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6, 2011

世界富豪故事100篇 (Part 4 of 15)

军火巨头杜邦

  1800年元旦这天早晨,一个名叫皮埃尔•杜邦的法国人,带领全家13口人,搭
乘帆船“美国鹰号”,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杜邦家乡在巴黎南方60公里处。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杜邦
曾经是个外交官,因协调法国和美国的关系有功,被封为贵族,加官晋爵。路易十
六被处死.杜邦也被株连下狱。杜邦后来越狱逃跑。拿破仑上台后,杜邦因为是
“旧王党分子”,被放逐到美国去。杜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领家人仓皇上船
的。

  “美国鹰号”由于船长两次弄错了航向,行程异常漫长。在狭小的船舱中,旅
客挤得满满的,而且缺少粮食;他们只得捕鱼这老鼠以免挨饿。途中他们两次遇到
英国船只,得到过救助补给。

  船员中的无赖之徒趁机打劫。杜邦一家临行前,卖掉了祖宅,只带了有价值的
古董、银餐具和装饰品上船。成人男女都身带佩剑,轮流看守。作为一家之主的杜
邦,则将24万法郎的金币藏在怀中。

  杜邦一家的目的地是纽约。误航的“美国鹰号”抵达罗德艾兰州海边时,重重
的浓雾笼罩着海岸。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早晨,全船的旅客像饿急了的野兽,等不
及帆船下锚,便纷纷跳下船,争先恐后泅水上岸。

  岸边有座房屋,他们敲门求救,但没有反应,原来屋里没有人。从窗户里看去,
只见炉火烧得通红,餐桌上摆满了食品。依常情,这家人准是到附近教堂里做礼拜
去了。杜邦家人和其他旅客一道敲碎玻璃窗,冲进屋里。他们风卷残云般吃光了餐
桌上摆着的迎接新年的美酒佳肴,而后杜邦掏出一枚金币放在桌上,悄然离去。

皮埃尔•杜邦,这个后米成为杜邦财阀始祖的人,就是这么来到美国的。

  杜邦一家来到美国,受到欢迎。费城各大报纸都报道了杜邦一家抵美的消息。
退职后一直隐居的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也发表谈话说:“皮埃尔•杜邦先
生,他一直站在美国一方,在对英战争的巴黎条约上,有功于美国。”副总统杰佛
逊称杜邦先生是“法国最有才能的人”。由于以上原因,杜邦一家人不是难民待遇,
全家13口人备好了马车,带着行李南下去纽约。

从那以后,杜邦家族在美国扎下了根。

  杜邦家族几代人靠开设火药工厂和化学工厂,靠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和美国国
内局势,大发战争财。1870年,第五代的皮埃尔•杜邦诞生了。他和带领全家13口
人乘帆船来美国的先祖同名同姓。他的父亲拉蒙•杜邦,娶了个犹太姑娘,结婚一
年后生下了他。他是父亲的长子。

  第五代杜邦自幼聪明好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9年间,他
一直致力于化学研究,获得了两项无烟火药专利。这时候,杜邦家族企业的总裁,
是杜邦的堂叔犹仁。由于家族式的“伙伴”制度和财产公有,已不适合竞争,杜邦
家族开会决定分家。尽管犹仁还是杜邦父亲拉蒙一手带大的,但犹仁却连一股也没
分给杜邦。杜邦对公司贡献巨大,却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他除了薪水和专利权
金以外,一无所获,一气之下,他脱离了堂叔犹仁的公司。

  杜邦去了肯塔基州,帮堂兄科里经营钢铁工厂。后来他们把钢厂转手卖给联合
钢铁公司,用得来的资金加上自己的2.5万美元,开发市内的电车,生意十分兴隆。

  杜邦32岁那年,堂叔犹仁总裁死于肺炎。犹仁死后,杜邦家族在旅馆举行秘密
会议,有人以为,犹仁一死,公司就要乱了!由于犹仁死得突然,没留下遗嘱,家
族乱成了一锅粥。大家在家族会议上吵得很凶,谈不出什么结果。最后,董事会决
定卖掉公司。

  仅限于杜邦家族的干部会议,到了最后表决的时刻,主持人亨利上校建议说.
全部家当如果卖掉的话,值1200万美元。各人拿分得的钱去存银行,利息低得可怜。
不如把它按2000万美元抵押给家族的某个人,这个人按银行的利息付给各位股东。
这当然是划算的,大家纷纷同意。可是,谁愿意做这个冤大头呢?亨利上校胸有成
竹地说,有人愿意这么做。于是,杜邦当上了新的总裁。

  这一年12月,杜邦总公司移人威明顿,落脚在一座8层楼大厦中。接着,7月的
美国独立纪念日中,杜邦公司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庆祝会,会场高朋满座,家族
亲友连同900名公司员工,共计有3000多人,在夜晚的特拉华河畔欢聚,人们饮着香
槟酒,翩翩起舞,还放了焰火。

  杜邦穿着比与会者显然考究得多的细格纹西装。他的面孔十分亲切,明澈的大
眼泛着湖蓝色的光,脸上时常挂着微笑。除了精于化学,他管理事业的风格也不能
不令人佩服。他的性格,或许可以用蛛网来比喻吧,是比较内向的,如同他温和的
外貌一般。但他却能用细而柔韧的蛛丝,让对手于不知不觉中动弹不得。

  杜邦当上总裁后,特地从肯塔基乡下请来了一位“军师”。此人名叫拉斯科布,
才23岁。杜邦和他是同学,知道拉斯科布是个少年天才,经营才能就连自己也自叹
不如。

  杜邦果然是慧眼识才。拉斯科布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对公
司账目进行分析。清理账目后,拉斯科布两眼发亮,他向杜邦报告说,整个杜邦公
司的资产实际接近3000万美元!就是现在以2000万美元卖掉,我们也净赚了近1000
万美元,我们捞到了一个天大便宜事!

  拉斯科布又建议杜邦,开始一个巨大的收购计划。他们收购了雷伯诺化学公司
和东方火药公司。至此,杜邦公司在庞大的火药市场上,已经拥有75%的占有率,
而如果单就黄色火药的占有率来说,杜邦公司已占了100%。

  对外扩张走完了第一步,杜邦就把目光转移到企业内部来了。他重新划分四大
部门,后来又增设了一个新的部门——研究部门。杜邦对拉斯科布异常器重,让他
掌管公司的财务大权。杜邦任人唯贤,对其他优秀的青年人,他也大力提拔。他网
罗了大量的来自哈佛、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他的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英
才俊杰,安排在他的研究机构中。他让这些人研究开发火药以外的新产品。而担住
董事长的科里,则盘算如何垄断火药市场。

  杜邦和科里决心把黑色火药市场占有率,从75%提高到100%。杜邦强硬地宣布,
不管前途多么艰难曲折,本公司都必须坚定地执行垄断计划。在西部的加州,前任
总裁犹仁的女婿培顿,经营着一家名叫“培顿”的中型黑色火药工厂。按理,培顿
也算半个杜邦家的人了,杜邦也不放过他。杜邦强行购买培顿的股份,弄得培顿恼
火至极,终于闹到了法庭上。但是一个小小厂子,哪能敌得过强大的杜邦公司,培
顿终于屈服了。

  杜邦财阀的血腥垄断,比同时代的洛克菲勒还要厉害。杜邦公司有个老职员瓦
德尔,曾经担任过营业部负责人,自从犹仁去世后,他就自立门户,创办了一家
“巴卡伊火药公司”,跟杜邦公司对着干。杜邦派拉斯科布去同瓦德尔谈判,打算
买下他的公司。瓦德尔却一口回绝了,而且干得很出色,打破了杜邦的一统天下。
但是没过多久,瓦德尔的火药工厂突然发生了爆炸,遭致停产。

  瓦德尔一口咬定是杜邦干的,并给各报社发出密函,揭发这件丑闻。瓦德尔还
向所有联邦众议员和参议员揭发杜邦公司向总统行贿的丑闻。这消息犹如突然引爆
的一枚定时炸弹,使总统成为众矢之的。

  瓦德尔这人还真不是好惹的。联邦法院经过长时间审理,判定杜邦公司败诉。
因为违反了“夏曼垄断禁止法”,杜邦公司有罪。法院还根据这个法律给总统判罪,
并下达了行政命令。但是,此时总统已因任期已满而下台了。

  新总统上台后,杜邦派他的法律顾问乔治,去游说总统。他说:“总统先生,
不远的将来,欧洲一定会发生战争,只有杜邦获得独家制造火药的权力,国家和安
全才有保障!”总统认为乔治的话不无道理,于是下令举行听证会,他打算听听各
方面的意见。

  参加听证会的陆海军司令、政府各部首脑和各大学教授听了杜邦的发言后,一
致认为:在非常时期,由杜邦公司对火药制造业进行独霸,对于美国的安全保障,
有百利而无一害。

  总统最后裁决:杜邦公司改组成三家公司。其实这是遮人耳目的做法,这样做,
既免于违反“夏曼垄断禁止法”,又保护了杜邦公司。杜邦公司一分为三,实权仍
牢牢握在杜邦堂兄弟几个手里。

  不久,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杜邦公司的火药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
规模,杜邦向华尔街大阔佬摩根贷款1400万美元。贷款之前,杜邦反复琢磨过,年
息是6%,而且要拿公司股票作抵押;到时候如果还不起,公司就要落入摩根的掌握
之中了。但他分析,美国迟早会介入欧洲战争,对火药的需求将猛增,到那时,杜
邦公司将攫取巨大的利润!

