、热心,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深得员工的爱戴。

  牟其中现在领导着有400多名雇员的南德经济集团,总部设在北京的一幢大楼里。
公司业务除进口飞机外,还涉及卫星发射、航海、铁路运输、高速公路建设、水电
站建设等。公司调动资金以亿元计算。牟其中那传奇式经历成为中外上百家报刊争
相报道的新闻。

  “白手起家”的牟其中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不容易,但是他毕竟成功了。也许,
除了他聪明地抓住了人生的机遇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他具有勇于承受命运的坎坷、
笑对生活磨难的非凡品质。

景泰蓝大王陈玉书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香港景泰蓝商人陈玉书就是一个例子。
陈玉书是靠经营景泰蓝发家的,他至今还占有香港50%的景泰蓝市场,而且同时经
营贸易、地产、工业、娱乐业。

  陈玉书的父母都是华侨,他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岁那年,他出于对祖
国历史的热爱,回到中国求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64年毕
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教师。但没有多久,便发生了那场“史无前例
的文化大革命”,像他这样有海外关系的人都不免受到冲击。他受不了那种人格的
伤害,被迫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职业,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972年去了香港。

  刚到香港,他一无所有,还要养活妻子和女儿,只能靠打短二维持生计。干的
是苦力活不说,还经常找不到活做。有一次,正当他失去工作的时候,他的妻子又
怀孕了,他的经济能力无法再抚养一个孩子,只好找医生给妻子做人工流产。可是,
他连医疗费用都支付不起,四处奔走找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才凑齐那笔款子。日后,
他回忆起那段生活说:“那真是残酷的人生。”

  陈玉书人生的转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又失业了,为了不让家里人
知道这个坏消息,早上,他仍假装去上班,实际上是出去寻找工作。他在外面转了
一整天,直到天黑也没找到工作。他不敢回家,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徘徊,走到维多
利亚公园门口,因为无处可去,想到里面坐下来歇一会儿。他看见一位妇女带着一
个孩子在荡秋千,那秋千总也荡不起来,便走上前去帮助推了一把。那位妇女从秋
千架上下来后便跟他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没有工作,很同情他的遭遇。

  这个妇女的丈夫是印尼驻香港领事馆的高级官员,他给陈玉书谋取了一个给印
尼华商办理签证充当中介入的机会,一下就让他赚了5万港元。在70年代,这可是一
笔不小的收入。

  有了这笔钱,陈玉书生活不愁了。他想,坐吃山空当然是不行的,应该趁着有
点本钱,做点生意。他办了一个“香港繁荣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大陆产品的
转口贸易。虽然规模尚小,但他发现自己还是很能做生意的。而且他又能吃苦,经
过一两年的努力,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陈玉书并不满足,他决定大胆开辟台湾市场。他与别人合伙购进了一大批台湾
产的涤纶布,准备将这批货销往大陆。如果成功,一定能赚一大笔钱,公司也将迈
上一个新台阶。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合伙人勾结台湾商人,在合同上做了手脚,
结果他花40万元买来的竟是一堆卖不掉的积压商品。这次上当几乎使他倾家荡产,
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商海是多么凶险。吃一堑,长一智,此后陈玉书做生意就很小
心,没有再上过骗子的当。

  经此打击,陈玉书并没有垂头丧气,他一面反省自己,收缩营业规模,稳住公
司;另一方面积极收集信息,以图重整旗鼓。

  1979年,大陆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港台商人纷纷进入大陆市场发展业务。
陈玉书也来到北京,经过一番考察,他决定经销具有民族特色的景泰蓝产品。他第
一批购进了价值5万港元的货,运回香港后,很快便销售一空。第二年,他又订购了
30万港元货,同样很快就卖光。以后,他又多次订货,每次都是数十万元。这样,
他就成为香港较大的景泰蓝经销商了。

  然而,到80年代初,因为全球性经济衰退,香港市场对景泰蓝的需求量减少。
陈玉书订的货比较多,一时难以售出,形成积压,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他日思
夜想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就在其他商人纷纷收缩业务、抛售存货的时候,他却来个
反其道而行之,一连开了4家新店,在报纸、电视上大做广告。对他来说,这简直是
一场赌博,他把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押上去了。

  同时,陈玉书认识到,由于传统的景泰蓝产品花色品种单一,功能只限于观赏,
已满足不了顾客的需要,改革产品是当务之急。为此,他频繁地往来于北京与香港
之间,把世界最新的流行趋向通报给生产厂家,并指导工人制作。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景泰蓝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繁荣”公司销售量
不但没有下降,相反还逐年增加。

  1982年,陈玉书又作出一个惊人之举:由于世界经济持续萧条,北京工艺品公
司积压了价值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景泰蓝产品,急于清仓处理。但在市场不景气的
情况下,港商谁也不敢图这个便宜。陈玉书却独具慧眼,看好这个机会。他认为,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世界经济不景气也不会长期继续下去。一旦经济回
升,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就会增加,景泰蓝还会成为抢手货。他想,若买下这批货,
就等于拥有世界上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景泰蓝库存。思考再三后,他决定,订下
这批货!

  按照他当时的经济力量,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钱,唯一的办法只有向银行借贷。
而银行家们都不傻,他们知道景泰蓝行业不景气,担心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陈玉
书跑了许多家银行,只有少数几家同意贷款,但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陈玉书咬了
咬牙,接受了对方的条件,将所有的家产抵押出去,这才凑足了所需货款。他知道,
如果这笔买卖失败,他又将身无分文。

  货运到香港,他理所当然地打出“景泰蓝大王”的金字招牌,号称“数量最多,
品种最全”。但同行都在暗中窃笑:看他怎么抛掉这个大包袱!陈玉书心里也悬着,
他外表装得坦然,心里却像火烧一样。现在他是负债经营,每拖一天,贷款的利息
就增加一分。

  这时,忽然一个好消息传来:新加坡准备举办中国景泰蓝展览。得到这个消息
后,陈玉书心花怒放,他立即带着所有的样品赶赴新加坡。展览会一开幕,参观订
货的人就源源不断。这次机会,扫清了陈玉书登上“景泰蓝大王”宝座的一切障碍,
他的公司营业额顿时扩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经没有人能与之匹敌了。他的
公司营业额占了香港景泰蓝市场的一半以上。

  陈玉书从实际经营中认识到,景泰蓝产品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朝“实用化、
日用化”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其销售旺势。他组织北京生产厂家的
技术人员成功地研制了脱胎景泰蓝。它制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制作台灯、壁挂等
日用装饰品。他还亲自设计了景泰蓝手表、景泰蓝钢笔、景泰蓝打火机等各种日用
品,这些新产品一上市,大批订货单雪片般地飞来。他销售的景泰蓝产品不仅畅销
东南亚,还打入了欧美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辟,陈玉书在商界的地位也越来越
稳固。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做“景泰蓝大王”,又雄心勃勃地向地产业、娱乐业迈
出了步伐,并在这些领域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才能。1982年到1984年,大批港人对香
港前途失去信心,纷纷外迁,导致地产大跌,尤其是豪华住宅,几乎无人问津。

