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6, 2011

世界富豪故事100篇 (Part 1 of 15)

古今中外,人们所推崇的大都是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军事家……而对那
些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们,却是贬多褒少。诚然,在富豪当中,确有巧取
豪夺、盘剥榨取,见利忘义之徒。这些人,便是为富不仁。然而,我们也应看到,
在富豪当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我们更不能无视那些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他们对
现代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力。我们也不能抹杀他们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所展示的聪明
才智。他们或在云谲波诡的商海里翻波逐浪,或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跌打滚爬,或
在兴办实业中奋斗拼搏……他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他们高瞻远瞩,积累起雄厚
的资金,建立起自己梦想的事业,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一个人战胜自我、把握命运的
大智大勇。在这100则故事中,我们没有过多地涉及富豪中穷凶极恶、骄奢淫逸的一
面。那些故事,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已经读过。在这里,我们只想以100个富豪
的成功业绩,写出富豪们的另一个侧面。国富民强,是我们的世纪之梦。中华民族,
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使经济腾飞,要使更多的人脱贫,要使更多的人致富,
那么,古今中外这些富豪们的成功业绩、失败教训乃至他们在创业中所表现出的才
干,对青少年朋友不无教益。若果真如此,则是本书编者最大的欣慰。

铁路巨头斯坦福

  1814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斯发明了蒸汽机车后,欧美等国相继掀起了修筑铁
路的热潮。这里讲的是一个名叫斯坦福的美国人靠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发
了大财,成为控制美国的十大财阀之一的故事。

  斯坦福早先是美国加州的一个批发商,他加入了共和党以商人的身份从政,当
上了议员。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主张给黑人自由的共和党战胜了代表奴隶主利益
的民主党。37岁的斯坦福当上了加州州长。他在州长任期中积极参与修筑横贯铁路
计划,从而成为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总裁。

  斯坦福对铁路有兴趣,是和他的家庭分不开的。他的父亲拥有大农场,并在他
7岁那年,承包了一段24公里的铁路工程。斯坦福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才七八岁,
每到星期六他一定会扛着铁锹去铁路工地帮父亲的忙。如今他当上了一州之长,大
权在握,可以在兴修铁路上大显身手了。斯坦福召开了加州特别会议,形成了修筑
铁路的特别决议。因为修筑铁路不光是加州的事情,斯坦福特邀了邻近的俄勒冈州,
以及内华达州、华盛顿州的代表。会议人数超过了100人。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形成
了决议。斯坦福答应加州准备1500万美元,作为铁路建设补助金。俄勒冈州也许诺
准备500万美元。

  斯坦福派本州铁路技师犹大将会议决议案送首都华盛顿审批。同犹大一同前往
的,还有一位名叫巴金的年轻政治家。犹大一行人到达华盛顿后,在众议院租到一
间房子,展示横贯美国东西大铁路的模型,并展开公关和宣传活动。他们还向国会
提交了一份法案,法案条款包括:铁路公司可以发行5000万美元的债券;免费取得
铁路两侧122米的公有土地;铁路两侧32公里的公有土地,低价让给铁路公司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修筑铁路集资。

  此时美国的总统是林肯。斯坦福必须借助林肯总统的力量,让修筑铁路法案通
过。为了让总统相信他们的能力,斯坦福和亨金顿等5人,各自拿出了巨额资金,组
建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林肯总统的支持下,国会通过“太平洋铁路法”,规
定成立两个公司: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由这两个公司承办
这一条铁路。

  被称做“世纪大道”的铁路,终于在1863年1月8日正式动工了!州长兼中央太
平洋铁路公司(简称CP公司)总裁斯坦福,乘坐四匹马拖拉、两侧插着小旗的黑色
马车奔驰而来。萨克拉门多河与亚美利加河相接处,一大早就骄阳似火,气候很是
反常。积雪刚融化,泥泞的路面上竖立着一根根旗杆,星条旗和绘有大熊标志的加
州州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路上排着几十辆来宾的马车,近千名群众聚集在河畔
堤防上,欢庆这一划时代的开工典礼。

  斯坦福脱掉大礼帽,缓缓登上了河畔临时设立的讲坛。他像往常一样庄重,从
口袋中抽出了讲演稿,说:“女士们先生们,现在,世纪大道就要动工修建。这条
大道横贯4300公里长的美国大陆。我们这次连接东西两半球,是秉承上帝的旨意。
现在,加州不是在大陆的尾部,而是一座确确实实的黄金城,是美利坚西部的正门!”
台下欢声雷动。斯坦福从讲坛上走下来,接过递来的一把铁锹,铲起含有冰雪的泥
土,抛向预定的铁路路基上。

  陆军乐队奏起了《星条旗永不落》的曲子,男士们脱帽放在前胸,不少女人流
下了激动的泪水。州长的保镖突然拔出腰间的手枪,朝天开了一枪,然后又开了第
二枪、第三枪,群众发出了阵阵欢呼。亚美利加河上正在造桥,工人们把石头堆高,
他们的双腿浸在冰冷的河水中,听到枪声,他们也纷纷拔出手枪,朝空鸣放,以示
庆祝。

  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工程极为艰巨。铁路所经过的地方,地形十分
复杂,有高达2100米的高山,有河流湖泊,还有荒无人烟的荒漠。自然条件恶劣不
说,还有人际矛盾。铁路法案后来又规定:铁路两侧公有土地增至80公里,由此遭
到了印第安人的激烈反对,因为这两侧区域中,包括了许多印第安人居住地,他们
死也不肯从居住地撤离,而白人方面则以贯彻铁路法案为借口,驱逐印第安人,并
烧毁他们的房子,双方矛盾激化了。

  UP铁路(即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修到内布拉斯加山脉的时候,印第安人
的红云酋长,率兵从落基山麓来到这里,袭击护路的军队和民兵,向工地帐篷施放
浸过油的着火弓箭。随着铁路的延伸,演变成一场浴血的生死战斗。后来,斯坦福
为了加快铁路建设,下令采取怀柔政策,一些印第安人后来也加入了筑路工人的行
列,矛盾才逐步缓解。

  在铁路铺设工程沿线,分布着巨大、繁茂的松树林,这是很好的枕木来源。铺
路者根本不用担心枕木匮乏。森林地带野牛数量很多,这就为铁路工人提供了大量
肉食。

  1863年10月6日,由费城一家工厂制造的火车头运到了铺路工地。火车头是拆成
零件,打包装上帆船,经过120天的航程运到的。CP铁路上这第一个火车头,被任命
为“斯坦福号”。斯坦福、库罗卡、亨金顿、霍布金斯几个大股东,为了推销股票
和公司债券,特地为这个火车头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展示会。