  杜邦拿贷来的巨款,创办了5个火药工厂,其中田纳西州的工厂是世界最大的无
烟火药工厂。

  杜邦的预见太准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方面使用的火药,将近一
半是由杜邦公司供应的。随着战火的蔓延,杜邦一下子赚进了4500万美元的暴利。
至此,庞大的杜邦帝国已经成形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美国的大老板们趁机大发战争财。由于威尔逊总
统宣布美国保持中立,因而交战双方,不论是英、法、俄国一方,还是德国一方,
都向美国各企业订货。除了火药,参战各国还大量采购军用汽车和卡车;美国国内
汽车需求量也直线上升。这时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即GM公司,它集合了别克、
奥斯摩比和凯迪拉克三大汽车公司,由于迅猛地扩充发展,造成了资金短缺,职员
的薪水都发不出来了。GM老板杜朗向银行贷款,但华尔街各银行受摩根商行控制,
没有他的指示,谁也不敢轻易贷款给杜朗。杜朗快要走投无路了。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美国政府将钢铁列入战争物资范围,规定对
钢铁征收战争特别税。制造汽车离不了钢铁,GM公司更是雪上加霜,股票狂跌。杜
邦看准了时机,一下子买进了2500万美元的GM股票。杜朗只好把GM公司董事长的宝
座,拱手让给了杜邦。杜邦握有GM公司23%的股票。

  杜邦接着又进军染料行业。公司的技术人员用生产TNT火药的副产品,作为生产
化学染料的原料。杜邦公司还开发出入造橡胶和涂料。后来,又陆续开发出人造纤
维、塑胶。

  对于杜邦公司来说,1938年9月21日,真是个历史性的大转折点。全美国的报纸
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尼龙”的出现。由卡罗萨斯博士8年前开始研制的成果,终
于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尼龙不负众望,大受欢迎,出尽了风头,连人造丝和人造
纤维也被它取而代之。杜邦公司先把尼龙丝袜让公司内的女秘书们试穿,然后投放
市场。尼龙刚一上市,全美国各地女性看到广告后,便蜂拥而至百货公司及零售店,
销售盛况空前。仅这一年,就卖出尼龙丝袜子6400万双。也就是这一年,独占世界
丝袜市场的日本人造丝袜被彻底地击溃了。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杜邦已经69
岁,退居二线,但他仍然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为了战争的需要,德国和美国均秘密研制原子弹。流亡在美国的德国犹太人、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加速研制原子弹。总统批准了这项
名叫“曼哈顿计划”的项目,并且归陆军部领导。陆军部把“曼哈顿计划”全部交
给了杜邦公司。陆军部和杜邦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规定除成本外,利润仅为1美元。

  杜邦公司为了这项制造原子弹工程,将全体职工6万人由东至西搬迁了4345公里,
到头来却仅仅索取1美元的利润,实在奇怪。原来,杜邦公司是为了洗刷“借战争发
横财的军火贩子”这个丑名。不仅如此,杜邦考虑得更远,公司可以借此网罗大批
最优秀的科学家,战后借这项专门技术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

  1945年8月6日,杜邦公司制造的铀235原子弹投在了日本广岛;同年8月9日,美
国人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钚239原子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杜邦家族渗透到了美国政界。朝鲜战争时期杜鲁门总统的
国务卿艾奇逊原就是杜邦的法律顾问;当时的司法部长克拉克,是杜邦的心腹;国
防部长詹森也是杜邦的人。就连中央情报局长达列也曾在杜邦直属的联合水果公司
任董事长。

  1954年4月5日,为杜邦帝国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皮埃尔•杜邦与世长辞,享年
85岁。

  全美50个州,无论何处,无不受到杜邦家族的影响,至今依然。这绝不是夸张。
杜邦复合企业大集团,就像一株巨大的根深叶茂的树,其势力范围的分布,简直就
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的缩影。杜邦集团下属的企业,包括工业、铁路、石油、
航空、银行、波音飞机制造、可口可乐、保险、军工、化学、食品、电视、电脑……
几乎渗透到全美和全世界国民经济的每个领域。有人形容杜邦集团是一株覆盖世界
的巨树。它是控制美国的十大财阀之一。

香烟大王简氏兄弟

  1871年农历正月初八,中国农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广东佛山南海县
黎涌乡的简汉达家,又喜上加喜地添了头生儿子。

  不过,欢乐中的人们绝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名叫简照南的男孩,30年后创办了
“广东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佛山的地理位置紧靠广州,交通便利,在明清时代就是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区,
商业也比较发达。简汉达靠着从事建筑业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可是,随
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中国逐渐变成了外国资本家倾销商品的市场,佛山
的手工业也开始衰落。简汉达家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艰难了。

  小照南正在上小学的年纪,简汉达就因为劳累过度,终于一病不起,告别了人
世。家里一下失去了顶梁柱,母亲潘氏集用模具捏制泥茶煲出售,挣得微薄的收入,
养活小照南兄弟5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13岁的小照南已经懂事了,他主动向
母亲提出,他不再去上学了。身为长子,他要以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担。母亲
虽然不忍心品学兼优的儿子失学,但又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小照南每天
清早脚蹬草鞋,手握利斧,上山砍柴,到傍晚背着沉重的柴捆下山。晚上,他又在
微弱的豆油灯下,自学着学校的功课。他牢记着父亲生前的教诲:人穷志不短,才
能成大器!要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出人头地的人,首先要有知识、有学问、有真
本领!年轻的小照南从书本上认识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期待着能有一天走向山外
的世界……

  17岁那年,简照南终于得到了走出穷山沟的机会。他有个在香港做生意的叔父
简铭石,回乡探亲,愿意把小侄儿带到香港闯天下。简照南虽然舍不得离开故乡、
离开相依为命的母亲,但是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总不能一辈子守在家中吧!而且
他也深知,只有在外边闯出名堂来,才有可能改变家中的贫困状况。母亲理解自己
的儿子,尽管在临别前夜,母子抱头大哭,但是第二天,她仍坚强地把儿子送上了
去香港的轮船。

  轮船驶出了港湾。简照南站在甲板上,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顿时觉得心胸
开阔了许多,一股豪气油然而生。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不管等待着他的是怎样的命
运,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要像当年上山砍柴那样,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
攀登!

  简铭石原来在香港朋友开设的巨隆瓷器店做事,主要工作是去日本收取账款。
简照南来后,他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侄儿。简照南往返于香港和日本之间,虽然旅
途奔波,但他不怕吃苦,办事细心、严谨,收取账款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很受老板
的赏识。不久,老板又派简铭石和简照南去越南处理客户的欠款。可是巨隆瓷器店
却因为资金不足而倒闭了,简铭石和简照南只好在越南自己做生意谋生,先后开办
了陶器、玉器和棉布店。几年以后,叔侄俩积累了一些资本。简铭石看侄儿确有经
商才能,便拨出一笔资金,让他自立门户谋求发展。

  简照南想到,他当年多次去日本收款,对日本商业市场的情况比较熟悉,也认
识不少客户,加上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商业更为发达,便将生意转到了日本。
他在海滨城市神户开设了东盛泰商号,经营日本海产品和布匹,并将其贩运到泰国
(当时称暹罗)、新加坡等地销售。业务扩大后,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在1890年
回老家,将18岁的弟弟简玉阶接到日本学习经商,帮他抄写电文和记账。玉阶是个
聪明精干的青年,弟兄俩同心协力,就这样开始了事业。

  当时,香港的商业已经十分繁荣。简照南经过比较,认为最好的经商地点还是
香港,所以便带着弟弟又回到了香港,开设了怡兴泰商号,从日本贩运瓷器等杂货,
向东南亚各国推销。由于简氏兄弟在经营中讲究信誉,尊重客户,很得南洋商业界
的好评,不久就在剧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跟,收入也逐渐提高。

  因为他们的业务一直与航运有关,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们很自然地
将眼光瞄准了航运业,创设了顺泰轮船公司。开始是租船跑运输,往来于越南、缅
甸等地;后来买下了“广东丸号”船。“广东丸号”的航线越跑越远,简氏兄弟在
南洋一带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幸的是,“广东丸号”在一次驶向日本的航程中,
遇到台风海潮而沉没,船上的旅客虽被抢救脱险,但顺泰轮船公司蒙受损失太大,
不得不宣告破产。

  简照南在经商道路上,第一次遭到了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
几年来涉足商界,使他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无论干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要
想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只能鼓气,不能泄气!而且,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刚走
出山沟的穷小子,而是南洋一带颇有名气的富商了。他的人生经验和经济实力,都
使他能够经得起失败了。

  正当简照南重新设计自己的创业道路时,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收回利权
的实业救国热潮。这对海外华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简照南兄弟受了爱国精神的
感召,决心转向国内谋求发展,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但是,回国之后究竟干什么呢?简照南选定了香烟工业。

  自从17世纪初,烟草由菲律宾传入中国,中国就有人吸食烟草,而且在很多地
区种植烟草。烟瘾大的人宁可少吃一顿饭,也不肯少吸一袋烟。但是中国人过去只
习惯于用水烟袋吸水烟或用旱烟袋吸旱烟,并不生产香烟。19世纪末,外国香烟开
始大量涌入中国。外国烟商雇用了大批中国人担任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洋烟”,
这些推销员头戴礼帽,身穿西装,专拣繁华热闹地段宣传:“快来看,快来瞧,水
烟旱烟哪有洋烟好,抽水烟伤肚子,抽旱烟呛鼻子,洋烟又有味来又过瘾……”不
但当场表演吸洋烟,而且免费散发请人品尝。这些人一已吸惯了香烟,就只好自己
掏钱去买来抽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国香烟不征收进口关税,英国和美国的烟
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为了进一步垄断中国这个巨大的香烟市场,并利用中国的廉
价劳动力和烟草资源生产香烟,牟取更高的利润,1902年,英美烟商联合起来,成
立了“驻华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并很快在上海、香港、汉口、沈阳等地开设了烟
厂,还建立了伸向全国城镇的销售组织。一时间,“大英”、“老刀”、“哈德门”、
“三炮台”等洋烟铺天盖地而来,残酷地榨取中国人民的财富。

  简照南看到了这个情况,他想,既然中国能种植烟叶,又有着广阔的香烟消费
市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生产香烟呢?为什么要把这巨大的财富让外国人轻易赚去
呢?因此,他决定创办中国的民族香烟工业,抵制西方的“洋烟”,让中国人都吸
中国烟。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还是一无技术,二缺资金。简氏兄弟为此专程到日本去考
察香烟生产技术,并买回了四台蝴蝶式卷烟机;同时,简照南又结识了日本川井烟
厂的几名技师,他们答应帮助简氏兄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回香港后,简照南兄弟
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在叔父简铭石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共同筹集资金,作为
开办烟厂的资本。1905年正月初八,简照南的35岁生日那天,“广东南洋烟草公司”
在香港正式成立了。公司取名南洋,是为了表示要和当时中国人在天津开设的“北
洋烟草公司”一致对外的意思。在成立大会的会场上,挂着醒目的大标语:“肥水
不落外人田,中国人吸中国烟!”

从这一天起,简氏兄弟与香烟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创业之初,由于简氏兄弟对香烟生产外行,配料不当,质量不好,出品的香烟
销路不畅。简照南将这看作关系到南洋公司命运的大事,便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
来,亲自东渡日本,用高薪聘请来几位烟厂技师。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公司
资金已经很紧张,怎么能再花费这样高的代价?简照南坚定地说:“公司要兴旺,
就必须提高香烟质量。我请来的都是‘财神爷’啊!”

  果然,不久以后,技术问题一一解决,南洋公司也生产出卷纸柔软、烟丝整齐
饱满、色泽鲜亮、口味醇和的香烟。简照南又动脑筋,广泛征求香烟牌号,从众多
应征者中选择出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语作为产品牌号,如“双
喜”、“白鹤”、“白金龙”、“飞马”等,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香烟也就大为畅
销。

  可是,一心想独霸中国香烟市场的英美烟商,是不能容忍中国民族香烟工业的
发展的,他们企图把南洋烟草公司扼杀在摇篮里,于是节外生枝,借口“白鹤”牌
香烟的包装纸颜色与英美产品“玫瑰”牌相似,向香港当局提起诉讼,要求惩治
“破坏专利权”的南洋公司。这本来是毫无道理的事,但香港当局害怕洋人,居然
蛮横地做出判决,强令南洋烟草公司烧毁生产出的香烟和印好的商标,使南洋公司
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简照南正卧病在家,他得到消息,当即披衣下床,在家人的
扶持下赶到现场,想据理力争,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荷枪实弹的军警!