  陈玉书的想法却与别人不同,他认为地产永远是向上涨的,回落和下跌都是暂
时现象。尤其在香港更是这样。现在人心浮动,房地产价格已经落到最低点,此时
买进是不会错的。果然,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以后,香港市面稳定了,房地产价格就
像坐上直升飞机,直线回升,狂涨不已。陈玉书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劝他趁此机会赶快抛出。陈玉书说:“我的事业永远立足
于香港,我对香港充满信心,香港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是国际金融中心,它不会
因变化而阻碍发展。”他不愿做房地产投机商。现在,他在地产上的投资已增值几
倍,甚至几十倍。他的地产越多,信誉也就越好,在香港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他
担任了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咨委、香港钟表业第7届主席、香港佛山工商联合会名誉
会长。

  陈玉书事业上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眼光要远,
项目要大。眼光远,就是善于分析形势,不为眼前的困难所迷惑;项目大,是指项
目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发迹在于三个机会:一是抓住了北京
工艺品公司清仓的机会;二是几经努力申请到了贷款;三是通过新加坡景泰蓝展览
会打响了牌子。他将三个阶段比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
他笑着说:“香港许多富豪,都是这样依靠大的战役起家的。”

  陈玉书做生意赚了钱,但他忘不了,他是依靠北京工艺品生产厂家,依靠祖国
的传统工艺而致富的,他对祖国的感情并未因“文革”期间的遭遇而减淡。他与北
京手表厂共同投资50万美元组建景泰蓝钟表公司,生产各种景泰蓝工艺手表和挂钟;
与北京首饰公司合作生产各种景泰蓝首饰。他还在深圳、珠海等地投资兴建酒店、
卡拉OK厅以及高级住宅。他不仅对香港充满了信心,对大陆的改革开放也信心十足。

  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近年来,他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80万港元,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30万港元。
加上其它的捐助,他总共向大陆同胞捐献了1600万港元。他的义举,得到中国政府
和人民的好评,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街市大亨周起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经济很快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越来越繁荣。
无数的企业家、商业家、投机家和冒险家,纷纷拥进这个号称“遍地黄金”的宝地,
指望着能在这里实现自己发家致富的美梦。

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成功的人又实在太少了。

  在香港无数的小店铺里,有一家小小的“鸿福南货店”。店主姓周,全家6口人,
靠着这小店生意上的微薄利润,勉强糊口。一家人没条件再租住房,只好都挤住在
店铺上方的窄小的阁楼中。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父母对小儿子周起鸿却百般宠爱,
吃的、穿的都尽量满足他,哥哥、姐姐凡事都让着他。结果把个周起鸿惯得任性蛮
横,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到了上学的年纪,周起鸿却不好好读书,经常逃学在外面玩,有一天,他总算
到学校去了,正巧看见一个富家子弟在玩电动小汽车。这玩艺儿在当时要算个新鲜
稀奇的玩具了,周起鸿就要向人家借来玩,但那富家子弟不买他的账,不屑一顾地
说:“要玩?叫你爸爸买去。玩人家的玩具有什么意思!”周起鸿碰了个硬钉子,
也知道在别人面前大哭大闹不抵用,于是装作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稀奇!我
爸爸早就答应给我买,而且肯定比你的大,比你的好!你就等着瞧吧!”

  周起鸿大话吹出去了,可回到家里,他也明白,家里并不富裕,爸爸是不可能
拿钱给他买这么贵的玩具的。本来是想争面子的,如果明天拿不出小汽车,岂不是
更丢面子?想来想去,周起鸿就想到歪路上去了,他知道店堂的钱箱里总是有钱的,
不如干脆自己去拿钱买小汽车!主意拿定,他立刻动手,从阁楼上溜下来,顺着货
架摸到钱箱边上。乘着父母在接待顾客,他将小手伸进钱箱,慌慌张张地抓起一把,
塞进怀里,就跑到大街上去了。他找到玩具店,把怀里的钱都掏出来,数也不数,
就扔给售货员,说:“我要电动小汽车,要全香港最好最贵的!”那售货员在心里
暗笑着,给了他一辆玩具跑车。

  周起鸿得意洋洋地来到学校,把他的小汽车拿给所有的同学看,总算出够了风
头。可是放学回家,刚进门,他就被家里紧张的气氛吓坏了。哥哥、姐姐一溜排跪
在地上,母亲在一边抹眼泪,父亲暴跳如雷,不住地吼叫:“说!到底是谁拿的?
这么多钱,全家人一个月的饭钱啊……我怎么养了你们这群不争气的东西!”

  周起鸿呆在门边,他知道自己是闯了大祸了。父亲看见他,更是一肚子气,骂
道:“还有你,学业不长进,打架闹事,不交作业,还逃学!老师今天又来过了,
你今天跑到哪里去了?”

  周起鸿小声地说:“我到学校去了。”这更激怒了父亲,伸手来夺他的书包,
一下就发现了他书包中的小汽车。这一来父亲全明白了:偷钱的坏事是周起鸿干的!
他扬起皮鞭,把周起鸿打了个半死,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都爬不起来。

  这顿皮鞭把周起鸿打醒了。躺在床上的几天中,母亲悄悄地同他说了许多话,
有些话他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生在世界上,不是
为了吃吃玩玩的;他应该做出正当的事情来,让人家记住他。至少,他也应该堂堂
正正地活着,不能靠偷偷摸摸鬼混。

  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小小的南货店顿时更显得衰败,面临着破产的危
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咬紧牙关,在店里老伙计的帮助下,硬撑起了店里的
生意。

  周起鸿小学毕业,因为成绩不理想,家里又正缺人帮忙,便休学回家,在店里
干起活来。出外送货是件苦差事,雇人送就要付相当高的工钱。周起鸿毅然把这工
作担当起来,让母亲能多省下些养家活口的钱。有时他用送货的自行车推着一箱鸡
蛋上半山腰,又累又紧张,汗水流下来涩眼睛,他都不敢抬手擦一擦。但他一点怨
气都没有。他想,既然自己没有好好读书,现在只有好好干活,才能有出路呀!

  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照顾店里的事务越来越感到吃力。这时,周起鸿的大姐
回到了大陆,二姐移民去了英国,三哥在澳洲求学,经营“鸿福南货店”的担子,
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周起鸿雄心勃勃,决意要以这个小店为基础,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然而,当他看到店里的账本时,心里不禁冒起一股凉气。原来,店里早就入不
敷出,几乎就要破产了!

  生性好强的周起鸿没有泄气。他仔细地分析了小店经营上的缺点,觉得母亲的
作风过于保守,几十年来卖的货物简直就没见有什么变化,自然越来越跟不上时代
的潮流,吸引不了顾客,怎么能赚钱呢!

  周起鸿决意改革。他集中起店里仅有的资金,增加新品种,首先将眼光对准了
人们生活必需的大米。为了做好大米生意,他几乎跑遍了香港所有的米店,认真地
研究:为什么有的米店顾客盈门,有的米店却冷冷清清呢?除了服务态度外,最重
要的可能还是大米的质量。买米的人都会抓起一把米,在亮处细看,从大米的饱满
度、晶亮度、均匀度,到有无稗子、砂粒、异物等,而且往往跑上几家,相互比较。
周起鸿心中有了底,也就有了促销的办法。他请来技艺高超的调米师傅,又特意在
店中做了一个大米柜,安装了吹米机。店里的老伙计看不惯,背地里对他母亲叽咕:
“古往今来,做大米生意的,没见过有哪个像他这样折腾的!做生意搞上这么多花
架子,还想赚钱?!”