  擦得雪亮的“斯坦福号”被绞车吊上轨道。火车头是烧木柴的,司炉点燃木柴,
发动了几次都没成功。斯坦福拍拍司炉肩膀,鼓励他不要灰心。终于,浓浓的白色
蒸汽往上喷了,引擎突然大吼一声,活塞开始运动,“斯坦福号”有如威武的君王,
慢慢向前驶去。人们打开香槟酒朝火车头上喷,发射了35响礼炮,以示庆贺试车成
功。

  斯坦福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作为州长,他一心想修好铁路为民造福;作为铁路
头号股东、大资本家,他自然要榨取工人的血汗,攫取最大利润。铁路要穿越整个
内华达山,光是隧道就有15个,工程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大批欧洲移民吃不了那
个苦,加上嫌工资太低,纷纷转往银矿和铜矿找活干,工程一度受挫,进展缓慢。
这时候,斯坦福派人到旧金山,通过华人的经纪公司,陆续召来了大批华工。他们
从加州各地被带到内华达山的工地现场。

  这些从中国广东、福建和香港等地招来的筑路工人,工资仅及白人的1/33,每
天要工作12个小时!尽管如此,雇佣华工一事还是遭到了具有种族偏见的人们的激
烈反对。斯坦福力排众议,说:“你们听没听说过中国人筑万里长城一事?中国人
是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石匠?”

  斯坦福先后招来了1.5万名华工。当时华工苦力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太平天国运
动中被清政府逮捕的客家族俘虏和清政府在押囚犯;二是当地的亲朋好友串联而来;
三是被人贩子贩卖而来。介绍贩卖业务的大多是英国人、西班牙人和法国人。这种
交易在美国称为“贩猪业”,因为这些苦力简直和非洲奴隶一样,像猪一样被关在
船舱里,毫无人身自由,直到运抵目的地为止。

  “横贯美国中西部大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就卧着一名华工的尸体”,这是
中国筑路工人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1866年12月,在内华达西侧工作的华工全部遇
到雪难,但内华达山的隧道工程仍继续进行。雪崩频繁发生,在工程中丧生的华工
越来越多。华工们就是在这种极艰难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一点一点凿
通了隧道。

  1869年5月10日下午2点多钟,UP铁路和CP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利相连上了,
完成了划时代的壮举。斯坦福身穿黑色的燕尾服,戴一顶丝质小礼帽,搭乘“丘比
特号”,早上6点从萨克拉门多出发,到达这里。在客车上,他和应邀前来的亚利桑
那州州长、加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等宾客,一边喝酒,一边闲聊。当火车穿越内华
达山隧道之后,大家举杯向他祝贺,“恭喜”之声不绝于耳。

  CP铁路和UP铁路的接轨地点,名叫奥格登城。奥格登城是枪王勃朗宁的故乡。
勃朗宁在一生中,共取得128种枪械专利。

  为了纪念东西铁路的大会合,加州一位名叫休斯的富商,捐赠了一枚黄金轨钉。
这轨钉比一般的轨钉要大一倍,直径大约有15厘米多,钉身是用18K金铸成,外表镀
了纯金,上面刻有斯坦福等对铁路建设有功者的名字。另外,内华达的弗吉尼亚城
也捐赠了一枚轨钉;和斯坦福同车来的亚利桑那州长也钉人一支金、银、铁合金的
轨钉;还有爱达荷、蒙大拿州也都捐了金、银轨钉。

  旧金山的陆军骑兵第21连队的5个中队,专程赶来参加典礼,他们的军乐演奏使
整个会场热闹非凡。

  斯坦福敲下了黄金轨钉的第一锤。这一锤只是做出一种姿态,银锤掠过轨钉,
落在铁轨旁边电报线的信号器上。信号器直通华盛顿,全美各地教堂都响起了钟声,
庆祝这非凡的时刻。道奇少将和蒙塔吉两位技师互相握手致意后,庆祝酒会正式开
始。

  CP铁路的技师长史特罗,带着穿蓝色长裤、留有长辫子的华人现场监工,也来
到会场上,向广大宾客们介绍劳苦功高的华工。斯坦福请画家将会场的情景描绘下
来。威尔斯最后一班货运马车的车夫——凯尼和格尔两个人,也特地前来参加盛会。
凯尼喝得大醉,不胜感慨,满含热泪地说:“我在这片沙漠上已经整整跑了不下13
年了!”

  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通车后,掀起了一股移民热潮,不但美国东部大量移
民拥向西部,英、德、挪威、瑞典等欧洲各国的人,也纷纷来到这里落户。铁路两
侧大片的土地,现在可以转卖了,当年铁路的股东们便大发了一笔横财。斯坦福作
为大股东之一,自然成了大富豪。

  斯坦福把全家移居到旧金山。在可以俯瞰海湾的“贵族之丘”上,斯坦福修建
了一座豪华的宅邸,并在郊外买下5.5万英亩的牧场。1868年5月,也就是斯坦福钉
下黄金轨钉的前一年,他的唯一的儿子小斯坦福诞生了。斯坦福把儿子视作掌上明
珠,从儿子上幼儿园起,就专门为他请了音乐和舞蹈家庭教师,还特别对他进行法
语训练。他们准备让小斯坦福将来上哈佛大学,所以把中学教育选在纽约,而且为
此还在纽约租了一处房子。1883年11月,斯坦福夫妇带着15岁的儿子去欧洲旅行,
在意大利旅行途中,小斯坦福突然发高烧不退,经诊断,患的是伤寒。老夫妇心急
如焚,特地从巴黎请来名医诊治。但是很不幸,小斯坦福还是离开了人问。再过6天,
就是斯坦福60岁生日。

  晚年丧子给了斯坦福十分沉重的打击,此后整整五个星期,他把自己关在巴黎
的旅馆内,不断地修改遗书。为了纪念爱子,他决心创办一所大学。1886年的夏天,
斯坦福正式宣布捐出250万美元,作为创立斯坦福大学的基金。这时他当选联邦参议
员已有两年了。

  斯坦福大学位于旧金山以南约50公里处,名叫帕洛阿尔托,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城。这里本来是一片原始森林,到处是茂密的美国松和橡胶树。1891年10月,斯坦
福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授课。

  创办斯坦福大学,说明斯坦福是有眼光的。现在迎来了铁路时代,社会上对优
秀人才的需求比对马匹的需求要迫切得多。斯坦福原先经营牧场,培育优秀马匹,
现在马匹时代已经过去了。斯坦福大学后来成为美国西部一所著名的大学,与东部
的哈佛大学和霍布金斯大学并驾齐驱。

  1893年6月21日,美国铁路大王斯坦福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斯坦福的遗书规
定,将遗产贡献给大众。