  英美烟商得寸进尺,随后又用同样的伎俩,使南洋烟草公司的“飞马”、“双
喜”牌香烟遭到同样厄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原来就势单力薄的南洋烟草公司
元气大伤,开工仅13个月,就债台高筑!简氏兄弟不甘失败,宁可关闭恰兴泰商号,
以全力维持烟草公司,但还是无济于事,到1908年5月,由于亏损太大,不得不宣告
歇业。

  一时间,烟厂工人们不得不卷起铺盖另谋生路,高大的厂房冷冷清清,等着出
卖;办公桌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债主们纷纷上门来讨债……此情此景,使病中的
简照南悲愤交加,病情顿时加重:虽然经过多方医治,稍有好转,但肝病一直没能
痊愈。

  初战的失败,不但没有动摇简氏兄弟创办民族工业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
们再次奋斗的决心。1909年2月,在叔父简铭石的全力支持下,他们重整旗鼓,再度
开业,并将公司改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激励公司的同事们共渡难关,
谋求发展,他说:“不是我简氏兄弟想发财,而是我们中国人要为中国争日气!”
他的话激起了同事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大家表示一定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誓
与“南洋”共存亡!为了防备英美烟商再利用专利权、商标法做文章,简照南专门
请来了经济专家与经济事务律师给大家上课。同时,他利用过去的关系,写信向海
外华侨求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南洋”面临危机时扶持一把,共同为中国
人争气!那一段日子,简氏兄弟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筹划。简照南累得好几次
肝病发作,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操劳。通过改良制造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经营大
有起色。为了筹备足够的周转资金,简照南决定让弟弟简玉阶重赴新加坡、泰国、
马来西亚一带经商,从事贩运风灯、槟榔盒、毛巾、瓷器等生意,充实“南洋”的
资金。

  1911年,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到处掀起了
“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运动,在“实业救国”的口号鼓动下,各地纷纷兴办实
业。简氏兄弟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再次推出“双喜”、“飞马”、“白鹤”
等国产香烟,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大得人心。

连海外烟商也纷纷来电来函要求代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销路一畅通,生产
也就蒸蒸日上。这一年,南洋公司获利了,第二年利润又翻了一番;到1915年,南
洋兄弟烟草公司这匹“飞马”终于飞起来了!

  1916年,为了开发国内市场,简氏兄弟在上海设立了分厂,随后又在广州、汉
口、北京设立分厂,并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设立销售机构。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死而复生,使英美烟商十分恐慌。他们在1914年和1917年
先后两次想以重金收买南洋公司,被简照南巧妙地拒绝了;后来又想破坏南洋公司
扩建新厂的工作,也没能得逞。面对英美烟草公司接二连三的刁难,南洋公司的一
些股东胆怯了。他们认为,凭南洋公司的资本与基础,是不可能与英美公司对抗的,
所以想与英美烟草公司妥协,苟且偷生。一时间,南洋公司内部争论不已,人心浮
动。

  正在海外筹款的简玉阶听到消息后,十分气愤,当即来信表示,南洋公司的发
展,正在于用提倡国货做号召,一旦屈服于洋人,即使不被社会唾骂,也会让提倡
国货的人灰心,这种事是万万不得的!在简氏兄弟的坚持下,英美烟草公司企图吞
并南洋公司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于是,不甘心失败的英美烟草公司,决定仗着自己的优势,用市场竞争挤垮南
洋烟草公司。因为像香烟这样的大众消费品,一旦销路不畅,生产就难以维持了。
他们在报纸上大做广告,宣称英美香烟价廉物美,不惜暂时亏本,将质量优异的新
牌香烟削价出售,并在卖烟时赠送彩票、礼品来吸引顾客。同时,他们采取威逼利
诱种种手段,迫使香烟店只卖英美烟而不卖南洋公司的香烟。更为恶毒的是,英美
烟草公司不惜花费钱财大量收购南洋公司的香烟,故意放到发霉时才拿出来卖,以
此来败坏南洋公司的声誉。他们甚至收买了南洋公司的印尼雅加达的仓库管理员,
让他把烟搁霉了才卖出去。许多人拿着发霉的香烟要求换货,使南洋公司在经济上
和名声上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面对这一切,简照南十分冷静。他知道,英美烟商的手段固然卑鄙,但光是生
气也没有用处。市场竞争从来就是冷酷无情的,关键要看谁能赢得消费者!在总体
力量上,南洋公司无法与英美公司抗衡;然而香烟一旦进入市场,便必须服从市场
法则。南洋公司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随机应变,仍然有可能再一个一个局部
战胜这个庞然大物似的对手。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简照南针对英美
公司的诡计,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他们一方面宣传振兴国货,一方面也尽量使购
买南洋香烟的顾客得到实惠,如在烟盒内装入兑奖券,奖品从美术画到金戒指应有
尽有,使想碰运气的顾客纷纷购买南洋香烟。他们对销售南洋香烟的商店,提高代
销提成,放宽交款期限,并且补贴运输费用,使店家得到的好处比卖英美香烟更大。
他们积极向各地烟商征求意见,并派人到各地进行市场调查,按不同消费者的要求
生产不同口味的香烟,如为北方人生产烟味浓烈的产品,为南方人生产口味平和的
产品。此外,他们还深入偏远地区,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使更多消费者爱上了南
洋香烟。

  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积累达到600多万元,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五
四运动爆发后,全国人民爱国反帝的热情空前高涨,南洋公司提出的“中国人请吸
中国烟”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产品销售额的猛增,刺激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南洋
公司决定对外招股,这一决定当即得到爱国商人的响应,许多资本雄厚的富商纷纷
入股,使南洋公司的资本激增。股东们一致选举筒照南为公司的“终身总经理”,
简玉阶为公司协理。简照南将总公司从香港迁到上海,分公司遍布全国十几个大城
市,同时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为了扩展生产,添置了新设备;
又在河南许昌,安徽凤阳等烟草产地设立收购站并新建和扩建了多处烤烟厂;为解
决包装印刷和所需锡纸问题,又自办了印刷厂和纸厂。公司职工总数增加到1.4万人,
年利润达到三四百万银元,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私营企业之一。

  经过与外国资本家近20年的拼搏,简氏兄弟终于成为中国的“香烟大王”!简
照南在实业界的声望也与日俱增,曾先后兼任广东实业团副团长、上海总商会会董
和上海华商联合会董事等职。1922年,简照南又发起成立上海东亚银行,并担任银
行董事。

  这位在生意上十分精明的富商,却将钱财看得很淡,他多次向外界宣告,营业
所得利润取于社会,亦当用于社会。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救灾工作,对教育事业
的扶助尤其引人注目。因为他少年时代曾经身受因家贫而失学的痛苦,后来在振兴
实业过程中,又深深感到技术的重要,所以认定“兴学育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在他的倡导下,南洋公司曾经捐巨款资助暨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及复旦大
学建造校舍。这些名牌大学的校史上,永远记载着南洋公司的功德。此外,他还在
香港、上海开设职工子弟学校、残疾人收养院和孤儿教养院等。由于这些事业,简
照南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甚至把他称为“商界师表,南洋菩萨”!

面粉大王荣氏兄弟

  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
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
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
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
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
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哥哥荣宗敬长着
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他
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
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

  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
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小
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夏天,母亲忙
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
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
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
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
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
学10个生字。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
毫不吃力。父亲这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的孩子有着非凡的记忆力!第二年,荣德
生也进了私塾。他对学习的兴趣十足,上学读,回家读,还把古诗词写成小纸条贴
在墙上、蚊帐上随时复习。许多经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使老师赞叹不
已。

  1886年,荣宗敬14岁,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家。经父亲的朋
友介绍,小小年纪的荣宗敬,独自扛着铺盖卷闯进了大上海,在南市区一家铁锚厂
当学徒。荣宗敬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一心想干出点名堂来。可是他毕竟太小了,工
作又累,又不会照顾自己,不久就染上了伤寒,只得回家治病调养。可是荣宗敬明
白家中的艰难,所以身体刚好些,就又返回了上海。这一回,他进了永安街豫源钱
庄当学徒。

  这时,荣德生还在读书。他的私塾老师还是个有名的医生,所以常常被人请去
看病。老师经常让荣德生代他为小学生上课。荣德生因此得到了许多的锻炼机会。
休息的时候,荣德生喜欢用纸板和麦秆编织工艺品,用旧纸折叠新鲜的小玩艺,显
示出他的创造精神。父亲对荣德生抱有很大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考科举当大
官。可是懂事的荣德生,心里却羡慕哥哥已经在为家庭分忧。在1888年,他就背着
父母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请哥哥代他也找一个职业。

  上海的职业并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顺钱庄开业,荣宗敬才通过朋友,为弟
弟也谋得了一个学徒的机会。15岁的荣德生,也乘着小木船摇进了大上海。

  学徒的工作繁重而且单调,按规矩,连扫地、擦桌等琐碎的家务事,也是由学
徒承担的;相反真正的钱庄业务,反而轮不到他沾边。还是个孩子的荣德生,几乎
闷出病来。有一天休息,他就一直玩到天黑上灯了才回店。店主很不高兴。一位姓
窦的账房先生叹息说:“学徒3年,转眼就过去了。学到本领的人,将来能当先生;
学不到本事的,将来还会怪先生没本领!”荣德生猛然惊悟,第二天就主动去向窦
先生请教。窦先生很欣赏他的悟性,悄悄地把平生学问都传授给荣德生。荣德生学
得很快,没过多久,记账、结算、看钱、兑银等钱庄业务的基本功,就都难不住荣
德生了。除此以外,他还练出了一手好书法。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争着来请他写
春联。

  1891年,荣宗敬学徒满师,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钱庄当了跑街,负责
在无锡、江阴、宜兴三个地区联系客户、发展业务。他求知欲非常强,不但对经手
的各种金融业务专心研习,而且对客户所做的生意也很关注。这样,他渐渐积累了
不少各地小麦、棉花生产和销售行情的经验,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以后,荣德生也学徒满师。当时父亲正在广东为当税务官的姑父朱仲甫管账,
姑父对德生很欣赏,所以把他也招去了。荣德生在广东,工作之余,仍然发奋自学,
研读了大量书报。因为广州当时是外国商人来往较多的地方,荣德生也学到了一些
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荣宗敬和荣德生
先后失业回家。1896年初,荣宗敬跟父亲来到上海,重新寻找职业。这时的上海,
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
流通量与日俱增。从事金融业的朋友大多发了大财,许多人劝他们不要再去给人家
做帮手,干脆自己开一家钱庄。