  母亲当面为周起鸿分辩,可私下里也劝他说:“我们家本钱小,折腾不起。做
生意主要还是靠心诚货好,‘诚招天下客,货好生意兴’啊!”

  周起鸿胸有成竹地说:“母亲请放心,我搞这些,就是为了你这句‘货好生意
兴’!”

  果然,调米师傅用吹米机吹去了大米中的杂物,再一点一点地朝米里滴些生油,
在风力的搓动下,生油渐渐附着在大米的表面上,使米粒变得晶莹剔透,润如珠玉,
让人越看越爱。米店开门后,顾客看到这样漂亮的米,都赞不绝口,说:“这米简
直就像珍珠了!”

周起鸿灵机一动,接上去大声说:“这正是本店独家经营的珍珠米!”

  消息传开,附近几条街的居民都争着前来买“珍珠米”,这样也带动了店里其
它货物的生意。母亲见小店起死回生,高兴得逢人就说:“我这个儿子不是读书的
料,做生意倒肯动脑筋!”人逢喜事精神爽,她的身体也明显地好起来。

  周起鸿没有因为最初的成功而满足,他仍时刻注意寻找新的机遇。有一大,朋
友在一家有名的大饭店请客,最后一道菜上来,大家一起欢呼,原来这是出产在常
熟阳澄湖的大螃蟹!周起鸿当时就心中一动:“大螃蟹如此受欢迎,我为什么不经
营螃蟹生意呢?”

  周起鸿没有料到,他把这主意对母亲一说,母亲竟哭了起来!原来,他父亲当
年曾经做过螃蟹生意,因为销路不好,忙得九死一生,差点把老本赔光。

  周起鸿等母亲平静下来,才慢慢地告诉她,现在的市场行情和当年不一样了。
那时候,香港人还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吃的是蛇猫虫鸟,螃蟹虽然稀罕,但吃的人
不多;现在请客吃饭,都以有没有螃蟹来衡量档次的高低,只要有螃蟹,就不怕卖
不出好价钱。

  母亲仍然忧心忡忡。可她知道儿子的脾气,只好让他试试看,并且一再叮嘱儿
子不要投入太多的资本。

  周起鸿想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仔细分析了经营螃蟹的利弊,利润高是不用
说的了,而最大的困难,是运输时间问题,螃蟹离水时间一长就会死,死了就是白
送也没有人要!现在的经营者,多半是靠火车、汽车运输,螃蟹的死亡率在50%以
上,如果采用飞机运输,运费固然贵了,可时间大大缩短,螃蟹的死亡率可以降到
5%以下,利润反而可以高得多。

  但这只是进货方面的账。运来的螃蟹,必须卖出去才能赚到钱。怎样才能尽快
地把螃蟹卖出去呢?周起鸿也有主意,他一家一家地去拜访闹市区经营得好的大饭
店,终于找到一位擅长经营的老板,同他谈起了螃蟹生意。老板客气地说:“螃蟹
当然是好东西,可是太娇嫩,难以保持鲜活。如果一次进得太多,我这小店只怕承
受不起。”

  周起鸿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个难题,他说:“这有办法。只要你同意,我派人在
你的酒楼里做一个冰柜,费用由我承担,你看行不行?”

  这真是送上门来的好事!老板顿时眉开眼笑地说:“让老弟破费,这真是不好
意思了!老实说,大螃蟹只要鲜活,在我这酒楼里,是有多少卖多少!”

  周起鸿与老板签好了供销合同,抽出资金进货。飞机空运到香港,第一趟就大
获其利。可是,经营螃蟹的季节性很强,怎样才能在短时期内多做点生意呢?周起
鸿又有了新主意,他同酒楼老板商定,扩大进货量,利用酒楼这个据点,对小饭店、
小吃摊搞螃蟹批发。那些小店缺少保鲜条件,但能及时批到鲜活螃蟹,他们也是很
高兴的。结果一个秋季,周起鸿和酒楼老板仅从螃蟹生意上就大赚了一笔。

  那几年中,“鸿福南货店”发展相当迅速。然而,周起鸿却越来越感到,这个
小店束缚了他的理想和才干,他应该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终于,他把南
货店卖给了别人,甩开双手去寻找新的发展基点。

正在这时,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竟自己落到了周起鸿的头上。

  原来,香港有个名叫罗信的英国商人,早在15年前就是“牛奶”物业部经理。
他为了发展香港大坑渣甸山的购物中心,到处搜罗人材。因为听说周起鸿在经营上
很有一套,他主动打电话,约请周起鸿在他新开发的地区里“发展发展”。

  周起鸿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了。一方面,罗信是香港大名鼎鼎的洋经纪人,很
多人想攀还攀不上呢;另一方面,周起鸿毕竟太年轻,他还不懂得,有时候拒绝别
人的诚恳比接受它会更有利,他当时就筹集资金,在渣甸山上开了一家南货店。

  可是,渣甸山是个全新的环境,周起鸿过去的那一套套“生意经”,在这里不
再适用。他一时还摸不准这个市场的特性,不知道在这里应该经营什么商品才最有
利。生意场上的事,不赚就是赔,几个月下来,周起鸿就赔了个焦头烂额。

他已经有点想退缩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罗信来给他打气了。罗信说:“经商这种事情,最怕的是丧
失信心!你的失利,是因为套用了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按你们中国人的老话,
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来到渣甸山上,就得唱渣甸山的‘歌’啦!”

  周起鸿是个聪明人,一句话点到,他就全明白了。他对这里的商情重新进行了
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带不是开小店的地方,商场越大越好办!他断然决定,跳出
小商店,去承包大商场。他的想法得到了罗信的积极支持。周起鸿包下了云景道商
场,没有多久,生意就做得十分红火。

  周起鸿的智慧和精力总是过剩。商场的事情一顺手,他就想去干更大的事情了。
做什么好呢?他一时还没有找到。平时一有空闲,他就在附近的街市上逛来逛去,
研究各家商店的经营状况。他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店处于闹市中心,商业位置很
好,却搞得形象不佳、生意清淡呢?为什么有的店落在街头巷尾,地势并不好,却
顾客盈门呢?为什么有的地段日益繁华,而有的地段总是冷冷清清呢?周起鸿一时
也理不出头绪,就去拜访行家,请教学者,查阅资料,终于明白了,这些问题中包
含着大学问!他的头脑中,从此又装进了“营销学”、“市场学”、“装潢审美学”、
“消费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崭新的学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周起鸿过去的经
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如虎添翼,他真的要大干一场了!

周起鸿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他要承包整条街市!

  精明的罗信立刻表示支持周起鸿。他欣赏周起鸿的才干,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周起鸿承包街市一定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罗信通过自己的关系,设
法让周起鸿承包下置富花园街市。

  周起鸿走马上任,并没有急于拿出自己的“施政纲领”。他反反复复地在他的
领地里巡查,深入了解一家家商店的情况,直到把整条街的商业布局、市面安排、
店家内情都摸个了如指掌后,才着手对商人们进行指导。

  一家小店货色不错,可是店门太小,顾客一不在意就过去了。周起鸿让老板把
店门拓宽,生意果然大有起色。老板高兴得到处宣传,周起鸿“一扇门救活了一个
店”!