炸药之父诺贝尔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
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雷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诺贝尔临
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
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
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
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
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
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
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
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
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
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
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
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
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
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
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
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
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
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
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
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
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
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
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
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
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
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
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
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
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
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
成长条,作导火线。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
燃导火线。“砰!”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
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诺贝尔心想:“哼,不给?
我就自己制造火药。”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
药都是黑乎乎的呢。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
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
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父亲跟
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了让他先打
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
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
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
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
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
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
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
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他
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
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彼
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
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
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
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
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诺贝尔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他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终于积劳成疾,病倒
了。家里人想让他去南方温暖的乡下静养,可诺贝尔却想去德国。他希望能趁这个
机会学习德语。尤其他认为德国有最好的化学技术,因此他就来到靠近阿尔卑斯山
的温泉地养病。等身体康复后,他就立刻启程回到了圣彼得堡。

  这时候,俄国和英法联军发生了战争。诺贝尔家的工厂大量生产水雷,供不应
求。水雷的威力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来到工厂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
留下许多功绩的希宁和特拉浦博士。

  父亲把诺贝尔介绍给两位专家。希宁说:“为了使俄国获胜而早日结束战争,
我们想制造威力强大的炸弹,能不能和你们工厂共同研究?”诺贝尔说:“当然可
以,不过,这大突然,一点头绪也没有呀。”特拉浦博士说:“这点你不用急,我
这里有强烈的液体爆炸物,但它的威力无法确定,有没有实用价值,还没有把握。”
他说着拿出个装着透明液体的瓶子来。

  诺贝尔一见便说:“啊,销化甘油!”他从书本上得知,这是1847年意大利科
学家沙布利诺发明的,今天他是头一次看见。沙布利诺因试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
炸而受伤,从此便停止了试验。

  两位专家把瓶子留了下来,让诺贝尔做试验用。诺贝尔此时再也不会想到,这
件事后来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带给他辉煌无比的人生。

  诺贝尔和父亲开始细心研究硝化甘油。由于它呈液化状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
发生可怕的爆炸。但硝化甘油却是心脏病患者的有效医疗用品,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俄国最终战败了。诺贝尔家的军事工厂因此陷入了困境,被迫停工。父母亲带
着诺贝尔的弟弟回瑞典去了,诺贝尔和两个哥哥仍留在圣彼得堡。工厂换了新老板。
诺贝尔由于改良了晴雨表、水计量表并取得了专利,受到老板器重。这时候,父亲
来信说他已开始对硝化甘油做研究,并问诺贝尔的进展如何?诺贝尔决心继续研究,
不输给爸爸。

  经过许多次试验,诺贝尔发明了将硝化甘油装入小玻璃管中再放进一个铁罐里,
四周塞满黑色火药,再用导火线点火。“轰!”一声巨响,试验成功了!这种能使
火药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诺贝尔的发明物“雷管”。

  由于诺贝尔发明雷管,使硝化甘油能安全地使用于矿山、隧道的爆破工程,因
此他高高兴兴地把这项发明带到了父亲身旁。而他父亲在这方面却毫无进展。

  诺贝尔和父亲打算成立一个诺贝尔硝化甘油公司。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
法国,四处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但是,
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后来,幸运之神终于向他伸出援手了,法王拿破仑三
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认为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用途。诺贝尔因此获得了
10万法郎的贷款。

  诺贝尔和父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筹建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这就是诺贝
尔火药工业公司的前身。1863年诺贝尔满30岁时,火药工厂正式开始制造硝化甘油。
他的弟弟艾米尔也是个炸药迷,每天泡在工厂里,帮助父亲和哥哥。不料由于大意,
9月3日这天,工厂突然发生爆炸,成了一片火海!诺贝尔和父亲赶到出事现场时,
工厂已成了一片废墟。他们从残留的灰烬中找到五具遗骸,其中一具便是诺贝尔最
疼爱的小弟艾米尔。

  经受这次重大刺激后,父亲因脑溢血而病倒,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诺贝尔也是
悲痛万分!他从悲伤中重新再奋起,并立下一个宏愿:“我一定要找出硝化甘油最
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量制造的方法。”

  无奈警察机关严禁诺贝尔火药工厂复业,并不准许他们在离市区5公里内做这项
危险试验。诺贝尔于是到乡下去寻找用地,但人们都拒他于千里之外,他不得不死
了这条心。诺贝尔只好买了一艘大船作工厂,到一个大湖上作试验。尽管如此,其
它船只上的人因上次的爆炸事件而心惊胆寒,不许诺贝尔的“水上工厂”靠近。诺
贝尔不得不经常改变停泊位置。

  硝化甘油炸药又生产出来了,但由于爆炸事件,没有人敢购买。诺贝尔心想,
没有人敢使用,我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他于是决定扩大宣传,并亲手做示范表演,
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不仅威力强大而且安全可靠的炸药。受邀者目睹了他的示范表
演,渐渐地打消了疑虑,工厂的订单又源源而来。

  诺贝尔又到德国汉堡去开设火药工厂。工厂不大,四周环绕着4米厚3米高的围
墙。这座小小的工厂,从此却支配了世界火药界。汉堡的硝化甘油工厂,不久成为
热门的消息而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当时在德国,硝化甘油也仅仅是被用在铁路工程方面和铁矿的开采上。

  诺贝尔的硝化甘油信誉步步高升。其实硝化甘油和从前一样,依然是危险的爆
炸物。它之所以没有节外生枝,是因为德国气候寒冷,硝化甘油在低温下不易爆炸
的缘故。这种炸药搬运起来也很危险。由于硝化甘油是一种粘稠的液体,有些无知
的人竟把它当做润滑油来使用。更可笑的是,有一个旅馆的服务员,竟以为那是光
亮剂,拿它擦皮鞋和皮裤。

  有一位德国旅客到纽约旅馆投宿,外出时他把一个小盒子存放在服务台。服务
员不知道盒内装的是硝化甘油,随手放在椅子下面。不久服务员发现小盒子冒黄烟,
惊慌之余,他拿起盒子就往马路上丢,转眼工夫,就引起了一场大爆炸。附近一带
民房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破,而马路上丢盒子的位置炸成1米的深坑!

  这件事立刻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以最醒目的标题、最大的篇幅谴责硝化甘油。

  1866年3月,巴拿马一艘名叫“欧洲号”的轮船离港时,甲板上的硝化甘油突然
爆炸,致使17人死亡,船身严重受损。在旧金山一个仓库中,硝化甘油爆炸又造成
14人死亡……

  接踵而来的爆炸灾害,致使各国都严格禁止硝化甘油的贮存和制造。聆听这些
骇人听闻的消息,硝化甘油最早发明人沙布利诺震惊地说:“我怎么会造出这种残
害生灵的罪恶物品来?我真后悔呀!”