  荣熙泰想,办钱庄开支不算太大,管理也个复杂,两个儿子又都是学钱庄出身,
业务上有基础,人手现成,只要筹集到一定的股本,拉到一批客户,成功的可能是
很大的。因此他下了决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找几位朋友合伙,在上海鸿升
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由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正账。荣宗敬虽然是初次当家,
但显得十分老练。仅仅一个月后,业务发展,广生钱庄又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
德生当经理。小弟兄俩初试身手,成绩居然不坏。不幸的是,新的历程刚刚开始,
父亲荣熙泰就因病重逝世了。他一生奔波劳碌,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积累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临终之际,他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兄弟一心,踏踏实实,共谋发展。

  第二年,上海的金融业又经历了一场风波。广生钱庄的几位合伙人,唯恐赔了
老本,急急忙忙要抽回股本。荣宗敬和荣德生咬紧牙关,将别人的股金全数退回,
独资接办了广生钱庄。由于他们经营稳妥,不搞投机,两年以后,盈利就将近万两
白银,使当初撤股的合伙人后悔不迭。

  1899年,荣德生再次应邀到广东去帮姑父管账。因为钱庄的业务比较稳定,荣
宗敬一人也能应付得下来,荣德生就放心去了。广东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窗口,这里
的人思想活跃,没有框框,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当时,
介绍西方科技和实业的书籍也纷纷出版,这引起了荣德生的浓厚兴趣。有一次,他
读到一本《美国十大富豪传》,书中介绍了美国10个大资本家怎样依靠兴办实业发
家致富的经历,也证明了实业的发展能够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这本书荣德生读了
许多遍,联想到上海、广东的许多外国企业大获利润的实例,他惊喜地发现,这个
世界上居然还有比钱庄更赚钱的事业。

  第二年8月,荣德生风尘仆仆回到上海,刚进家门,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迫不及待地与哥哥商量起办实业的事来。荣宗敬完全赞成弟弟的意见,他坚信,只
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致富的捷径。他们进出书店、图书馆,翻阅各
种实业杂志,仔细地研究该投资哪种实业。荣德生在广东管账时注意到,外国进口
物资中,面粉的数量最大,就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也很广;荣宗敬在钱庄业
务中也发现,用来买棉花和麦子的钱款数量最大。弟兄俩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面粉上
面——显然,面粉是个大有赚头的行业。

他们决心创办一家面粉厂。

  当时,全中国已开办的面粉厂只有4家: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
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这4家面粉厂各有特点。荣氏兄弟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
很想通过考察这几家面粉厂的情况得到启发,所以一个一个前去登门拜访。然而,
各个厂家都采取了“技术保密”的态度。阜丰面粉厂根本不让外人进门;增裕面粉
厂稍好些,经过朋友说情,同意荣氏兄弟进厂参观,但洋人只许他们在楼下走马观
花地看一下,关键的轧粉车间在楼上,却不准他们上楼;芜湖益新面粉厂也一样,
只看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使人不得要领。但是,荣氏兄弟克服了重重阻力,一
边细心观察,一边虚心求教,将在各家面粉厂看到的一鳞半爪、细枝末节慢慢地拼
凑起来,居然将面粉生产的全过程理出了一个头绪!同时,他们调查研究了国外粉
机的性能、特点和价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选用英国机器配法国石磨,这
样机器性能较好,而价格又较便宜。

  尽管如此,荣氏兄弟二人手中的资金,也远远不能满足建厂的需要。他们决定
采取招股集资的办法。姑父朱仲甫这时正在家闲住,愿意与他们合作,负责在苏州
招股;荣宗敬和荣德生除各自出资若干,另外再在无锡招股。厂址选定在无锡。朱
仲甫负责向两江总督府申报备案,并且申请10年的专利权,荣宗敬在上海订购机器
设备,同时主持广生钱庄的业务,荣德生则去无锡征购土地、建筑厂房和安装机器。

  1901年,随着20世纪的开始,荣氏兄弟的事业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荣德生
经过实地勘察,反复比较,选中了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作为建厂地址。这里三面环
水,交通便利,原料小麦可以从水路直接运进厂里,成品面粉也可以顺利运往市场。
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所以二月初八破土动工时,引起全城轰动。

  可是,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的。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
因为荣德生没有请客送礼款待他们,所以心怀不满,竟纠集起来,向县衙门告了一
状,说荣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
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就不能考状元做大官了!当时还是清朝,县大爷
也是个糊涂虫,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

  荣氏兄弟大吃一惊。后来打听出原因,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是工程已经被迫
停了下来,荣德生只得在县衙门里据理力争。他找来地区图册,证明工厂并没有占
用公地。至于破坏风水,更是无从说起:工厂在城外,学宫在城内,隔着一条护城
河,和一座城墙,根本互不相干。荣宗敬历来敢作敢为,毫不在乎地说:“我们有
两江总督的批文,不必理睬这小小的县令!”朱仲甫毕竟是做过官的人,知道官场
的复杂,县令官虽不大,但是顶头上司,弄毛了十分麻烦。他权衡进退得失,主张
索性把官司闹大,再闹到两江总督衙门去,因为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
洋务办实业的官。

  果然,刘坤一下了批文,要县令认真妥善处理这件事。可是那县太爷并不管是
非曲直,他认为荣家把官司弄到上级去,是不给他面子,更加从中作梗。官司一直
拖了下来。到了梅雨季节,河水猛涨,太保墩三面灌水,工地全被淹没。正在这时,
荣德生的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先后患了重病。这真是祸不单行!荣德生顾不上照
顾妻儿,整天泡在工地上,奔波在风雨中!尽管如此,他仍不肯屈服,决心把这场
官司打到底。

  朱仲甫从中周旋不已,暗里送了几百两银子的礼,刘坤一七次过问这桩官司,
一再作出批示。可是地方上那些豪绅仍然纠缠不休,县令也就故意一拖再拖。到了
这年的11月,刘坤一也弄得不耐烦了,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知县办
事无方,革职留用,以观后效;阻挠工厂施工的人,都清查出来,等候处理!这一
来把个县太爷吓坏了,赶紧去通知那班混蛋绅士,叫他们不能再闹下去了!

  工厂这才能够继续施工建设。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终于建成,投入生产。开
机那一天,前来祝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股东们和亲朋好友,也有当初反对过
建厂的人,连那个差点把官帽子玩掉了的县太爷亦在其中。

  到1902年底,全国开工的面粉厂共12家,其中8家是中国人投资创办的。保兴面
粉厂在当时是规模较小的一家,它仅有4部法国石磨,3道麦筛和2道粉筛,但它采用
了60马力的引擎,装备技术与当时各厂相比是较先进的。全厂雇佣工人30多人,一
昼夜生产面粉300包。虽然设备简陋、产量不高,这个小厂的诞生却标志着荣氏兄弟
开创近代工业的开始,奠定了荣氏兄弟“面粉大王”事业的基础!

  保兴面粉厂却没有能“保证兴隆”,因为它生产的面粉,销路并不理想。一方
面,江南人的主食是大米,面粉的需要量不大。另一方面,打败了官司的豪绅们不
甘心失败,到处散布谣言。有的说:“保兴面粉厂的大烟囱是用童男童女作祭品,
才竖起来的!”有的说:“机制面粉看着颜色雪白,吃了不好消化。”有的甚至说:
“保兴的面粉中掺有毒药,已经有某家的姑娘吃后中毒身亡了!”传得人心惶惶,
各家面馆、点心店都不敢买保兴的面粉做点心,宁愿多花钱去买质量较差的土制面
粉,结果造成保兴的面粉严重积压。

  面对重重困难,荣氏兄弟没有气馁,他们坚信,只要货真价实,就一定能争取
到买主。荣德生采取了两条促进销售的措施。一是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
店去推销,采取降低售价、先吃后付款等优惠条件,吸引消费者;为了照顾本地人
的习惯,他们甚至将机制面粉和土面粉混和起来出售,价格比土制面粉还低,这样
终于使一部分当地人开始接受机制面粉,什么“有毒”、“没营养”之类的流言蜚
语也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以米为主,面粉
的需要量不可能太大,所以要向北方谋求销路。然而,荣氏兄弟长期以来的活动范
围一直限于南方,对怎样打开北方的市场一无所知。

  无巧不成书,有一天,荣宗敬在恒来油麻店正好碰上专门在北方搞推销的无锡
人王禹卿。王禹卿也是个有才志的人,善于察言观色。他见荣宗敬忧心忡忡的样子,
便问起缘由。荣宗敬就把保兴面粉销售不畅的困难如实告诉了他。王禹卿听后,当
即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销售之道就是财源之道。经商的人不善销售是不可
能发达的。就面粉而言,市场主要在北方,宝号局限于苏州、上海一带,当然打不
开局面。依我之见,应在山东以北,远出山海关到东北各省广开销路!真能做到这
样,别说保兴日产300包面粉,就是你日产3000包面粉,也不愁销不出去。”

  荣宗敬一边听,一边想自己的心思,这时突然开口说:“王先生,您在恒来油
麻店,一个月薪水是多少?”

王禹卿如实答道:“3块银元。”

  荣宗敬当场对他说:“你到“保兴”来吧,我每月给你12块银元。”见王禹卿
没作声,荣宗敬继续不动声色地说:“销售面粉的佣金,惯例是2%,我给你10%。
这笔钱全部由你支配!”

  3天之后,王禹卿来到保兴面粉厂的批发处。荣宗敬说话算话,将北方的销售事
务全权委托给他。王禹卿多年在北方经营,与北方的商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所以保兴面粉很快在北方站住了脚,库存一销而空。到年底结账,不但没有亏本,
居然还略有盈余。王禹卿被任命为销粉部主任,月薪也增加到30块银元。
荣氏兄弟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向靠做官赚钱的朱仲甫,觉得办厂两年,油水不大,
麻烦倒不小。他对办实业失去了信心,所以决定抽出他的股金,再回官场去做官。
顿时,荣氏兄弟在资金上发生了严重危机。有个在怡和洋行当买办的祝兰肪听到消
息,立即托人转告,表示他愿意独资购下“保兴”。荣氏兄弟又一次面临命运的转
折关头。他们思前想后,最终作出了决断:事业刚刚开始,前景已经看好,怎么也
不能轻易放弃!他们咬紧牙关,一方面追加自己的股金,一方面也吸收了祝兰肪等
的新股,扩充资本。为了表示这是一个新的开端,他们将厂名也改为茂新面粉厂。
荣德生担任经理,荣宗敬担任批发经理。

幸运总是属于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拓荒者。

  1904年初,由于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人在东北开设的面粉厂纷纷停产,而交战
的日、俄两国,以及东北各地对面粉的需要量却直线上升,面粉的价格也随着不断
上涨。荣氏兄弟现在不是为销售发愁。而是为产量有限发愁了。这种时候,谁有面
粉谁就可以赚大钱啊!他们果断地决定扩大茂新厂的生产能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订购了6部英国钢磨,并自己仿制了辅助设备。19O5年8月,新厂投产出粉,不但日
产量由300包增加到800包,面粉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每天的盈利就达到500两白银,
当年的利润高达6.6万两白银。这是荣氏兄弟自开设广生钱庄以来获利最多的一年!