  一家酒楼厨师手艺高明,可是外观灰头土脸,店堂灯光太暗,又缺少雅座隔厅,
所以吃客甚少。按周起鸿的意见重新装潢后,顿时上了一个大档次!

  这还是小范围、小局部上的调整,周起鸿的心里早已酝酿着置富花园街的崭新
全景。不久以后,这条街竟魔术一样地变了模样,白天,楼馆亮丽,特色鲜明,广
告林立,如诗如画;夜晚,彩灯缤纷,变化万千,扑朔迷离,如梦如幻……周起鸿
的“大手笔”赢得了香港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喝彩。

置富花园街成了香港数一数二的先进街市。

  周起鸿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又承包下了马鞍山恒耀街市、沙田马鞍台街市、青
衣长发村丰佳街市,成了香港家喻户晓的“街市大亨”。

电脑富豪王永民

  1992年5月16日下午,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来到北京王码电脑总公司视察,
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王码电脑技术和产品的演示,听取了公司总裁、“五笔字型”发
明人王永民的汇报。

  这“五笔字型”究竟是怎么回事?王永民又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能引起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如此重视?

  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征服了汉字输入电脑这个举世称雄的
“癌症”,在古老汉字和现代化电子计算机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大家一定还记得,宋代的毕昇,首创活字印刷术,不仅给中国文化事业带来了
繁荣和进步,而且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是近百年来,中国在科
学技术上渐渐落到了后面。西方经过打字机时代,已经进入电脑时代,而中国人还
在“笔耕墨种”。曾经有人断言,汉字因无法适应电脑时代,所以必将被废除。王
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电脑汉字输入法,使古老的汉字重新扬眉吐气于世界文字
之林!而王永民,也因此被海内外新闻界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昇”!

  王永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父亲从10岁起
就四处奔波,为人家打柴,做零工。他心灵手巧,刻苦耐劳,不但会编筐织篓,砌
房盖屋,而且能够不用车床造出真正的“汉阳造”步枪和“十子连”手枪,是个闻
名乡里的“百事通”。

  王永民的童年,是在家乡河南省南召县白河冲塞凹乡度过的。从能记事的时候
起,他就不声不响地上山割草拾柴,帮妈妈烧火做饭,下地浇水捉虫,帮父亲侍弄
庄稼。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钻进父亲的“车间”里,用父亲的各种工具做玩具、做
“试验”。王永民在这个家庭中培养出了两种最为可贵的品质:一是特别喜欢动手
用脑,一是特别能吃苦。

他相信一切要靠自己创造出来,

他更相信自己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1950年秋天,村里的祠堂中办起了个小学堂。每个学生的书本费只要交两斤玉
米。王永民和小伙伴们都带着玉米去报名,可他一进校门就被老师吆喝回去了——
一年有半年光屁股的王永民,连裤子都没有穿!妈妈只好临时为他缝了一条小裤子。
王永民知道,他这学上得不容易,妈妈经常要挨家挨户去借鸡蛋给他交学费,所以
读书非常用功,每天放学回家,还蹲在地上用画石默字。10岁那年,他就从一本
《四体百家姓》上,学会了真、草、隶、篆各种字体。

  有了文化的王永民,时刻都想搞发明创造。他给家里做了精巧的捕鼠机,帮妈
妈改造了纺花机,还经常将书上画的风向计、日影计时仪、小汽车、小火车等照样
制作出来。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弯曲的管子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便灵机
一动,想造出一个能不断引水上山、流水推磨的“永动机”。当然,这一次他失败
了。

  1956年,王永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南召一中。6年以后,
王永民不但数理化的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在文学上也显露出才华。报考大学时,他
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填的仍然是中国科技大学。因为他痛苦地
看到一个无情的事实,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在了世界水平的后面。在毕业典礼上,
品学兼优的王永民代表全体毕业生上台讲话,他大声疾呼:“翻开我们学过的物理、
化学课本,上面印的都是外国人的头像。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
把头像也印在课本上……”他的这句名言在全校广为流传,激发过不少校友的雄心
壮志。但也有人把王永民称为“一个想把自己的脑袋印在书上的狂妄家伙!”

  那一年,王永民以南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
学62级是人才集中的年级,录取分数线居全国之首;而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
马大猷等著名科学家,都亲自给62级学生上课。

  这位满身土气的农民儿子,话语不多,自尊好强,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泡在书
堆中,拼命吮吸知识。夜里读书发团时,他就狠揪自己的头发,以致他读过的书本
中,都夹进了一根根黑发。每逢星期天,他就退掉两元钱的早餐票当车费,去北京
图书馆,空着肚子苦读一天!假期中,他靠挖地基、抄卡片、做小工,换取菲薄的
报酬,用来购置书籍文具……他读大学的6年间,家里一共只给他寄过10元钱!

  可是,身体瘦弱、衣衫破旧的王永民,却十分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尖子班
上,他的各科成绩常常夺魁。他暗暗立下志愿,要争取在30岁当上教授,成为一个
对人类有贡献的人,让他这个中国人的头像也印到课本上!他没有想到的是,“文
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彻底打破了他的雄心壮志。在那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的
荒诞年代,他被人当成“坚持走白专道路的死硬派”,受到歧视和迫害。尽管毕业
鉴定上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学习目的明确,富有创造精神,善于独立思考,有
坚强的毅力,成绩巩固扎实……”,他却被派到辽宁海边的盐碱滩上学种水稻。后
来虽然分配到四川永川山沟里的一家研究所工作,却不幸染上肝炎,又患肾结石,
加上水土不服,整整8年,他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一事无成的精神痛苦,对他的折磨比疾病更厉害!

无可奈何之际,他调回了老家所在的河南南阳地区,在科委当一名办事员。

  1978年,南阳地区科委承担了省里的重点科研项目——汉字校对照排机的研制
任务。当时王永民虽然在搞行政工作,但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以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因此,他主动提出让他来承担这项高、精、尖
的科研重任。在领导的支持下,王永民如愿以偿。

  最初,王永民想找出一个现成的汉字编码方案,然后发挥自己在计算机硬件方
面的优势,设计出一种新型键盘。可是这个方案难以实行。1980年,我国著名语言
文字学家郑易里先生千里迢迢来到南阳,在文字学的研究方面,给了王永民许多有
益的指导,并且把自己研究多年的188键汉字编码方案交给王永民试编验证。所谓1
88键,也就是说,必须要用有188个键位的键盘,才能打出需要的汉字。然而,西方
文字用电脑键盘只需要用26个键!由于这个方案的键数过多、而出现的重码又多,
所以最终无法实施。

  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汉字,在电脑时代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如果汉字无法进
入26个键位的现代电子计算机,也就难以适应今天的信息社会,那么,中国人就必
须寻找替代文字。说汉字有将被淘汰的危险,并不是一句吓唬人的话。

  王永民意识到,他所要解决的,远不止一个照排机的问题,而是悠久的中华文
明能否通过时代的考验,继续发扬光大的问题!