  诺贝尔面临这些打击和不绝于耳的责难,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想起那些无辜的
被炸死的人们,想起可怜的弟弟艾米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十分安全的
硝化甘油炸药来。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用雷管引发的、固体状态的
硝化甘油炸药。

  1866年10月,德国克鲁伯地方组织了一个硝化甘油炸药审查委员会,对诺贝尔
所制造的炸药在安全性和威力方面做了一定安全审查。全体委员审查后一致认为:
这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在使用和运输方面都可以绝对放心。

  多年来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第二年年初,德国矿业界人士前来订购大
批硝化甘油炸药。由于采矿的效率提高,而且从未发生意外,矿商们个个眉开眼笑。
接着,法国、英国也来采购,连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也订购了。诺贝尔见瑞典已愿意
采用,高兴地说:“我总算能够为祖国尽一点心力了。”

  一度被视为可怕的危险物品,现已成为赐福人类的大功臣。硝化甘油炸药用途
之广难以尽述,像隧道工程、开发铁路、挖掘运河、开山辟地、铺路架桥等等,都
需要它。

  硝化甘油炸药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诺贝尔的克鲁伯火药工厂在不断地
扩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药的供应量达3120吨。

  不久,德国和法国爆发了战争。当时德国称为普鲁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法
战争。法国无法抵挡新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威力,终于向普鲁士投降。诺贝尔听说被
炸死炸伤的士兵令人惨不忍睹,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他又忆起了惨死的幼弟艾米
尔。他深深地责备自己说:“硝化甘油炸药竟然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不幸!我有
罪呀……”他的工厂投资合伙人劝慰他说:“不,您千万不要这么想,炸药本身无
罪,是战争带给人类痛苦的。炸药用来开矿、铺路、搞建筑,不是为人类造福的吗?”


  1872年9月3日,诺贝尔的父亲与世长辞,终年71岁。父亲去世后,母亲仍留在
斯德哥尔摩老家,过着孤寂而平静的晚年。诺贝尔的两个哥哥也很有出息,他俩在
俄国的巴库发现了油田,开办了一家石油公司,并且发明了用地下管道输送石油。
公司的年产量达20万吨。

  诺贝尔因经营硝化甘油炸药而发了大财,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富豪。他后来迁居
到意大利,一直到去世。

  诺贝尔一生刻苦学习和钻研,他不但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还发明了汽车自动
刹车装置、石油连续蒸馏法等,共取得了355件专利。

  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
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
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
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
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
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长此下去,恐怕
世上最富有的人也招架不住了!”尽管如此,诺贝尔仍尽力帮助穷困的人,可恶的
是这些人中总是夹有诈骗之徒和无赖。

  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
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
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
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
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
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诺贝尔不像有些发明家只会搞发明不会经营,他还是个极精明的大企业家。他
终生守着自己研究、自己创造、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不变法则。他很了解商业界
的阴谋险诈与反复无情的激烈竞争。诺贝尔将世界各地硝化甘油炸药公司联合起来,
形成庞大的“托拉斯”,无论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均由他独揽大权。这种托
拉斯的营运组织,已为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采用,这是诺贝尔在商业上的一大成就。

  诺贝尔的托拉斯成为世界性的特大企业,1886年他就拥有9.7亿美元的资产。
  但是,如果诺贝尔只是位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话,那么诺贝尔奖也不可能诞生了。
诺贝尔一生最伟大的发明是硝化甘油炸药和飞行炮弹。这两样东西本身是中性的,
它既可以用于防卫又可以用于侵略。诺贝尔一生致力于为人类造福,致力于世界和
平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在1896年他临去世时,留下了永恒的遗嘱:将他财产的
一部分,作为诺贝尔奖基金。颁奖典礼定于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纪念
日,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颁奖。

印度第一财团塔塔

  在印度最大的钢铁厂——塔塔钢铁公司的大门口,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铜像,他
以深邃而安详的目光,宛如佛陀一般俯视着进进出出上下班的员工们。这就是塔塔
财团的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的塑像。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在铜像脖子上挂上
美丽的花环,以表达对他的尊敬与爱戴之情。塔塔财团是当今印度的第一大财团,
也是印度最老的财团。眼下,它共拥有95家公司,涉及钢铁、汽车、机械、电力、
纺织、化学、食品、家用电器、电子设备、计算机、石油开采、渔业、银行、投资
公司、印刷出版、原子能研究等领域,1994年的总资产为1500亿卢比,约合50亿美
元,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贾姆谢特吉及其塔塔家族所谱写的一部塔塔财团的
发家史,犹如印度工业发展的缩影,在印度工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塔塔家族是印度的少数民族——帕西族人。帕西族人数虽少,却大多以经商为
生。贾姆谢特吉的父亲努塞尔万吉也是一个商人,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与人合伙在
孟买开了一家小商行。贾姆谢特吉从小就跟随父亲,来往于孟买与中国的香港、上
海之间,做棉花、茶叶、丝织品等进出口生意。1857年和1867年,英国殖民者先后
发动了侵略伊朗和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父子俩为英国殖民者供应军
需品而发了财。

  贾姆谢特吉之所以姓塔塔,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帕西族人的姓多数来源于他
们所从事的职业。贾姆谢特吉每次将供给阿比西尼亚英国军队的货物装上船后,总
要目送轮船驶离孟买港,这时,他嘴里总爱道声“TaTa”(再见的意思),久而久
之,“塔塔”就成为他的姓了。

  贾姆谢特吉年轻时在英殖民政府的艾尔芬斯顿学院读书,受西方文化熏陶,毕
业后多次去英国,并周游过远东、中东。他痛感印度工商业的落后,立志要改变印
度落后的农业经济,把印度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业园”。

  1869年,贾姆谢特吉在印度中部创办了第一家棉纺厂。当时为了节省开支,买
了英国的低价设备,结果生产的纱质量很次,销售困难,两年后就关闭了。他很快
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重又在那格柏省的棉花产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厂。他与
朋友筹集了150万卢比,从美国进口最新的设备,比当时英国兰开夏纺织业中心的设
备还要先进。1877年1月1日,这家名为中印度纺织制造公司的纺织厂正式投产。贾
姆谢特吉在这个厂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印度从未有过的技术和劳动
福利措施。他在印度第一个实行工人8小时工作制,第一个实行假日照付工资,第一
个实行养老金,第一个实行分红。其结果,这家工厂在头18年中年均利润率达20%,
为塔塔进一步扩大工业投资积累了资金。

  1885年,努塞尔万吉去世,贾姆谢特吉正式成为塔塔家族的首脑。1886年他建
立了司瓦德希纺织厂,1898年又创办了闻名世界的泰姬陵旅馆。泰姬陵旅馆为世界
十大旅馆之一。到19世纪末,塔塔家族已经成为印度的首富。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贾姆谢特吉认为要实现印度工业化必须依靠钢
铁、电力和科学技术。钢铁是重工业之母,电力可提供廉价能源,科技带动生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贾姆谢特吉着手筹建钢铁厂。他一边到国外考察一边设法
筹募资金。最初他曾要求英国殖民当局提供贷款,但遭到拒绝。他又寻求德国和美
国公司的帮助,它们分别答应提供技术人员和设备,但均不同意给贷款。1904年,
贾姆谢特吉在德国筹资时因病与世长辞。建厂的任务落在了他的两个儿子杜拉布和
拉坦以及侄儿R•D•塔塔肩上。