  赚到了钱,荣氏兄弟首先考虑的,还是事业的发展。他们采取少发股息、不分
红利的办法,把赚来的钱尽可能多地投入到扩大实业中去,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从
1家厂发展为12家厂,生产能力占到全国面粉业的1/34,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成为
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荣氏兄弟也成了当之无愧的“面粉大王”。

  在面粉业成功的鼓舞下,荣氏兄弟又向棉纱业开拓,在无锡办起了纱厂。后来
又向上海和内地发展,先后建成4家纺织厂,形成了在“衣”、“食”两方面都颇具
规模的轻工业体系。

荣德生遭绑架

  1946年4月25日,71岁高龄的荣德生在上海家中吃过早饭,又休息了片刻,大约
10点钟,和三儿子荣一心、女婿唐熊源一起,乘自己的黑色福特轿车去江西路的总
公司办公。轿车刚驶到高思路转角处,突然,斜刺里蹿出三个身穿军装的人,拦住
了汽车,挥舞着手枪向车里的人吼道:“下来,赶快下来!”

  荣德生和儿子、女婿都吃了一惊。坐在司机旁边的保镖把头伸出车窗问:“你
们是干什么的?”

  为首的一个军官取出一张红色逮捕证,在他们面前晃了一晃,荣一心眼快,看
到上面盖有“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大印,还有淞沪警备司令部二处处长毛森的签
字,不禁目瞪口呆。保镖也吓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军人们乘机将荣一心和唐熊源
拉下车来,那军官大声宣布:“荣德生是经济汉奸,请他到局里去一趟!”另外两
个人不由分说,硬把荣德生拉下福特轿车,不顾他的反抗,强行将他架上了早就停
在旁边的小汽车。

  三个军人紧跟着钻进了汽车,汽车立即发动,一溜烟开走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荣一心这才醒悟过来,明白是遭到了匪徒的绑票,不禁失声大哭。细心的唐熊
源一边劝慰荣一心,一面告诉他,看那汽车的牌照,是淞沪警备司令部的车!二人
当即乘车赶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哪知淞沪警备司令部矢口否认有逮捕荣德生的事!

  此刻,坐在军人车中的荣德生,从车窗中望出去,只见汽车转了几个弯后,沿
着中山路直向上海西郊驶去,马上意识到不是去警察局的方向。荣德生年纪虽大,
头脑仍十分清醒,他的心中很快掠过一个念头:莫非是遭到绑票了?他不禁想起当
年他儿子荣尔仁被绑票,也是在上班途中被人劫持的。而且,最近上海一再发生绑
票案,被绑者都是有名的大富翁,像号称“钻石大王”的嘉定银行总经理范回春、
号称“五金大王”的唐宝昌;广东巨商陈炳谦的两个儿子先后遭歹徒绑架,勒索去
巨额赎款……吓得富商大贾胆战心惊。荣德生一向做事谨慎,认为自己平时乐善好
施、待人宽厚,没有什么仇人,所以才不太在意这种事,哪知道灾祸还就当真落到
了他的头上!

事到如今,他也只好任由绑匪摆布了。

  汽车转入了小路,又开了有好几里路。到了一处小河浜。那里停着一只小船,
显然是预先安排好的。那几个人把荣德生拉下汽车,塞进窄窄的船舱,不许活动,
不给吃喝。荣德生只能蜷缩在船舱中。直到第二天晚上8时左右,才有两名绑匪将小
船摇到距荣德生的申新一厂前约有半里路的小河边靠岸,把荣德生架出小船,上岸
走了一段,又乘上一辆小汽车,开了大概15分钟。荣德生在夜色迷茫中隐约认出这
是上海火车南站的货站。两个匪徒让荣德生下了汽车,改乘三轮车,左转右转,最
后来到了曹家渡老公益里一扇石库门前。荣德生被推进门去,借着烛光,上了一折
三拐的楼梯,最后被关进一个四面无窗、漆黑一团的小屋里。

  整整受了两天惊吓的荣德生,此时也只得听天由命了。他伸手摸到一张床,刚
想坐上去休息一下,却碰到了一个人身上。荣德生惊出一身冷汗,失声叫道:“你
是什么人?”

  那人却从床上坐了起来,哈哈笑着,说:“财神爷,我是专门派来看守你的。
以后我们两人就睡一张床了!”

  荣德生听着那阴阳怪气的声音,不寒而栗。但是,匪徒开始给他水喝,给他饭
吃,这使荣德生又有些安心:看来,匪徒不打算要他的性命。

  荣德生这样的大实业家被绑架,顿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蒋介石得知后也极为
震怒,觉得上海“光复”半年多,接二连三发生绑架案,对政府威信损失太大,严
令上海当局限期侦破。然而上海警察局和淤沪警备司令部对破案却一筹莫展。

  荣家为了营救荣德生更是紧张奔走。荣尔仁和荣一心全力以赴。但是,他们既
不知道绑匪的来历,又不知道荣德生的下落,唯一的线索,就是荣一心亲眼看到的
那张逮捕证,那颗“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大印和毛森的签字。这都是惹不起的角
色,人家不认账,他们也不敢追究。

  27日早饭后,两个男人走进了关押荣德生的黑屋子。一个胖子有40多岁,满脸
横肉,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自称是“司令官”;一个瘦子30来岁,笑嘻嘻的,自
称是“参谋长”。司令官守住门口,参谋长挨到荣德生身边坐下,皮笑肉不笑地说:
“您老不用怕,我们请您来,是想交个朋友嘛!一回生,二回熟。现在咱们就是朋
友了!”

  荣德生试探着说:“急急忙忙离开家,家里人一定惦记,能给我个方便,让我
给家里挂个电话吗?”

  参谋长摇摇头说:“您老是金技玉叶,动不动就打电话。这儿是贫民窟,哪来
的电话?您老想回家也不难,我们送您回去就是了……不过,弟兄们辛辛苦苦请您
来一趟,您总得给几个赏钱吧?”

  荣德生明白,绑匪要的是钱,不破财是不可能的了。他小心翼翼地开始摸绑匪
的“价码”,于是故意诉苦说:“办实业也不容易,亏的时候多,赚的时候少,经
常拆东墙补西墙,靠借债过日子。不过,长官和弟兄们看得起我,我荣德生不会不
谢大家的,没多有少嘛!”

  参谋长又笑道:“您老可真会哭穷。满上海滩谁不知道您的家底?弟兄们要求
也不高,100万美元,您老一个喷嚏就打出来了!”

荣德生吓了一跳,忙说:“我实在没有这个力量。”

  一直没开口的胖司令这时说话了:“你跟他啰嗦个熊!老东西不见棺材不掉泪,
不拿钱咱就‘撕票’!”

  “撕票”是绑匪的黑话。他们把被绑的人质叫做“肉票”,“撕票”就是把人
质杀掉。荣德生听得心惊肉跳。那参谋长仍然笑嘻嘻地说,他可以劝司令暂且息怒,
不过也希望荣德生能识时务,早拿主意。总之,没有钱是不行的。

  一连几天,荣德生都被关在那黑屋子里,除了有人送饭送水外,再没有人过问
他。这使得荣德生的心情越来越紧张。他甚至在想,无论绑匪再提什么条件,他也
一定答应下来……

  直到荣德生被绑架的第7天,申新九厂经理吴昆生突然接到绑匪打来的电话。吴
昆生在日伪时期曾被绑架过,到现在还后怕,他不敢和绑匪谈话,让一个叫陈品三
的代接。陈品三战战兢兢拿起话筒,对方问清了他的姓名,就指定他为今后的接洽
人,不准另换别人。从这天起,绑匪先后打了10多次电话给陈品三,索要100万美元
的赎金。

  荣家兄弟本来寄希望于警方能够破案,现在看破案希望渺茫,只好自己设法营
救了。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救出荣氏事业的开创人。可是,100万
美元不是个小数目,一时间凑不出来。

  为了防止警方窃听电话,绑匪后来又改为用信件联系赎票事宜。5月13日,绑匪
逼荣德生写下亲笔信,然后将信放在亚尔培路样生饭店下层厕所内洗脸盆下,打电
话叫陈品三去取。陈品三取到信马上交给吴昆生,吴昆生不敢怠慢,当即又送到荣
尔仁手中。信上写道:“司令”已同意将赎款减少到80万美元,要儿子们尽快准备
好,切实答复绑匪。

  荣尔仁等既担心父亲的安危,又心疼80万美元,而且短期内确实筹不足,就继
续和绑匪讨价还价。绑匪惟恐拖延过久走漏风声,于5月15日从邮局寄出一封恐吓信,
由申新二厂厂长詹荣培转交荣尔仁,信中威胁说要将荣德生“判处死刑”;同时又
附有荣德生的亲笔信,说明绑匪已同意将赎金降到50万美元,并决定由各厂分担,
将各厂分担的数目也确定下来,要荣尔仁等去落实。

  莱尔仁接受了绑匪的条件,按照绑匪授意,由申新二厂厂长詹荣培代表荣家与
其代表吴志刚直接谈判付款方式、地点、时间等“技术性问题”。吴志刚的公开身
份是华大企业公司总经理,实际上还担任着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上校副处长。詹
荣培被绑匪指定为荣家代表,荣家只知道他与绑匪方面的人相识,却没料到詹荣培
早已同绑匪勾结,做了绑匪的内线。所以谈判的结果完全是绑匪的意思,不但50万
美元分文不能少,而且荣家提出一部分以黄金支付的要求也被拒绝。荣家没有办法,
只得在市场上高价收购美元,好不容易才凑足50万美元。

  钱有了,但交款的时间、地点还得等绑匪的通知。眼看就要到绑匪规定的最后
期限了,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荣尔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这时,在外面打探消息的几个人跑回来报告,绑匪在南京大戏院、静安寺等热
闹地点公然贴出了红色招贴广告,广告后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5月25日
下午,长乐路1210号附近,携款赎回肉票”。荣尔仁和荣一心看了,心中都直犯疑
惑。因为,这个地点,正是淞沪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住处的隔壁!绑匪竟敢在这种地
方进行交接,莫非真是警匪一家了?

  疑惑归疑惑,事情却不敢耽误。莱尔仁兄弟再三考虑之后,请申新二厂协理顾
鼎吉携款前往指定地点。顾鼎吉勉为其难地说:“我就冒一次险吧!”

  当天下午,顾鼎吉亲自用汽车把巨款送到指定地点,却不见有人来接款。汽车
只好慢慢在这一带兜圈子。没想到绑匪没来,警察却来了,拦住汽车,搜出巨款,
当即把顾鼎吉带到警备司令部审问。警官们动手就打,打伤了顾鼎吉的眼睛,还威
胁说要送他坐老虎凳。顾鼎吉只得说出了交款赎人的真相。警官大怒,说:“绑匪
自有警方捉拿查办,荣家怎么能同绑匪私下作交易?这是犯法的懂不懂?这笔钱按
规定要没收!”