  他把解决这个难题当成历史赋予他的光荣使命!即使他不能完成这个使命,也
要尽力为后人开辟出一条通道来。

  汉字编码方案的研究工作,涉及语言文字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心理学、信息
科学等多种学科。王永民扎扎实实地对汉字作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一向被看作
难学、难解、难写、难用的汉字,原来是既复杂又简单,只要用横、竖、撇、捺、
折五种基本笔划,就可以构成几万个单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个个字根按一定的
程序和位置拼合起来的。英文有26个字母,那么汉字又有多少基本宇根呢?

  王永民在字海中游泳,和助手们把《现代汉语词典》上的12000个汉字逐个分解,
把每个字所包含的字根分别抄成卡片,分类统计,找出了600个字根。随后又从700
0多个常用汉字中归并出300多个字根,最后优选成150个。这是国内外汉字编码研究
中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可是,由于无法进入实用,不得不放弃了。

  为了研究出一个键位少、码长短、效率高、重码少的理想编码方案,王永民在
数以万计的数据中寻觅、探索。键数一减少,“重码”必然会增多,也就是打同样
的键,就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字。比如,把字根“王”和“干”放在一个健上,和字
根“氵”一组合,就会出现“汪”和“汗”两个重码字;“口”加上“八”,便会
出现“只”和“叭”两个重码字。这个问题使许多科研工作者伤透了脑筋。

  1981年,王永民在武汉参加电脑技术交流会,香港一家公司的女讲解员得意洋
洋地宣称,他们的方案“研究了8年之久,是目前最先进的”。可王永民问起她重码
字的处理办法时,她却目瞪口呆。原来,他们把重码字都排除在外,能输入的汉字
只有三四千个,根本不能满足使用。

  王永民经过深入研究,忽然发现,重码字之间,还是有区别可寻的,比如前面
提到的“汪”和“汗”,最后一笔的笔划分别是横和竖;而“只”与“叭”的组成
位置不同。如果能在这一类字的最后加上一个标志末笔字类型的“识别码”,不是
可以使许多字得到区分吗?他的设想很快成为现实,“末笔字型识别原则”成了国
内外汉字编码研究中的重要创造。

  还有,有的汉字笔划很多,比如一个“戇”字,有26笔,即使分解成字根,也
还有6个,打一个字要击7次键,就造成了“码长”的问题。怎样才能缩短“码长”
呢?王永民的办法,是只取1、2、3和最后一个字根,如打下“立”、“早”、“攵”、
“心”四个字根,电子计算机就会找出“戇”字来。这样,他又实现了每个汉字最
多只要打4个键的设想,解决了“码长”的难题。

就这样,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破,他终于将键位减少到了36位。

现在,比英文键位只多十个了!

  经过验证,使用现有的英文键盘,利用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数字键,就可以顺
利地输入常用汉字了。王永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内外汉字编码研究的先进水平!
然而,王永民的心情却无法轻松。因为,在验证中,他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数字
键用来输入汉字,输入数字就遇到了困难;二是两只手要控制键盘上的四横排键位,
也不方便,难以实现高速盲打。

  也就是说,只有使用26个键位的编码方案,才能让汉字输入与英文输入一争高
低!

而且,不久之后,台湾学者已研究出了26个键位的“天龙”方案。

王永民决心放弃已成功的36键方案,搞出一个能超过“天龙”的新方案!

  又是一切从头开始。白天,他和4位年轻的助手,挤在旅社的简陋住室里,拿资
料相当凳子,用床板、被子当桌子,将卡片之山推倒重砌。7000个常用字,3 个编
码,6 个数字,一张一张摆开,一个一个校验。夜里,他们只好转移到公司的会议
室里,气温降到-14℃,他们只好捂着被子取暖。经过连续100多个小时的拼搏,他
们终于拿出了一个新的编码草案。

  1983年,“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经过验证,效能超过了“天龙”方案,也把
美国、日本、香港的同行甩在了后面。

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同日而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84年9月,王永民作为“中国汉字电脑技术赴美演示团”的主要成员,在美国
旧金山、洛杉矶、弗吉尼亚等地进行了紧张的演示活动,并作了十几次学术报告会。
参观者看到洋电脑里居然出现一串串汉字,情不自禁地惊叹:“太神妙了!”“简
直不可思议!”在联合国总部,操作员每分钟输入120字的精彩表演,使那里的官员
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即要求传授这项新技术。当地报纸以大量篇幅报导了这
一消息,并且承认:“中国人最终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世界性难题”,“输入速
度快过英文”。

  近年来,各种汉字输入法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但“五笔字型”输入法
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方法。随着不断的优化改进,输入速度也不断提高,1991年的全
国“五笔字型”大赛中,一名解放军选手以每分钟输入243个汉字的速度,创造了世
界上罕见的奇迹。“五笔字型”还是我国唯一获得美英两国专利、唯一向世界出口
的中文电脑技术!

为了纪念它的发明人,人们已习惯地把它称作“王码”。

  王永民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王码电脑总公司”,并自任总裁,已拥有10家分
公司、两家海外公司、数以百计的代理商、数以千计的培训网点。以“利国利民、
走向世界”为目标,该公司把“五笔字型”这项高科技成果更快、更大规模地转化
为生产力。

  人们在猜想,王永民一定也成了腰缠几百万、几千万的大富翁了。然而,在王
永民心目中,个人名利根本不能和他所从事的事业相比。曾经有一家美国公司,以
年薪10万美元的优厚条件,要把王永民留在美国。王永民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他淡
淡地说:“这怎么可能!”

  1991年,王永民又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1月4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宣布,
为了让“五笔字型”尽快地造福于社会,王码电脑公司将本来可以产生百万元效益
的最新成果——“王码5.0版汉字操作系统软件”,向国内不加密开放,也就是说,
中国人可以不付任何代价使用这种系统软件!亲临会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严济慈在讲话中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作为一家公司,损失
数以百万计的金钱,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在国内外电脑界也是没有先例
的。我们的社会应当提倡这种精神,应当表扬这个创举!”

  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一掷百万元,这才是中国新富豪的气魄!

吉尔博夫妇

  在法国的巴黎曾经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商店,店名叫做“西屋”。这里住着一对
夫妇,丈夫名叫弗朗索瓦•吉尔博,妻子名叫玛丽黛。“西屋”是这对夫妇开设的
一家专卖牛仔裤和美国货的地方。吉尔博1945年2月22日出生于马扎梅,玛丽黛194
8年4月22日出生在里昂。这对夫妇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使那些好奇的人们津津乐道。

  吉尔博和玛丽黛在青年时期,有一段浪漫的时光,这段时光主要是在德鲁奥高
尔夫球场和特昌佩海滩之间度过的。玛丽黛心灵手巧,会编织衣服,制作各种可爱
的布娃娃。吉尔博用蓝粗布衣料把自己设计成摇滚明星的形象。也许这只是出于青
年人求异、求奇的心理,但却为他们以后成为牛仔裤大王作了技术上的准备。他俩
都爱穿戴,而且对奇装异服特别感兴趣。就说玛丽黛编织的一种形状像毯子模样的
饰物吧,领口处于“毯子”中间,把头从领口伸出,“毯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件
新型披风。别小看了这出奇的一招,单凭这活儿,就使夫妇俩发了笔小财。吉尔博
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牛仔裤大王,也多亏了这位合作密切的贤内助呢。