  外国人宣称印度生产钢铁是不可能的事并拒给贷款,杜拉布他们就转向孟买的
父老乡亲筹款。适逢印度掀起了一场抵制洋货的运动,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很快就
向8000名投资者发行了价值168万英镑的钢铁厂股票。不久塔塔又发行了400万英镑
的债券。与此同时,他们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地质调查论证,在白哈省一片丛林
中选定了厂址。为纪念创建人贾姆谢特吉,他们把这片土地取名为贾姆谢普尔。

  1907年,塔塔钢铁公司终于成立,最初的资本为2000万卢比,职工9000人,年
产铁16万吨,钢10万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殖民当局需要大量铁轨
和钢材运往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巴勒斯坦和东非战场,开始向塔塔钢厂定货。战
争期间塔塔钢厂共销售了1500英里长的铁轨和近30万吨钢材,盈利2350.9万卢比。

  战争结束后,塔塔钢厂即面临欧美钢铁公司的倾销。到1924年,塔塔钢厂几乎
处于破产的边缘,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杜拉布临危不惧,以价值1000万卢比的个人
财产和妻子的首饰做抵押,从印度帝国银行获得1000万卢比贷款,终于使钢厂转危
为安。后来,多亏尼赫鲁和印度国大党奋力向英国殖民当局交涉,才迫使它同意印
度对进口钢铁实行关税保护,并给塔塔钢厂3年的铁轨定货单。在这场维持生存的斗
争中,尽管没有一名工人被裁减,但股东们在13年中有12年没有分红。

  30年代初,由于日本加入竞争,塔塔钢铁公司同英国钢铁公司建立了友好关系,
双方达成协议,由塔塔钢厂将钢铁运送英国压成马口铁再向印度出口,享受低关税
待遇。后来塔塔独自建立了一个马口铁厂。到1933年,塔塔钢板产量达42.7万吨,
占国内市场供应量的72%。30年代末,钢产量上升为60万~70万吨,在印度钢铁市
场占垄断地位。

  在办好钢铁厂的同时,杜拉布还继承父亲的遗志,于1910年创建了塔塔水力发
电公司,为当时印度的第一家水电站。几年后,又相继建立了安得拉河谷电力公司
和塔塔电力公司,担负起孟买乃至全印度的工业和照明用电的重任。杜拉布表示:
“发财是我一生中奋斗的第二目标,改善我国人民的工业和知识条件才是我第一位
不变的愿望。”他认为只有水力发电才能使孟买成为“无烟城”。到60年代,塔塔
电力系统有3个水电站、4个火电站,发电能力达606兆瓦,基本满足孟买地区的需要,
实现了杜拉布的愿望。

  杜拉布还在1913年建立了一家水泥公司,开发了一个煤矿,并与别人合伙创办
中央银行。1917年塔塔家族引进英国人的经理行制度,创办了第一家经理行塔塔子
孙公司。

  杜拉布于1932年去世,而他的弟弟拉坦已在1918年病逝。他们膝下无子。塔塔
家族的传宗接代落在R•D•塔塔一系。R•D•塔塔在法国经商时,娶法国姑娘苏尼
为妻。他们共有5个孩子。长子J•R•D塔塔便成了塔塔家族第三代传人,也是整个
塔塔家族中最有才干的创业者,他是今日塔塔财团的奠基人。

  J•R•D•塔塔全名为詹汉格•拉坦吉•达巴海•塔塔,生于1904年,小时在法
国上学。邻居路易斯是一位传奇式的法国飞行员,因在1909年第一个飞越英吉利海
峡而闻名于世。飞机就停在屋旁的沙滩上,供游人观赏。小J•R•D•塔塔更是着了
迷,立志长大后也要像路易斯一样驾机翱翔在蓝天上。1923年10月,19岁的J•R•
D•塔塔跟一名英语老师补习英语,准备报考剑桥大学。不料,补习期未满,法国颁
布法令:年满20岁的男青年都得服兵役。因此,他没有能上大学,而到法国陆军中
服兵役。一年期满后,他希望在军队中多逗留一段时候,并选修军官课程。但他父
亲不同意,坚持要他回孟买到塔塔企业工作。他刚回孟买不久,他原来所在的部队
调到摩洛哥去打仗。遭到敌人伏击,无一人生还。他虽然感激父亲把他召回孟买,
使他幸免于难,但仍抱怨父亲没有让他去读剑桥大学。他父亲认为学位对塔塔家族
并不重要,而他自己一生都以未读剑桥大学为憾。

  1925年,J•R•D•塔塔任塔塔钢铁公司总经理助理。他父亲对总经理彼得森说:
“希望你多多关照我的儿子。”彼得森让人在其办公室一角放一张写字台给J•R•
D•塔塔办公。从那时起,每份呈送给总经理的公文都经过J•R•D•塔塔的手,每
份由总经理批发的文件也让J•R•D•塔塔过目后再发。重要谈话也都让J•R•D•
塔塔参加,并做记录。这样,J•R•D•塔塔从彼得森那里学到许多东西,对他今后
事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1926年,他父亲又派他到塔塔钢厂去见习。那时他父亲已经70岁,决定与其他
儿女一起去巴黎度暑假。一个星期六,他父亲与女儿西尔拉跳舞,突然心脏病发作,
倒地而亡。年仅22岁的J•R•D•塔塔,就成了一家之主,并开始继承父亲在塔塔钢
铁公司的常务董事职位。在这期间,他仍酷爱飞行,刚满24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
获得印度第一张商业驾驶执照。1932年,他从英国购买了两架单引擎飞机。当年的
10月15日,他首次驾机从卡拉奇经阿默达巴德到孟买作邮政飞行,这标志着印度航
空事业的开端。从这时起,他开始组建塔塔航空公司。开业头一年,公司就获利10
00万卢比。第二年航班已达到100%正点,而另一家帝国航空公司正点率只有80%。
从1946年开始,塔塔航空公司改为印度航空公司,与政府合营客运业务,塔塔家族
控股40%。1953年,J•R•D•塔塔担任印度航空公司的董事长。直到82岁,他仍能
自己驾驶飞机,对飞行的酷爱丝毫未减。