顾鼎吉只得苦苦哀求。那警官忽然改变了态度,同意把巨款发还给荣尔仁。

  巨款发还给荣家。绑匪又来了通知,说赎款不必再送,由他们到詹荣培处直接
领取。27日,詹荣培非常诡秘地对会计宓勉群说:“今天有两皮箱东西送到这里,
你先收下,不要让别人插手,下午有警备司令部的汽车来取,你交给他们就行了!”

  果然,当天下午,一辆标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汽车,连喇叭都不按一下,
直驶到厂长办公室门前停住,车里只有一个司机。宓勉群帮他把两只皮箱装上汽车,
司机说声“谢谢”,不慌不忙地把车开走了。

  绑匪顺利拿到50万美元,决定释放荣德生。28日晚10时左右,一辆三轮车将荣
德生送到了他女婿唐熊源家。唐熊源立即打电话通知家人好友,众人纷纷赶来相见,
欢喜万分。荣德生老泪纵横,只有哀叹不已!

  荣德生虽然脱离了虎口,这桩绑票案仍然被人们议论纷纷。因为,案发过程中,
留下了太多的警匪勾结的痕迹:绑匪怎么会有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逮捕证?为什么
能使用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汽车绑架人和取赎款?据查该汽车是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处
长王公遐的,司机来连生直接参加了绑票、移票和释票活动,警方为什么不追究?
还有,绑匪怎么会选中警备司令部的吴志刚作他们的谈判代表?这一系列的疑点,
使得淞沪警备司令部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成为众矢之的。

  淞沪警备司令部不得不认真侦破这一案件。汤恩伯将毛森从无锡调到上海,主
持此事,并对警备司令部和上海警察局采取保密措施。到8月4日,警方终于公布了
“荣德生绑架案真相”,承认“参加绑案之匪犯,有中美合作所及毛森部下之组长”,
“汽车系由淞沪警备司令部借得”,“吴志刚亦属案中重要人物”。但据了解内情
的人说,下令逮捕荣德生的,正是负责破案的毛森自己!然而警方并不打算真的把
这一大案弄个水落石出,只是捉住几个小喽罗,缓和一下舆论压力罢了!破案过程
中先后逮捕15人,杀了8人。人们都说:“藏起了一窝老虎,打死了几只苍蝇!”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破案之后,荣家送出的50万美元赎金,警备司令部只
发还了13万美元给荣家,发还时警方又拍照、又登报,大肆渲染:“全国震惊之棉
纱兼面粉大王荣德生绑票案,昨日始告全部结束,赃款已为荣家领去……”实际上
大部分赎款都被当局扣留了。其中有5万美元由蒋介石奖赏给了毛森。吴志刚用分得
的赎款所买的两部汽车,也被官方留下使用。而且,在此之前,荣家又分别送给警
备司令部和市警察局各4万美元,“作为酬谢(破案)出力人之奖金”。

  这还不算,发还赎款的第二天,警备司令部就派人到申新总公司,公然索要所
谓“破案赏金”,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够三次,把发还荣家的那十几万美元都要
走了还嫌不够!荣家无可奈何,只得又高价收购了十几万美元,作为“酬金”给了
他们,荣尔仁非常气愤地说:“绑匪只要50万美元,现在‘破案’了,却用去了60
万美元还不够!真不如不破案的好。”

荣德生只好安慰儿子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然而,事情到这里仍没有结束。各地官员纷纷趁火打劫,要荣德生将领回的所
谓“巨款”捐献出来。荣德生家乡无锡县县长致函荣德生,要荣德生捐款“救济流
亡,使千万人得沾实惠”;江苏省政府主席要荣德生捐款建造无锡青年馆;国民党
江苏省党部书记长要荣德生“将全部款项捐助公益……请于该款中抽提一部分,资
助本会作为基金”……仅上海一地,要求荣德生捐款的机关团体就达50多家!此外,
还有一些个人,也一再纠缠,要钱“借”钱,弄得荣德生苦不堪言。能推脱的他只
好婉言推脱,但对于“党国要人”,不便得罪,也只好忍痛解囊。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旧中国,一个人想安安生生地办实业,是不可能的;
就是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富豪,安全也没有保障!

沃森父子

  一提起电子计算机,人们就会联想到“IBM”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IBM,即美
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当今不仅在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公司。它从
20年代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公司,到了70年代一跃而上升为美国最大的企业之一。19
86年,IBM公司年销售额高达880亿美元,雄居世界100家最大公司的榜首。目前,该
公司在全球拥有员工20多万人,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巨大成功是与其
创始人和管理者的经营之道分不开的。创办人老托马斯•沃森出身贫寒,早年挨家
串户推销缝纫机,屡遭挫折与磨难,但最终创下了大业。第二代小托马斯•沃森继
承父业,看准时机,率先将企业投身于新兴的计算机行业,使IBM有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沃森父子的发家史堪称一部成功的企业经营史。让我们来看看沃森父子是怎样
艰苦创业,击败竞争对手而称雄世界的。

  1874年,老托马斯•沃森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来
自英国的移民,靠伐木和种地谋生。17岁时,沃森便赶着马车替老板到农户家推销
缝纫机、钢琴和风琴。他整天奔波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挨门串户兜售。开始,他
对老板付给他每星期12美元的工资还挺满意。后来,他从另一个推销员那里得知,
他实际上被老板耍了,因为其他推销员通常拿的是佣金,而不是工资,如果按佣金
计算,他每个星期应得65美元。这一晚,他辗转反侧,心中忿忿不平,老板真是欺
人太甚。第二天,他辞去这份工作,乘上火车,到大城市布法罗,希望能找到按佣
金付酬的推销员工作。

  适逢经济萧条,城里工作也相当难找。2个月过去了,他才被一家公司录取为推
销缝纫机的推销员。后来,他又推销股票,好不容易积攒一笔钱,开了一家肉铺。
但好景不长,他的合伙人在一个早上把他的全部资金席卷一空溜走了。肉铺倒闭,
沃森破产了,只好又干起推销的老本行。他在国民收银机公司当一名推销员。几经
挫折的沃森,怎么也没想到,这正是他时来运转、走上成功之路的起点。

  国民收银机公司的总裁约翰•亨利•帕特森是一个杰出的现代商业先驱,也是
现代销售术的鼻祖。沃森在他手下干了18年,他的推销艺术和经营之道对沃森产生
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帕特森的严格训练下,沃森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出自身的
潜能。仅3年,沃森就成了公司的明星推销员,其佣金破纪录地达到一星期1225美元。
1899年,沃森被提升为分公司经理。到1910年,他已经成为公司中仅次于帕特森的
第二号人物。但在那以后,厄运又一次向他袭来。

  以独裁专横闻名的帕特森,总是解雇虽有功绩但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雇员。19
13年夏天,帕特森听信一个副总裁的谗言,认为沃森拉帮结伙、扶植亲信,便决定
要辞退他。沃森努力为自己申辩,但毫无结果,无奈于次年4月愤而辞职。他立誓报
仇,走出公司办公大厦时转身对一个朋友说:“这里的全部大楼都是我协助筹建的。
现在我要去另外创一个企业,一定要比帕特森的还要大!”

  然而,重新创业又谈何容易。虽然帕特森给他一笔5万美元的分手费,但沃森失
去了生活保障,丢了饭碗,年龄也快40岁了。他只好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个嗷
嗷待哺的儿子,去纽约闯荡。

  2个月后,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华尔街最红火的金融
家,号称“信托大王”。他对沃森的才干早有所闻,旋即聘任他为计算制表记录公
司的经理。这家弗林特属下的公司,主要生产天平、磅秤、计时钟和制表机等,由
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边缘。沃森之所以对这家公司感兴趣,主要看中它的产品。
他认为计时钟、制表机等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

  沃森掌管公司伊始,就借贷5万美元,作为开发研究新产品的经费。其结果,制
表机得到极大改进,在市场上成了畅销货。沃森采用他从帕特森那儿学到的一套方
法,在1915年夏末发起了大规模的推销运动。公司销售额从1914年的420万美元,增
至1917年的830万美元,几乎翻了一番。

  当时公司有1200名雇员,由于内部风气不良,员工之间不团结,许多老工作人
员更是喜欢欺压新来者。针对这一弊端,沃森提出三条要求:第一必须尊重每一个
人;第二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第三必须创造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他亲自撰写公司的口号和歌曲,创办了公司小报和学校。在公司墙上,标语到处可
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我学,等于零;我要学,才有用”;“逆水行
舟,不进则退”;“一个公司的名气是由公司里有什么样的人决定的”;“我们有
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我们着手工作时,有一件事情必须处理好——
那就是人际关系”;“公司的英雄是销售代表,销售人员是大人物”。这些措施,
极大地激励了全体员工团结向上的积极性。时至今日,沃森的三条要求依然在IBM公
司始终不渝地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IBM的企业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制表机需求量激增。几乎每一家大保险公司和铁路公
司都用上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生产的霍勒利斯制表机。不久,政府部门也采用了。
沃森适时地推出新型的打印一制表组合机,更是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定货单堆得
老高,产品供不应求。1919年,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300万美元,利润也升至210万美
元。1924年2月,身为公司总经理的沃森决定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
IBM。是年,沃森刚满50岁。

  30年代初,IBM开始打入打字机行业,生产打字机、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机、分
类机、会计计算机等系列产品,并推出电动打字机、字母制表机等新产品。到30年
代末,IBM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到3950万美元,其利润达到910万美元,竟超过其它4家
同类型大公司的总和,一跃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沃森作为美国商会会长积极支持罗斯福总统的
新政,与他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后来,罗斯福曾先后要沃森担任他的商业部长
和驻英国大使,但沃森都婉言谢绝了。因为他不愿意离开由他一手创办的IBM。20多
年来,他创立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研究和生产组织以及一支闻名遐迩的销售队伍,它
们不仅是商用机器制造业的楷模,也是当时全美工业甚至世界工业的楷模。IBM的事
业如日中天,“IBM人”还需在他的带领下向新的高峰挺进呢!