  吉尔博夫妇生活中有个嗜好,就是喜欢吵嘴。一个爱嚷嚷,一个爱唠叨;一个
好找碴儿,一个喜发火;整天吵个没完,似乎不拌嘴生活就不够味道。但总的来说
他们还是情意浓浓,配合得恰到好处。随着20年“嬉皮士”生活的结束,他俩便建
立起自己的“西屋”时装店。“西屋”随着两人不断求新的性格而不断地变换节奏,
新潮服装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货架上,它像一块磁铁,吸引着那些喜爱美国货的青年
人和一些想穿着牛仔裤去美国西部旅行的巴黎名流。这些人把“西屋”当做“圣地”
时常来“朝拜”。随着“朝拜”者的不断增多,“西屋”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吉
尔博继续用粗蓝布衣料不停地设计、剪裁,之后缝制、出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
们终于闯出了牌子。伴着商场里散发着皮革的清香和鞣料的气息,“501”牛仔裤终
于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吉尔博夫妇欣喜若狂,他们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

  常言道,好事多磨。“501”牛仔裤的成功,使吉尔博夫妇在经济上打下了一些
基础,也给他俩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亢奋。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一场大的灾难就
降临到他们头上了!1975年,吉尔博打算扩大自己的经营,想寻找一位合作伙伴。
不久,他们就同一个相交不深的人合资生产牛仔裤,谁知这位合资者竟在半路逃之
夭夭。他们第一批生产的成衣以“G&A”为商标,没料到这笔买卖招来了麻烦。荷
兰C&A服装集团控告吉尔博夫妇侵犯其商标权。吉尔博万般无奈,只得递交资产负
债报告,这场官司才算了结。一场官司打下来,吉尔博夫妇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西屋”面临破产窘境。他们刚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今是酸甜苦辣一起涌来,
真不是个滋味!

  吉尔博夫妇刚上完一回当,紧接着又吃了一次大亏。随着“西屋”影响日益扩
大,新潮产品不断涌出,“西屋”产品不再是独此一家了,而吉尔博夫妇却不知它
们是何时走俏的。原来,他们的时装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新颖的款式、潇洒的风格
以及舒适的感觉而获得众多顾客的青睐。吉尔博夫妇设计的时装不仅吸引着巴黎的
人们,就是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也拥有众多的爱好者。这种影响常常
使成衣商们眼红,他们意识到仿制吉尔博服装的款式是一次大发横财的机会。于是,
假冒产品浪如潮。类似于吉尔博夫妇设计的服装充斥着大街小巷,就连巴黎中央市
场的服装区,也有许多冒牌货。吉尔博夫妇面对波涛汹涌的假冒服装的泛滥,真是
束手无策,又一次濒临破产的边缘。下一步该怎么办?这真够吉尔博夫妇痛苦烦恼
的了。

天无绝人之路。

  如今处在“绝路”之上的吉尔博夫妇,只能祈望“绝处逢生”的奇迹了。这时
候,意大利一位老谋深算的设计商阿尔多•齐阿瓦塔,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把
这对濒临破产的夫妇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自己则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大干一场。
很快,齐阿瓦塔投资生产的系列服装“CLOSED”就投向市场。出乎吉尔博夫妇所料,
这个系列很快就占领了市场,销售量猛增。

  一次上当,两次吃亏,使吉尔博夫妇变得聪明起来,他们在服装上打下戳记,
以此来防止假冒。齐阿瓦塔一看有利可图,便变卖了他自己的商品,毛遂自荐加入
到吉尔博夫妇的队伍中来,并负责管理他们在欧美的生意。绝处逢生之后,他们又
有实力来继续执行原来的计划了。他们每年推出带有缝制年份标志的牛仔裤,并给
它取个好听的名字,以迎合顾客的爱好。

  通过那场与荷兰C&A集团的官司失利之后,吉尔博夫妇意识到必须用法律来维
护自己的利益,对于那些假冒他们品牌的家伙应该用法律来对付。与此同时,他们
还使自己生产的牛仔裤商标获得专利。一次重创之后,他们学会了自卫,在完成注
册商标的法律程序方面,他们环环扣紧,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吉尔博夫妇对失败教训的总结。

  随着“CLOSED”系列不断在市场上走俏,吉尔博夫妇更加信心十足,精神百倍,
迅速地又推出一系列产品。这些系列中,每一个系列都注有自己的商标,每个系列
都是各自独立的,这也是吉尔博夫妇从那次官司和被假冒之后总结出的教训,竟无
意中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直到今天,吉尔博服装中仍有几个商标是独立的。

  牛仔裤的头几炮打响之后,他们又开始经营起皮革生意来。吉尔博同一位儿时
的至交共同创立了山林公司,公司主要是经营皮革服装。他们还把目光放在儿童身
上,因为童装的消费是个大有潜力可挖的市场。他们说干就干,童装系列产品很快
出厂,走向市场。即使是现在,MAILLA等商标的产品仍是人们争购的对象。由此可
见,吉尔博夫妇的反应是相当敏锐的,这使他们不仅保证自己的后继力量,还为自
己的企业扩大了经营范围。他们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吸引着众多的顾客。

  吉尔博夫妇对每一个系列的产品,都是非常认真的,从设计、剪裁、缝制,一
直到出售,他们都追踪调查顾客的兴趣,倾听顾客的意见。为投顾客所好,他们常
常别出心裁,追新求异,使自己设计的每个系列都强烈地吸引着顾客,让顾客过目
难忘,非买上一件试试不可。如今,他们的服装已打入世界各大地区。无论是澳大
利亚、日本、西班牙,还是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都有吉尔博夫妇服装的市场。可以
这样说,吉尔博夫妇掀起了这场世界性的牛仔裤热,并促进它不断升温,经久不息。
这股热潮不仅使他们的产品名扬海内外,也给他们夫妇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如今的吉尔博夫妇,不仅在法国的外贸经济上举足轻重,就是在世界上也颇有
影响。他们的企业已是一个跨国大公司。山林公司的子公司已经遍布日本、美国、
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一些国家。公司每年的营业额数目惊人,一年就是好几个亿,
吉尔博夫妇堪称是个巨头了。

  但是,在这个经济帝国中,帝国的领导权却颇有戏剧性。吉尔博夫妇对权力的
问题比较民主,不实行独裁,实行轮流掌权制。这对夫妇真有意思,总是爱抬杠,
一个说向左,另一个一定说向右;一个固执专断,一个活泼细腻;一个发号施令,
一个抵制武断,后来夫妇俩达成协议,开始交替掌权。

  为了经营好这个国际性的企业,吉尔博夫妇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世界各地,调查
研究各地的销售情况,预测企业的经营方向,挖掘市场的潜力,之后交替向服装设
计组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个计划作准备。他们来往于世界各地,每到一处,不
仅是商业界、新闻界,就连当地官方也派代表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到一
处以前,吉尔博夫妇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这样他们每到一处洽谈生意或签
订合同时就心中有数,能够随机应变,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吉尔博夫妇广交朋友,吸收合资者,壮大自己的企业。他们为日本的时装能在
巴黎打开市场并获得很高的信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不仅替日本革新了时装业,
而且为日本服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吉尔博夫妇获得众多的支持,并在资
金方面有了保障,现在就有350个公司大力支特吉尔博夫妇,并随时准备投资。