  1938年,塔塔钢铁公司董事长诺努吉赴欧洲商务旅行时突然去世,34岁的J•R
•D塔塔正式成为塔塔财团首脑。他除了保持塔塔家族的优良传统外,在企业管理上
进行了大胆革新,从家族统治转向专业人员管理。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一家印度
企业不是家族成员管理企业,他显示出非凡的远见与超人的胆略。他只担任塔塔钢
铁公司、塔塔子孙公司的董事长,而把纺织公司、电力公司等公司的董事长职位让
给别人。他认为如果这些公司的董事长都由他一人担任,那他就只能整天开董事会
了,而不能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此外,他还聘请最有才干的法律专家、经济学家、
金融专家和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到塔塔公司任职,充分体现了他任人唯贤的指导思想。
在这些能人的经营管理下,塔塔财团不断发展壮大。到1993年为止,财团的13家大
公司的资产总额为44.78亿美元,总产值为44.66亿美元,始终保持印度第一财团的
地位。

  J•R•D•塔塔依照财团创始人贾姆谢特吉的遗训,一贯支持科学教育事业的发
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回到印度。
他31岁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在班加罗尔的科学研究所研究宇宙射线。1943
年他写信给J•R•D•塔塔寻求财政支持,J•R•D•塔塔表示将由塔塔信托基金鼎
力相助。1945年6月塔塔基础物理研究所正式建立,接着又设立了特朗贝原子能研究
所。这里成了印度实施原子能计划的摇篮。

  从60年代开始,J•R•D•塔塔积极向国外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大展宏图。他首
先打入国际咨询服务市场。1968年创建了塔塔咨询工程公司,其咨询业务范围包括
对电话、化工、化肥、农业、医药、科技等部门的工程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研究,
提出详细工程报告、工程选址、成套设计、施工监督、人员培训等。该公司拥有10
00名工程师和建筑专家,国外业务占公司收入的1/33。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是J•R•
D•塔塔建立的第二家咨询公司,它提供有关最新的企业组织、市场研究和管理技术
咨询。现有1300名专家,大都是来自欧美和印度的著名大学、研究所的博士和硕士。
他们的学术背景和在国际大公司工作的经验,使之成为印度独一无二的头脑库。世
界银行、福特基金会等经常要求这家公司提供有关印度的研究报告。自1971年以来,
它已为英、美等24个国家的75个机构完成150多项咨询。1983年的国外收入为600万
美元。1995年的软件咨询服务出口创汇为9000万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收入的12%。

  在建立咨询公司的同时,J•R•D•塔塔也注意到计算机工业发展的诱人前景。
当时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印度已建立了牢固的市场,J•R•D•塔塔不畏风险,敢于
进入计算机领域,与外国大公司一争雌雄。它与美国底特律的巴勒斯公司合作建立
了塔塔一巴勒斯计算机公司,除制造计算机硬件外,还编制了软件向巴勒斯公司出
口。公司成立不久便确立了技术与市场的领先地位。60年代初,塔塔还与美国埃尔
克西国际公司、新加坡发展银行一起,在新加坡建立了塔塔一埃尔克西计算机公司,
公司很快就打入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东以及中国等地的计算机市场。

  此外,J•R•D•塔塔还在成套设备出口、棕榈油、商用车辆等方面打入到国际
市场。塔塔财团成为当今第三世界最大的跨国集团之一。

  J•R•D•塔塔作为工业家、印度航空事业创始人、经济分析家、社会评论家以
及科学、文化和管理研究所的奠基人奋斗了半个世纪。他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
尼赫鲁总理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期,他就抨击苏联模式,主张经济自由化,是
印度经济改革的支持者。他对于塔塔财团的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印度工业的发展都
贡献巨大,功不可没。

  随着年事已高,J•R•D•塔塔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1980年他因心绞痛发作
而住院,更增添了他物色继承人的紧迫感。第二年,他就让他的侄子拉坦•塔塔担
任塔塔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使之坐上财团的第二把交椅。1991年3月25日,他正式辞
去塔塔子孙公司董事长的职位,由拉坦•塔塔接任。拉担•塔塔是塔塔财团的第四
代传人。1993年11月29日,J•R•D•塔塔在瑞士一家疗养院病逝,终年89岁。遵照
遗言,葬于巴黎家族墓地,他的父母和两个弟弟均安葬于此。对于他的逝世,印度
总统、总理和工商界都表示沉痛哀悼。拉奥总理对他予以高度评价:“J•R•D•塔
塔光辉的一生留下了人类奋斗的印记。”

三菱霸王岩崎兄弟

  在当今日本6大企业集团中,三菱集团以雄厚的实力位居三井、住友、芙蓉、三
和、第一劝业银行之前,独占魁首。三菱集团旗下有41家大公司,包括三菱银行、
三菱商会、三菱重工、三菱信托、明治生命保险、东京海上保险、三菱电机、三菱
汽车、三菱石油、日本邮船等。1989年,世界50家大银行中,三菱就占两席;世界
100家大企业中,三菱也占有3家。1989年三菱所属公司的营业额十分惊人,如三菱
电机212亿美元,三菱汽车168亿美元,三菱重工150亿美元。这个号称“日本老大帝
国”的企业集团,真可谓“富可敌国”。然而,在1870年,岩崎弥太郎及其弟弥之
助创办三菱时,仅有3艘轮船。岩崎弥太郎从“地下浪人”到“航运巨子”,再到
“日本第一财阀”,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发家史,让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

  1834年12月11日,岩崎弥太郎出生于安艺郡井口村。父亲弥次郎是个地下浪人,
因家境中落而丧失了乡居武士的地位,过着贫困的下层生活。母亲美伦是个医生的
女儿,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忘对长子弥太郎的培养。弥太郎从小就跟随外祖父识字
并学习书法,14岁时又寄居在姨父家读私塾。20岁时,弥太郎决心到中心大城市江
户(后改为东京)求学。为此,父亲弥次郎不惜卖掉祖先遗留下的山林,作为儿子
去江户的盘缠。这使弥太郎极为感动。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登上家乡西边的妙
见山,来到名叫星神社的词堂,掏出笔墨,在星神社的门上写道:“日后若不能扬
名天下,誓不再登此山。”

  弥太郎从乡村来到江户,对城中壮丽的街景,看得目瞪口呆,而市中商家的繁
盛,更令他兴奋不已。他从师于“昌平堂”儒官安积良斋,从此才学大进,被人称
为秀才。

  谁知一年后,他的父亲弥次郎突遭横祸,受村长诬陷而下狱。弥太郎闻讯从江
户赶回来为父伸冤,不料,郡奉行所官员竟与村长串通一气,拒绝他的申诉。弥太
郎怨恨难抑,在奉行所的任于上,愤怒地刻下“无贿不成官,罪由喜恶判定”几个
大字。奉行官大怒,命人削掉柱上大字。但是,弥太郎又在奉行所外白墙上写下同
样的字。恼羞成怒的奉行官竟将弥太郎也逮捕下狱。