  在二次大战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IBM在打孔卡产品业务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的美军在战争中就开始靠IBM的打孔卡运作,因为现代战争规模巨大情况复杂,
很多事情必须及时在战场上记录下来。部队中设有机动打孔队,他们把部队的薪饷
制成图表,还用打孔卡记录轰炸的结果、伤亡人数、战俘人数、失踪人数和供应情
况。每一个应征入伍的人都有一份打孔卡记录,从正式服役、分配、受训、参战直
到退役,打孔卡一直伴随着他。一些IBM的机器在许多机密部门得到应用。美日中途
岛海战前,IBM的仪器被用于破译日本人的密码,在海上搜寻德国人的U型潜艇。此
外,IBM还被要求生产军需品,如战斗机的机关枪、陆军的卡宾枪、轰炸机上的瞄准
器、防毒面具和其它30多种作战用品。靠军用品生意就能使IBM赚上数千万美元,但
沃森对此不感兴趣,他不想公司被人指责为发战争横财。因此,他规定,IBM生产军
需品的利润不得超过百分之一。尽管如此,二次大战同样使IBM受益无穷,使之真正
跻身于大企业的行列。公司的销售额从1940年的4600万美元猛增到1945年的1.4亿美
元。

  大战结束后,计算机市场初露端倪,一向注重研制新产品的沃森对此极为关注,
但由于其发展前途难以预测,IBM对计算机只停留在试验和制造样机阶段。早在194
4年,IBM就拨款50万美元,与哈佛大学的霍华德•艾肯博士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
一台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名为“马克1号”,每秒钟可以进行3次计算。1946年,
IBM又推出第一台电子计算器,这种用卡片编制程序的大型计算器,计算速度比机械
输卡速度快9倍。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电子部分电机的数字计算机,这台机器安
装在IBM纽约总部,直接向参观者进行实际操作表演。到此为止,IBM开始涉足电子
计算机领域,但还不能说IBM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工业技术方面的真正崛起。

  当时,在电子工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首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穆尔电子工程学
院。二战期间,美军军械部需要一台用于计算弹道曲线的电子计算机,以结束这项
工作一贯由大量数学家经过冗长乏味的计算才能完成的历史。穆尔电子工程学院承
担了这一项目,由埃克特和莫奇里博士负责完成。1946年,他们成功地制成了世界
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命名为“埃尼亚克”,它重30吨,使用1.8万个真空管,占地
面积165平方米,每秒钟能做300次乘法,其速度之快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但是,
宾夕法尼亚大学却责怪埃克特和莫奇里不务正业,未把精力投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
上。他们两人不得不辞职出来,成立了第一家只经营计算机的公司,取名为电于控
制公司。1949年,该公司制造了第一台把编程指令放在内存的二进制自动计算机BI
NAC。这一年,由于资金缺乏,该公司并入一个老牌的商用机器公司——雷明顿—兰
德公司。从1950年起,他们开始制造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这台机
器于次年3月问世,重1.6万磅,有5000个真空管,可同时读、写和进行数据处理,
它承担了全美人口普查中大部分的信息处理工作。1952年,雷明顿—兰德公司又兼
并了工程研究联合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全美最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并为海军研制
了两三台通用型计算机。

  这样一来,雷明顿—兰德公司在计算机领域已处于优越的战略地位,堪称计算
机产业中的最初领袖。它在20世纪一项最重要又有最大利润的工艺技术上占了上风,
在技术上比IBM至少领先5年。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IBM是发展前景莫测的电子计算机,还是继续经营收
益可观的打孔卡机?是依然故我,安于现状,还是奋起急迫,勇冒风险,搏击取胜?
IBM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老沃森为首的一派认为,尽管计算机能够解决所有重
要的科学计算问题,但是价格昂贵,几乎没有人肯出资买这样一台机器。当时,除
了少数几所大学、军队和政府机构需要使用它外,一般人连计算机是什么都没听说
过。而IBM生产的电动式打卡机和600型电子计算器却越来越好销,干吗要生产那种
庞大、昂贵而只有少数几个客户需要的大型计算机呢?

  但是,老沃森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却不以为然,他深信到一定时候,计算机
将具有巨大的市场,不仅会广泛用于实验室、办公室、银行和天文台,也可以用于
工厂。作为副总裁,小沃森不甘心在计算机领域屈居第二,积极主张开发新产品,
赶超时代潮流。父子俩之间时常因此而争论不休。

  小托马斯•沃森是长子,1914年生于俄亥俄州的代尔顿。从小,老沃森就常带
他去参加IBM的活动。12岁时,小沃森在IBM的一次销售会议上发表颇具见解的讲话,
显示出过人的才识。1937年,他毕业于布朗大学,然后就到IBM担任曼哈顿地区的推
销员,不久即以出色的业绩崭露头角。二次大战期间,他参军服役,当了一名B24型
轰炸机的驾驶员。战后他退伍时,已经是个中校了。他重返IBM,1946年6月当上了
公司副总裁,时年32岁。

  小沃森对电子工程的兴趣不是朝生夕逝的。在战争期间,他接触过许多电子装
置。1946年3月,埃克特和莫里奇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小沃森就前往
参观。计算机的高速而准确的运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一有机会,他就
向父亲鼓吹研制电子计算机。

  就在沃森父子俩在开发计算机项目上争执不下时,一件令IBM难堪的事发生了。
美国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处理工作,以前都是靠IBM提供的霍勒利斯制
表机来进行。而这一次全美人口大普查,美国人口调查局却采用了雷明顿—兰德公
司的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它比IBM的电动式打卡机的统计速度快19倍。因此,人
口调查局的负责人直率告知IBM,电动式打卡机已丧失其领先地位,并提出退货。这
无异于给老沃森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也使他的头脑清醒起来。又恼又羞的他决心
迎头赶上,把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权力交给了小沃森。

  小沃森首先广招电子计算机专门人才,直接从各大学请来30多位电器电子专家,
建立一个科研小组,由著名数学家赫德负责。然后,他与专家们经过调查研究,确
定将研制一种全用途科学计算机,因为那时世界上总共仅有6台电子计算机,但几乎
都是一种类型的机器。而他们制造的这种全用途计算机则准备制造二三十台。为了
减轻内部的一些反对意见,小沃森为这种计算机取了一个充满爱国情感的名字:国
防计算机。通过到美国所有国防工业实验室宣传推销,他们很快获得了十几个客户
的订单。思想已有所转变的老沃森也二话没说就批准了这项耗资达300万美元的计划。
从1951年春天开始,小沃森便全力以赴地推进国防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1952年1月,年已78岁的老沃森决定退居二线,任董事长,38岁的小沃森正式接
任IBM公司的总裁职务。这标志着IBM的商用机器将出现一次质的革命,将从主要生
产制表机、打孔卡机、计算器和卡片的公司转而成为一家为研制电子计算机冲锋陷
阵的公司。

  小沃森上任后,颁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尽快研制出计算机,赶上雷明顿—兰
德公司,并超越它。

  当年年底,第一台国防计算机,或称IBM701,终于问世了。老沃森对儿子的杰
作大加赞扬,并决定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这台IBM701被运到纽约,安装在总部大
厦的底楼。150名顶尖的科学家和商界领袖参加了盛大的开机典礼。不久,小沃森又
推出应用于会计系统的IBM702电子计算机、用于雷达防空网络的Q—7计算机。到19
54年春天,IBM已经与雷明顿—兰德公司并驾齐驱。尽管在实际安装方面,雷明顿—
兰德仍略占上风,领先十几台,但IBM拿到手的订单却比雷明顿—兰德多4倍,仅70
2型的订单就达50台。在这场竞争中,IBM初战告捷。

  接着,小沃森又在拥有领先技术的基础上,加快产品的推陈出新,研制出体积
小、用途广且价格适中的新产品来。1954年,IBM开发出650型小型电子计算机,每
月的租金只有4000美元,使一般的学校、保险公司、银行都能用得起。就这样,很
快在全美掀起了一股650型小型计算机热。此外,他们还推出IBM703、IBM704、IBM
705等系列产品,以满足各方面客户的需要。到1956年,IBM已经遥遥领先,使雷明
顿—兰德公司望尘莫及,重新占据商用机器业的霸主地位。

  IBM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推销优势,推销员四处出击,到处宣传。小沃森成了著名
杂志《时代》的封面人物。“电脑”成了一个十分时髦的字眼,而电视上看到的电
脑却统统都是IBM制造的。

  1956年6月,82岁高龄的老沃森因病逝世。这位为IBM奋斗了40余年的创业者,
欣慰地看到IBM1955年的总收入已突破5亿美元大关,而且正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
剧增,比起他当年接手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时年营业额不到420万美元来,已增长了1
00倍。

  随着晶体管制造工艺逐步成熟,它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电子计算机
过渡到第二代创造了条件。1958年4月IBM决定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成批生产分立的
晶体管计算机。不久即推出7070型、7090型等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和1401型、1620型
等中小型晶体管计算机。1401型办公室用计算机以其价格低廉、效率高、适应性强
的特点,很快成为销路最好的品种,在第二代计算机中处于领先地位。

  集成电路的发明是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1964年4月7日,正值IBM公司创
建50周年那一天,小沃森宣布IBM的360型系统电子计算机制造成功。它是第三代计
算机的佼佼者,其研制开发经费高达50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
曼哈顿计划(20亿美元),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私人企业投资。360型的订单堆积
如山,达到创记录的程度。到1966年底,IBM装配360型计算机8000台,公司年收入
超过40亿美元,纯利高达10亿美元。这是小沃森一生中最大的成功。

  1970年下半年,小沃森犯了心脏病,出院后工作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他年仅57
岁,但为了事业,决定急流勇退,提前于1971年夏天退休。董事长由非沃森家族的
利尔森接任。这一年,IBM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达75亿美元,比起他刚接任公司总裁的
1952年,公司利润又翻了十几倍。

  如今,小沃森已年届八旬,但作为董事,仍对IBM有着重大影响。公司的董事长
又换了几茬,而公司在计算机业的霸主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IBM始终以超前的技术、
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工业的发展。从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
月球到哥伦比亚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无不凝聚着IBM无与伦比的智慧。IBM的事业就
像宇宙飞船一样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奋进,永无止境。

股市行家杰西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做股票买卖的风险最大,有的人一夜之间就成了暴发
户,但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穷光蛋,甚至负债累累。尽管风险很大,但时至今日,
纽约、伦敦等地的证券市场交易大厅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就像是进赌场一样,
赢家笑输家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这里说的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杰西•利弗莫尔。他是20世纪20年代纽约华尔街
活生生的传奇人物,是那个时代最花哨的百万富翁。

  杰西有一头金黄头发,蓝眼睛,身材瘦削。他不修边幅,西装老是皱巴巴的,
领带歪打着。这个英格兰人的后代嘴里总是叼着香烟,一天要抽掉10支哈瓦那雪茄。

  杰西1877年出生于美国,14岁就已尝到买卖股票证券的滋味。当时他是每周只
赚1美元的一个小职员,在一家波士顿的经纪店里往行情板上记录行情。他特别聪明,
很快就能应用百分比来表示价格的起落。每天傍晚,他把这些收盘价和百分比抄到
他的笔记本里的时候,他很快就能从中看出某些股票的价格变动趋向。若不是由于
他快速的心算能力,他会一直在那儿干下去的。

  那时,波士顿有许多用顾客资金做买空卖空交易的投机商号。这些店面的柜台
简直像赌场,下注的赌客在这里对股票的价格变动打赌。这些顾客自以为能测出各
种货币和各种股票指数的涨落。当你按每点多少钱下注,如果股票指数上涨,你就
赢了;但是如果指数下跌10个点,你就赔掉下注数的10倍。

  现代的“指数”赌博活动,赚取买进价和卖出价之间的差价。于是人们像赛马
和足球赛的赌博一样,两面下注。精明的人可以买进一种指数而卖出另一种指数,
就像任何商品经营一样,盈利来自两种价格的差价。