  当然,吉尔博夫妇的事业获得世界上的承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确立了一
个目标,决心把公司的产品向一个国家打入时,都有艰难的工作要做,挫折和失败
随时都在伴着他们。例如,他们为把自己的服装打入美国市场就花费了一番心血,
真是步履艰难,十分艰辛,经过好多周折,才把自己的牛仔裤打入这座巨垒。现在,
美国蓝钟、弗兰格尔牛仔服装集团开始与吉尔博夫妇合作,投资生产吉尔博设计的
牛仔服装。吉尔博夫妇经过不断的接触和摸索,终于熟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开始
了一个新的上升阶段。

  吉尔博夫妇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牛仔裤大王了。每到一个国家都有很多记者及新
闻界人士追随着,对他们夫妇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都想揭开这对震撼了街道时装的
法国夫妇成功之谜。在国外,这对夫妇是名利双收,但他们在法国,在巴黎,却几
乎不被人们理解。人们不知道吉尔博夫妇是什么人。人们这种漠然的态度,有点刺
痛了吉尔博夫妇,他们希望法国的公众能知道弗朗索瓦•吉尔博和玛丽黛是谁,这
对夫妇是干什么的。为了使法国人能够理解他们夫妇,他们曾投资马扎梅周围的那
些濒临破产的几家旧纺织企业,使这些面临死亡的旧企业起死回生。现在各个纺织
厂的利润都呈上升趋势。奇怪的是尽管他们作出种种努力,仍引不起巴黎同行的热
情,他们对这对夫妇一直保持着沉默。

  记者们是敏感的,他们对吉尔博夫妇“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表示吃惊。他们
想从吉尔博夫妇口中找到答案。但吉尔博对这种现象并不过分在意,他不愿公开指
责一些制造商的因循守旧。在意大利,新皮革的销售正生意兴隆,他们打算以后要
大力生产,但这种买卖在法国却亏了血本。即使那些动用新技术生产的纺织品,也
引不起法国人的兴趣,但在国外却销售前景大好。吉尔博夫妇是个乐天派,对这种
现象并不大惊小怪,而是对前景充满信心。现在他们已向公众推出的款式,超过了
1000种,而每种款式的销售量均在数千件以上。他们的成功完全靠的是新颖的设计
和纯熟的剪裁及精细的缝制。所有这些都要更新的机器、更新的工艺及更多的资金,
吉尔博夫妇对此从不含糊。目前,吉尔博夫妇又发明了一种纺织品的新工艺,这种
新发明的布料做衣服时可以不用村里,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使顾客穿衣时省掉
麻烦,一举两得,既经济又实用。

  吉尔博夫妇的服装点缀着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各种色彩、各种风格的服装丰
富着人们的生活。弗朗索瓦•吉尔博和玛丽黛出身于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他们有不
同的文化素养及求实精神,他们把目光投向大众,与他们接近,从不认为他们不够
档次。吉尔博夫妇十分灵活地注视着民众生活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
生产的大众化服装也就越畅销,整个大众化服装业也就越繁荣。大家不会忘记,那
潇洒的粗布猎人裤和直贡农妇裤,都是接近大众的。他们设计的“囊袋裤”、“爷
爷裤”和加拿大的“骑警裤”等等款式,也是既新颖又实用,深受消费者欢迎。这
些都是吉尔博夫妇的创造。

  吉尔博夫妇的办公室,位于巴黎民族广场的后面,虽然室内陈设简单朴素,却
拥有最快的信息,一会儿智利来电话,一会儿澳大利亚要订单,忙个不停。这里的
每个人都认真地工作着,都热爱自己的职业。这里拥有最优秀的时装家和手艺精湛
的技师。难怪吉尔博感慨地说:“没有他们,服装设计将是一句空话。”这些人全
力以赴,为服装这门行业兢兢业业,使服装的美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他们是
头脑清醒的,对于有无文凭并不在意。吉尔博这个企业家自己就不是凭文凭成功的,
而是凭干劲和灵敏的头脑。在他们的队伍中,没有一个是国立行政学校毕业的。老
板要的是实干的能力,而不是文凭本身。

  目前,玛丽黛和弗朗索瓦仍然竭尽全力向法国进军。他们认为,得不到国内公
众的认可,在国际上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是不能叫人满意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法国
的青年人身上。他们认为,青年人最容易接触新事物,都有种求新求异心理,正如
他们年轻时一样。他们要为这些青年继续创造新的款式、新的风格,让他们超过老
一代,带动下一代。吉尔博夫妇的时装不愁没有市场,他们齐心协力,把目标对准
国内。

  奥利维埃是吉尔博夫妇的儿子。也许父母对服装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影
响了儿子。耳濡目染,如今他也开业制造服装了,他甚至比他父母还高出一筹。在
开张之初,碰巧美国公布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统计数字,说出售一条裤子,就需要
5件衬衫。也就是说,每购买一条裤子,就要购买5件衬衫来配套穿。奥利维埃盘算,
他如果按5:1的比例为父母出售衬衫。那么吉尔博的服装帝国就会一直繁荣下去。
第一笔生意他就获得了成功,销售出50万件衬衫。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吉尔博夫妇这个牛仔裤大王的帝国,后继有人,他们的事业将会更加繁
荣。

穿T恤衫的大亨

  20世纪70年代中叶,在美国电子高科技中心——硅谷出现了一批穿着牛仔裤和
T恤衫、蓄着长头发的年轻大亨。他们给人们的工作和娱乐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游戏机像一群高科技时代的怪物闯进了少年和成人的生活,成为风靡世界的玩
意儿。当时,硅谷所有的高技术新企业中最有名的要算阿塔里公司了,没有哪家公
司像它那样在不同寻常的起点上跃起,也没有哪家公司具有它那样稳固的知名度,
而且成功得如此之快。

  阿塔里公司的创建者是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名叫诺兰•布什内尔,他原是一
家公司的工程师。1972年,他以500美元起家,办起了公司。

  布什内尔可能是硅谷最有想象力的青年之一,但他却不是最优秀的工程师。不
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他具有旁观者的眼光,能由外向内窥探这一领域,看
准一个新技术时代到来的时机。当他还在犹他州大学读书时,他和工程系同学曾在
学校那台价值几百万元的计算机上玩过“空中大战”游戏,这种游戏是他们暑假里
为马戏团干活时在游艺场玩过的(并非电子游戏)。此时随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
他想到有可能设计出可以批量生产、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空中大战游戏机了。

  布什内尔把他女儿住的房间腾出来作为工作室。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便去那儿
忙碌着,在一张张布满图表的纸上,慢慢地勾画出叫做“计算机宇宙”的游戏机草
图。

  几个月后,第一台商业性的电子游戏机问世了。“计算机宇宙”成了划时代的
技术奇迹,可是因为它太奇妙了,那些一辈子迷恋于桌上弹球戏的顾客们一时不敢
问津,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布什内尔毫不灰心,他坚信只要将操作方法改进得简易些——简易到不需要动
脑子,连小孩和醉鬼看一眼都能学会,必定会大受欢迎。美国人有句俗话:谁低估
美国人的智力,谁就能发大财。这里面其实有一套相当深奥的生意经。