  弥太郎与一位樵夫关在同一牢房。这个樵夫十分擅长算术。一天,樵夫对他说:
“没有一项工作,比做生意一获千金更有意思了。”弥太郎趁机说:“做生意是好,
可是我不通算术,你能教我吗?”樵夫爽快地答应了。过了不久,弥太郎就能很熟
练地运用算术了。樵夫夸奖他说:“弥太郎,你真了不起,我花四五年才学会了算
术,而你,却不到一个月,就融会贯通了。”弥太郎兴奋地指着牢房的一个大柜子,
说:“他日,我若能成为天下巨富,将报你以一大柜子小判(当时日本的货币单位)
的酬金。”

  后来弥太郎创立了三菱财团,成为日本首富,他果真信守诺言,送了很多钱给
樵夫的儿子。这次与樵夫一起坐牢的际遇,成了弥太郎一生重大的转机。

  一年多以后,弥太郎获释,但活动范围却被限制在鸭田村内。弥太郎深切体会
到社会的不公道,对自己试图在黑暗官界出人头地的念头灰了心。

  有一天,他与弟弟弥之助在安艺河边钓鱼。他遥看两岸辽阔的土地,说:“这
两岸土地既肥沃又广大,无奈就怕洪水泛滥。”就在这时,他萌发了一个企业家的
灵感:如果在两岸筑堤,挡住洪水,岂不造就了万亩良田?!

  他立即向安艺郡公所提出筑堤造田的申请,并很快得到批准,予以实施。后来,
仅弥太郎本人就造稻田100公亩,棉田50公亩,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从此,弥太郎否极泰来,不仅免除了限制活动范围的处分,而且担任了奉行所
的一名下级官员,往高知城赴任。1867年,弥太郎又担任了长崎土佐商会的负责人。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天皇成立了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扩大民族经济、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措施。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奖励
贸易”、“富国强兵”的背景下,三菱公司应运而生。

  1869年,岩崎弥太郎到土佐藩大阪商会任职。次年10月,在明治新政府废止藩
营鼓励民营的改革措施下,“大阪商会”脱藩自立,以“九十九商会”为商号正式
开张。弥太郎成为九十九商会的实际负责人。他得到了3艘藩船的使用权,开始经营
大阪——东京、神户——高知的海上运输业。

  1871年7月,废藩置县,土位藩变成了高知县。县当局劝弥太郎将“九十九商会”
转为个人经营。1871年9月14日,弥太郎决定接受九十九商会为个人事业。他筹资买
下两艘船,这一天就成了三菱公司的创立日。翌年1月,该商会更名为“三川商会”。
1873年3月,弥太郎将三川商会更名为“三菱商会”,并宣布原商会的财产及11艘船
都由他个人买下,与官方完全断绝关系,成为自己个人的企业。三菱公司正式诞生
了。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我国台湾,弥太郎趁机向政府申请承包了一切军需输送工
作,运兵、运军火、运粮,大发不义之财。1877年日本国内爆发西南战争,三菱全
力参与军事运输,又发了一笔横财。至此,三菱共拥有61艘汽船,吨位高达35464吨,
占全日本汽船总吨位的73%,一跃而成为日本国“海上霸主”。

  三菱是在明治维新后的近代化高潮中涌现出来的,它比老牌财阀三井、住友创
立得晚,但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在1874年全日本富豪排行榜上,岩崎弥太郎连入榜
的资格也没有。而到了1879年,岩崎弥太郎却位居全日本富豪榜的第3位。后来,弥
太郎以汽船为中心,将事业范围扩大到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在三菱进行
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存放在三菱仓库中。到明治
中期,三菱已发展为生产、流通、金融等各领域均有据点的多角型综合实体,完全
可以与“三井物产”相抗衡,成为与三井并驾齐驱的日本两大财阀之一。

  三菱独占海运,受到最直接打击的就是三井物产。该公司仅有3艘船只,不得不
请求租用三菱的船只,并提出交付一年70万元的租赁费。但岩崎弥太郎出于压倒竞
争对手的需要,断然加以拒绝。

  于是,忍无可忍的三井开始向三菱实行反击,它纠合敌视三菱的地方船主、批
发商、货主,合股创立一家名叫东京风帆船会社的大型海运公司,企图与三菱相对
抗。

  三菱毫不示弱,采取低价策略,分化瓦解对方的阵营,并大量收购三井创办的
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迫使三井派头目涉泽辞去交易所总裁的职务。这些凌厉的
反击,招招击中对方的要害,极大地扰乱了对手的阵脚。东京风帆船会社由于地方
资本家的背叛,资本骤减为17万元,客户被夺走,不少船员也被三菱挖去,不仅不
能与三菱抗衡,而且在情况最凄惨时,只能勉强维持营业。

  与此相反,三菱却得到长足发展,它偿还了政府的无息贷款340万元,进一步巩
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然而,正当三井面临惨败之际,一件意外的变故使他们出现了反败为胜的契机。

  1881年,一直庇护三菱的政府核心人物大隈重信失势下野,另组“改进党”,
而跟三井息息相关的伊藤组成长洲藩阀政府。伊藤惟恐大限的政治影响力与岩崎的
雄厚财力相结合,会对政府造成极大的威胁,便与三井公司联手成立一家实力空前
的大公司——共同运输公司,试图压垮三菱的海运公司,断绝大限的财源。

  1882年10月,共同运输公司正式成立,创业资本将近一半由政府出资,其余则
由三井筹集民间游资而成。公司向英国订购最新式的船舶,其航线与三菱公司航线
完全一样。于是,一场空前激烈的龙争虎斗开始了。

  三菱与共同运输公司的竞争仿佛一场高对抗性的马拉松赛跑。两家公司的船队
一起由神户出发,为了抢先到达目的地,船长与船员都绑上头巾,挥汗如雨,不计
成本地拼命将煤炭铲入火炉中,在海上展开长跑比赛。到达纪州藩时,船上炉内的
火力之强,竟把烟囱烧得通红,船内温度也高得灼人。从岸边远远望去,犹如两只
火龙在竞相飞奔。

  最后,两家公司的竞争演变为不惜成本地降价。如往来神户、横滨间的船费,
下等舱价从5.50日元降到0.55日元。这种两败俱伤的价格战,最高兴的人当然还是
乘客与货主们。

  面对有政府撑腰的强大对手,岩崎弥太郎充分地展现出他超人的领导能力。他
始终斗志昂扬,采取彻底抗战的姿态,与共同公司力拼。为弥补降价策略所蒙受的
损失,他将公司重新改组,裁减冗员冗费,甚至连他的心腹用了一张公司便笺写私
信,他也下令从其月薪中扣除。在此危机四伏的状态下,弥太郎发挥出民营事业的
特色,尽管降价很多,其生产力仍较共同公司高出一大截。1884年,每吨汽船的平
均收入,共同运输公司仅为三菱的一半。