  杰西在数字方面的天赋,和他在“指数”赌博活动上的特殊本领,终于使得波
士顿地区的每一家做买空卖空投机生意的商号都将他拒之门外。在这里,有人变骗
局戏法,有人扮演哈姆雷特悲剧角色,而杰西就好像上帝赐给他做股票的天才一样。
他有一只奇妙的鼻子,总能及时嗅出来人家的花招戏法。当某家公司的股票正处于
高峰时,或是某家股票即将下跌之际,他就首先知道了。于是他成了一个熟练的空
头投机商,由买空卖空大赚其钞票。

  杰西干得很好,人人都知道这一点。在1906年,一夜之间他由于干得漂亮而大
发,成了大富翁。那时,他和一个女友在大西洋城——那里的舞厅或许可以说是东
海岸最时髦的聚会场所。杰西偶然走进一家经纪厅,到里面匆匆看了一眼。那时股
票正在上涨,是一个确实无疑的看涨市场。其中有一家公司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
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它的股价高得很,而他认定那股票会下跌,就提出要卖出30
00股。那股票却继续上涨,他在第二天又卖出2000股。

  那天是4月18日,杰西统共做了5000股空头,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股票仍然居
高不下。就在这一天,旧金山被一场地震毁掉了。铁路大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
的股票一落千丈,傍晚未过,杰西已经成了百万富翁。

  后来不到一年,杰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里又做了一次空头。在这场股市危机过
程中,他每天都赚好几万美元。

  杰西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1908年,他在一场棉花囤积投机中,赔掉了100万美
元。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在钢铁和汽油上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他正确地判断
美国会从战争中捞取好处,促使工业繁荣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做多头。在停战协
定签订的时候,他又转做空头,因为他知道回国的士兵必然失业,那就必然搅乱过
热的经济。

  虽然,证券交易委员会早已对空头作出种种规定,可是在那时,杰西是个做空
头的特大户,以致于只要仅仅谣传他卖空就会使某一种股票下跌。

  到1925年时,据说杰西已拥有2500万美元以上的钱财。他自然也讲起了富豪的
排场:一所在曼哈顿的漂亮的公寓,一节自用的铁路客车车厢,在欧洲有别墅,在
纽约长岛北岸有一所周末住宅……他还拥有那个时代几乎闻所未闻的一架自用的专
用飞机。

  当然,如此发财而又扬名,杰西就成了众矢之的。报纸、电台不停地抨击他,
称他为“娃娃投机家”,谴责他专做空头,逆着市场趋势大肆买空卖空。更糟的是
他的这种做法总有所获,再加上他浮夸的生活方式,就招来许多嫉妒。在世界各地
的别墅里他养了许多女人,这是罪名之一。他还恬不知耻地自吹,让普天下的人知
道他是怎样的一个花花太岁,这是罪名之二。他还喜欢傍晚乘坐他的罗尔斯一罗伊
斯高级轿车,在纽约的大街上兜风,搭载路边女郎上车取乐。他总用带波士顿腔说
带鼻音的英语。他神经兮兮,能一口气背出一大段圣经,说他感谢一名神职人员早
先对他的培养,紧接着仔细解释昨夜钓鱼的结果……

杰西这个人看上去放荡不羁,神经兮兮,但在生意场中却是谨慎从事的。

  杰西的办事处在赫克谢尔大厦的第18层楼上。楼下的看门人领了他的钱,所以
当杰西不想见的来访者来访的时候,看门人就说:“这里从来没有一个名叫杰西•
利弗莫尔的人。”如果来访者是应约而来,看门人就会查看杰西预订的来访者名单。
来客到达杰西的房间门口,又会有一名保镖来作安全检查。房间里头大约有60人在
照看电话、电报以及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他们还有反映最新价格的大块的股市行
情栏。这里是那个时代最精致复杂的指挥部,它向杰西提供股市动向的最新内部情
况分析,还提供整个华尔街的情况和最新的消息。

  在整个20年代里,杰西在股市大做空头赚钱。但是到了1929年,赫伯特•胡佛
当上总统时,杰西感到,这个国家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股票市场出现他从没见过
的状况,简直好到难以相信的程度。3月份的某一天,他做工业股票空头,然后转向
铁路,当传言说他要在这里拼一拼的时候,他已转向石油公司股票。第二天股票大
跌,他买进卖出股票,在这一场3个小时的出击中,他捞进了20万美元。

  在1929年的整个夏季直到秋天,美国经济持续高涨。人们都把这个时候叫好时
光。注入华尔街的资金越来越多。以前,资金主要是从欧洲流入,但眼下英国投资
者在工党政府治理下,拼命维护自己,英国的钱流入美国股市的速度已不那么快了。
尽管如此,钱仍从美国的各个角落涌向华尔街。股票市场成为全国性的消遣娱乐场
所。进入股市的入场券不过一份报纸的价钱。由小赌客们组成的大军,从银行里提
出他们的100美元、200美元或300美元的存款,投入股票市场。

  但是杰西并没有像众人那样盲目乐观。他竭力要从这种经济大好形势中看出真
情,于是努力搜阅金融报刊,并把自己的情报来源和报刊上的分析相互比较。杰西
预测出美国的工业即将走入困境,美国的银行业也即将走入困境,若不经一番风雨
折腾,美国经济就不可能繁荣发达起来。

  杰西相信,美国的股票市场将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大熊市,股市指数将会
暴跌。

  1929年9月来了首次信号。这时候杰西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英国人正为他们
的货币担心。英国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哈特雷金融诈骗案。消息传到美国,杰西
对于英格兰银行为何不采取补救措施大惑不解。或许他们不救是因为无能为力吗?
困惑不明的杰西要他的英国“间谍”探明情况。“间谍”们通知杰西,英国银行准
备提高利率。杰西还得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打算把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杰西判
断,银行利率一提高,许多人就把钱拿去存银行了,这么一来,股市的资金就会大
大减少。而且,接着就会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抛的人多买的人少,看来股价必定
下跌无疑。

  与此同时,杰西了解到有个名叫巴布森的经济学家,3年来连续在全国的商业会
议上作演说。他知道巴布森跟自己一样,是个股市空头投机家。实际上在过去2年里,
巴布森就预言经济的黑暗时期要到来。1928年巴布森在一次会议上说过,如果民主
党人史密斯当上总统的话,就会把人们带进经济萧条。然而那一年史密斯和民主党
人并没有上台,上台的是胡佛和共和党人,于是巴布森的警告就被人们当成耳旁风
了。精明的杰西通过各种剪报分析,发现巴布森的警告对他有利用价值。

  杰西命令他的下属守好电话机。全国的报社都得到小道消息,说巴布森要作一
场重要演讲了。一当报界引起警惕,而且所有的轮子都转动起来,杰西立刻走进股
市,通过全国各地友好的经纪人着手卖出股票。利用巴布森在讲台上的讲演,杰西
统共卖空股票30万美元。

  巴布森对一大群记者说:“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生一场大崩溃,那会使得主要
股票遭殃,并将道琼斯指数下降60至80点。”此后不到半小时,各报社记者都通过
电话向编辑部发回消息:“经济学家预测股市将下降60至80点。”

杰西抢先一步继续不停地抛售卖空。

  几乎所有的美国下午报纸都报道这个消息。几乎每一家美国电台都广播了这个
消息。

  直到收盘之前杰西都不停地卖空。这时候就有别的经济学家出来驳斥巴布森的
观点。第二天上午,杰西突然把他的交易地位变换,买回了他所卖出的股票。杰西
只因为判断准确,抢先了一步而处处占了主动。果然,几天之内股市又恢复原状,
平安无事。杰西从中大大捞了一笔。

杰西赚了一大笔,又在策划另一场“大屠杀”了。

  10月份来到了。10月24日,星期四,股市价格狂跌,头一场“爆炸”把股市炸
得粉身碎骨。10月29日,股市依然狂跌不止,第二场“爆炸”把股市炸得寿终正寝。
许许多多的股票持有者,眼睁睁看着手中的证券成了废纸,财富随着股市的惨跌化
为乌有。

  可是,杰西这个股市的投机家,和少数几个人一样,早已脱手了,他正幸灾乐
祸地喝他的香槟酒呢。

  杰西拥有的财富,足够他挥霍好几辈子了。但他像个赌红了眼的赌徒一样,仍
然不肯歇手,继续在股市上弄潮,乐此不疲。

不幸的是,杰西的好运已经过去了。

  到1930年的时候,情况发生变化。不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管他的脑子里
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杰西开始有些玩不转了。或许是因为家事的干扰?妻子因为
他的不忠,正在闹离婚。或许像一些伟大的体育明星,他们的体育生涯中总有个巅
峰,一旦他们走过了,下坡就非常的快了。究竟什么原因,谁知道呢。总之,杰西
突然之间变成了进入冬眠状态的昏昏沉沉的大熊了。

到1931年底,他财产的半数不见了。

到1933年,剩下的另一半也不见了。

  杰西在一些必胜无疑的生意上,输掉大约3000万美元。这些生意跟他以前曾经
做过的差不多相同,可是现在,他做这些生意却不灵了。

  这时候,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卖空的规则作了许多修改。在这以前,那规则是
“买方得多留神”,而这时已变成“卖方得多留神”了。杰西过去专做卖空生意,
新规则对他有了诸多限制,对他来说更是困难重重。

  到了1934年,杰西已成为一名醉鬼。人们看到他穿着邋遢的衣服,喝得醉醺醺
的,疯疯癫癫地出现在股票交易大厅里。他变成了以前他自己的影子,在股市摔得
头破血流。他成为他以前敌手们鹰嘴啄食的一块肉。这块肉终于被啄食光了。

  杰西穷困潦倒,1934年3月4日,他不得不申请破产。经过清理,杰西欠下的债
务达226万美元。而他剩下的钱,只有18.4美元。

  杰西的妻子早已离他而去。他孑然一身,住进了到处透风的公寓。罗尔斯一罗
伊斯轿车没有了,豪华住宅和别墅、游泳池没有了,前呼后拥的仆人没有了,一切
都烟消云散了。

  为了苦度光阴,1940年杰西出版了《怎样做股市生意》一书。但是这本书出得
太晚了。在他一帆风顺的年代,这本书肯定会卖得上百万美元。可是世界上没有一
个人喜欢输家。为出版这本书,他东奔西走,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出这本书实在是
一场惨败。

  杰西像个赌输了的赌徒,有时空手去股票交易大厅转转。交易大厅里照样人头
攒动,熙熙攘攘。他看到了像他以前那样的大赢家,满面春风得意扬扬,也看到了
一些输家满脸沮丧。有的以前被他玩惨了的炒股者,见到他会挖苦他一句:“喂,
杰西,你今天又抛了几百万?”

  1940年1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房东又来找杰西逼讨房租。他喝下仅剩的
半瓶威士忌,从寓所溜了出来。他在大街上转悠着,望着大街上往来穿梭的豪华汽
车,望着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望着街边伸手乞讨的乞丐,他长叹一口气说:
“他妈的!这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它永远只属于富人。”

  杰西走进一家大旅馆的卫生间,从口袋里掏出手枪,朝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他留下的遗书写道:“我的一生是一场失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