  布什内尔向一位好朋友和一位本地银行家借了5万美元,请来一位程序设计师,
成立了阿塔里公司。终于,一种叫做“乒”的简易电子乒乓游戏机诞生了。

  鉴于前一次的教训,布什内尔决定谨慎行事:试销后再大批生产。他选择了一
家年轻人经常光顾的酒馆,将游戏机放在那儿。然而,当天下午老板娘就打电话来
找他,说游戏机出了毛病。布什内尔赶到那里检查了一下,“毛病”找到了:原来,
盛硬币的塑料盒里钱太多了,故而造成“堵塞”。排除“故障”自然是很容易的。

  电子游戏机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与此同时,桌上弹球机的时代宣告结束。它
曾以华丽的造型、闪光和动画精灵般的跳跃成为时代的奇迹,满足了一代又一代年
轻人的娱乐渴望。同时遭到冷落的还有台球、棋盘戏、乒乓球和纸牌。

  不到两年时间,布什内尔卖出了1万台游戏机,每台约3000美元。这种机器成本
低廉,利润自然是很高的。后来,许多厂家都窃取专利竞相仿制,这给阿塔里公司
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它凭着产品质量和声誉,仍旧能站住脚。

  可是,当阿塔里公司又生产出一种名为“风驰电掣”的电子汽车赛游戏机时,
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拖了很长时间,而且成本也大大超出预算,
它非但没有赢利,反而亏损了50万美元,几乎相当于公司上一年的销售额。布什内
尔吃惊不小,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电子消费的未来,他把公司一分为二。他意识到自
己作为一个生意人还不够格,便明智地从公司的日常经理管理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布什内尔是个善于总结教训的人,下一步,他决定朝家庭电子游戏机方向发展。
在公司创办后不久,他就开发出一种叫“麦格娜伏克斯——奥赛德2号”的家庭电子
游戏机,并一直深受欢迎。他决定将这种产品的市场进一步打开。有家名叫西尔斯
的公司一下就购进了15万套。

  这无疑是阿塔里公司和西尔斯公司走得最漂亮的一步,从1975年秋季开始的3年
间,西尔斯下属的900家分店共售出1300万套这样的游戏机。

  阿塔里公司跨进了它的黄金时代,到1976年,创办才4年的公司销售额已将近1
亿美元。这时,拥有公司一半股份的布什内尔也成了一位年轻的大富翁,他开始抛
头露面尽情享受。然而,他的家庭却破裂了。他离了婚,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旧金山时报》刊登了他和一位金发美女在热气腾腾的浴缸中的合影。他还买了艘
帆船,给船起了个古怪的名称叫“乓”。他还经常在公司总部和分部举行狂欢舞会,
他和他的部下装扮成匪徒,开着那辆罗尔斯一罗伊斯高级轿车横冲直撞,到处兜风。

  布什内尔的行为代表了当代一部分少年得志的青年,他们不必忧虑人到中年还
得整天为钱奔波劳累,他们已经很有钱,只想及时行乐。他们既是奇才,又是一些
不拘礼法的玩世者,美国社会称他们为“穿T恤衫的巨头”。

  如今,电子游戏机设计、生产的过程已经变得很简单了。半导体工业生产出可
编程序的芯片之后,一个家用电子游戏软件可以简化成价格便宜的游戏卡,与通用
的电子游戏机配合使用。有了这一突破,生产的步伐加快了。可这样的速度仍满足
不了美国国内和亚洲市场的需要。于是,许许多多的竞争者便应运而生,而且这些
竞争者往往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那几年,所有搞电子游戏机买卖的人都赚了大
钱。阿塔里在此期间取得既是最大、也是最小的胜利。它开辟了电子游戏机这一巨
大的市场,但它却不是赢利最多的。它没有巨大的广告宣传网络,没有一大批强有
力的推销人员,没有能够挫败窃取专利者的高水平的律师,也没有建立财务公司和
精确严密的财会制度,更没有配备负责公司股票上市发行的担保人。诺兰•布什内
尔似乎并不去想这些,他和他的伙伴们实实在在不能被称为现代的大企业家,他们
只知道能赚到钱就赚,到混不下去时便拉倒!

  1976年底,越来越多的人怀疑:阿塔里公司虽然风靡一时,但它对其他大公司
的吞并压力到底还能抵挡多久?它作为一个原本领先于时代的后起之秀,成熟得太
慢了。

  到了1977年春,布什内尔及其手下的人已经显得有些手忙脚乱,阿塔里公司产
品开始大量积压,出现严重的滞销。失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然而,布什内尔仍
从困境中找到了一条解脱之路,毕竟阿塔里公司还是一个享有盛名的公司,它是一
个人见人爱的小婴儿,还是很有前途的。

  结果,一家老牌的娱乐公司华纳通讯公司,经过4个月的艰苦谈判,花了3000万
美元买下了阿塔里公司。布什内尔得到这笔钱的一半,他一点都不感到沮丧。

  在布什内尔之前,大多数美国企业家都是遵循福特、摩根、威廉•休利特和戴
维•帕卡德等人的创业模式而发迹的。他们为了创立自己的事业,不顾寒暑地东拼
西杀,使一个诞生于汽车房里的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名声显赫的跨国公司。
对他们来说,生命是与他们创建的企业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甚至他们把企业看得比
生命还要重要。布什内尔可不是那样的人,他比他的前辈似乎更加超脱。他轻易地
就扯断了他与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之间的那种血肉关系,揣着钱一走了之,大有
“在我之后让洪水泛滥吧”的意思。

  布什内尔带着比人们想象更差的形象走出阿塔里公司的大门,因为,这时公司
的库存积压达几百万美元,而华纳公司的头头们还蒙在鼓里。这个曾经是贪玩而又
放荡的小子挫败了美国最大、最有名气的公司之一,一路笑着去了银行。

  不过,华纳通讯公司并没有吃亏。接管并主持阿塔里的华纳大亨雷蒙德•卡萨
尔是个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他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他首先赶走了
“阿塔里共和时代”残留下的大部分人马,在已有的坚实的基石上建立起他的阿塔
里帝国。

  在卡萨尔当政的头4年里,阿塔里可以跻身于最成功的企业之列。从1978年到1
982年,公司销售额从几百万美元猛增至20亿美元。然而,那以后电子游戏机行业开
始走下坡路了,销售额直线下降,公司大量解雇工人,劳资矛盾日益尖锐。

  就在这困难重重的时候,那个穿T恤衫的大亨又出现了。布什内尔离开阿塔里以
后,又建立了比萨时代影剧院公司,此刻,他比任何时候都有钱。他公开宣布:到
1983年9月30日午夜12点,他与华纳公司签订的不竞争协议一到期,他就要重操旧业,
生产出能够把消费者拉回到游艺场来的游戏机。

  布什内尔的这一招吓坏了阿塔里公司的新主人,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小子还会
回来与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一争高低。离协议到期的日子越近,知道布什内尔要杀
回来的人也就越多。阿塔里公司甚至想控告布什内尔,指控他不遵守协议,在协议
未到期时便开始设计生产新的游戏机。由此可见,阿塔里公司已大不如从前了,其
实布什内尔根本就没有什么新的设计,他不过是说说而已。他才放出风声,就把这
个拥有几百种产品、销售额达20亿美元的大公司老板吓得半死。

  不久之后,阿塔里公司宣布它同布什内尔已达成法庭外和解,为了保证它生产
游戏机的专利权,公司又付给布什内尔一笔未公开数目的巨款。布什内尔又要得意
洋洋地去银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