  三菱初战告捷,但也元气大伤,在赤字的打击下,不得不停止香港——琉球间
的航线,三菱汇兑所也被迫关门。

  而共同公司方面更是伤筋动骨,到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无红利的窘境,其
股份跌到面值的2/3以下,持股人争相抛售。岩崎趁机收购共同公司的股票,到188
4年末,他已握有过半数的股权。这无疑是对共同公司的沉重打击。

  如此一来,共同公司内部四分五裂,批评公司做无谓竞争的呼声日益增高。这
时,大限宣布脱离在野的改进党,从政府而言,已无必要再整垮三菱。于是,由政
府的农商务卿出面调停,两公司于1885年2月5日签订临时协定,在运费等方面做出
统一规定。

  岩崎弥太郎坚持抗争终于取得初步胜利,但是,因长期劳累,饮酒过量,罹患
胃癌。签订协定两天后,即2月7日,病情突然恶化,撒手人寰,结束了他波澜起伏
的传奇一生。

  弥太郎一死,他的弟弟副社长岩崎弥之助立刻继任社长。弥之助上任后的头一
件事,就是电告分公司的负责人,不可赶来京城参加弥太郎的葬礼,并告诫道:
“社长丧期,为免忽略事业,各人须坚守岗位,更加小心注意。”因此,公司的商
务活动一日也未间断,只是各办公处降半旗而已。

  不出弥之助的意料,共同公司果然趋弥太郎逝世之机单方面撕毁协定,又打响
了价格战。弥之助毫不示弱,痛斥共同公司的背叛行为,并发出最后通牒。于是,
两公司战火重燃,而且比以往更激烈。5.50日元的运费竟骤降至0.25日元,到最后,
几乎不收运费,还附赠一条毛巾。

  弥之助决心背水一战,他与三菱公司所有百元月薪以上的职员都自愿减薪一半。
同时,弥之助还扬言偿还政府所有的借款,并将全部船只集中在品川外海引爆。开
始政府方面并不当真,但是不久弥之助居然真的退还数百万元借款。政府人士这才
感到害怕,因为如果弥之助真的引爆船只,社会各界定会指责政府。于是,政府下
令更换共同公司负责人,并派人与弥之助密谈,商讨两家公司的合并事宜。

  1885年9月29日,三菱和共同运输两公司终于合并,成立日本邮船公司。三菱方
面握有的10万股股票全部集中在岩崎家族的手上,而共同方面拥有的12万股股票则
十分分散,因此,三菱方面的持股数额实际上反而超过了共同方面。后来,三菱方
面的骨干近藤廉平担任了新公司的社长,公司的绝大部分高级干部也都是三菱一系
的人,日本邮船公司遂完全成为三菱的企业了。

  就这样,弥之助在短短几个月中,就以卓越的决断力和领导力,打了一场胜仗。
他不仅守住了其兄弥太郎创下的家业,而且为今日三菱打下牢固的基础。

  弥之助生于1851年1月8日,比哥哥弥太郎小17岁。1872年他到美国留学,第二
年父亲病故,应哥哥召唤回国,从此一直辅助哥哥创建三菱。

  在三菱初创期的领导层中,弥之助是唯一留学外国的,因而成了三菱“近代派”
的领袖人物。他思想开明,经营灵活,颇具现代智慧。

  日本邮船公司成立后,弥之助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将“海上三菱”转变为“陆
上三菱”,以煤矿及造船业替新的三菱奠基。可以说,三菱的多元化事业是在弥之
助任社长后才真正开始实现的。

  在他的倡导下,三菱公司以巨款购买了高岛煤矿。5年后,高岛煤矿的效益出乎
意料地高,成为三菱的一株摇钱树。

  接着,弥之助利用矿业所得,以分50年付款的方式购买了长崎造船厂。1897年,
船厂建造了6000吨的“常陆号”,向世界展示了日本高超的造船技术。1900年以后,
三菱又着手制造军舰。长崎造船厂成为当年东方最大的造船厂。

  银行业是弥之助的又一个梦想。他购买了两家国立银行,成立了三菱银行。他
的经营方针十分慎重,以至日本在发生经济危机时,三菱银行不仅都能安然度过,
且能有所发展。

  后未,他又朝三菱房地产迈进。他在1889年以150万元买下东京丸内这块面积1
3.5万坪的土地,命名为“三菱之原”。他铺设了现代化的办公大道,建造起一幢幢
的三菱企业大厦。此外,他还在冈山儿岛等地买下了多块土地,这些都成为日后三
菱地产业的基础。

  长崎造船厂制造的蒸汽涡轮是日本国产的第一部涡轮机。不久,三菱内燃机制
造业和三菱电机业就脱离造船业而形成了三菱重工业。

  此外,弥之助还开创了三菱商业、三菱铁路业、三菱造纸业、三菱化工业和三
菱啤酒业。

  1893年,他将三菱正式改为三菱股份公司,然后让故兄弥太郎的长子久弥出任
社长,自己则退为监事。久弥上任后,依然十分重视叔叔的意见,因此,三菱实际
上还是由弥之助领导着,一直到1908年弥之助逝世。

  三菱公司在后来的数十年间始终发展迅猛,稳居日本企业前列。到岩崎家族的
第三代——岩崎小弥太,大大拓展了三菱的生产领域,将三菱建成一个包括海运、
金融、保险、煤矿、商业、造船、化学、纺织、食品等领域的巨大财阀康采恩。他
通过三菱总公司,对11个独立的三菱公司保持了无可争辩的控制权。一直到1945年
美军占领日本将所有财阀解散时,岩崎家族还保持了三菱各公司47.8%的股份。

  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三菱公司东山再起。它在汽车、成套机械
设备、电子工业、石化、飞机、原子能工业等方面都跃居领先地位,成为日本最大
的垄断资本集团。现在,三菱集团虽然不再为岩崎家族所完全控制,但处处还显现
出这个家族的影子。

糖王黄氏家族

  在印度尼西亚,建源公司与黄氏家族的影响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年长的人都还
记得,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个公司及这个家族曾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
煌。

建源公司以经营糖业为主,它的创始人黄志信是一名华侨。

  黄志信1835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同安县。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
主义列强侵略和蹂躏的时候。厦门地区出现了小刀会这样的民间反帝组织,吸引了
厦门、同安一带的农民、渔民和城市贫民。黄志信也参加进去,并担任管理后勤粮
草的军需官。后来,起义失败,黄志信等人乘船出逃,到了印尼爪哇岛。在这里,
他以做小买卖起家,渐渐发达,到1863年,他的资产已达上百万荷盾。

  从那时起,黄志信就创建了“建源栈”。当时,印尼实行开放政策,他把爪哇
出产的蔗糖和烟运往中国,再把中国的茶叶、丝绸、香料等运回印尼,后来又经营
大米。这种海上贸易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到19世纪末,他已成为南洋著名的华
侨巨商。

  黄志信的儿子黄仲涵1866年出生于印尼三宝垄市,当时印尼是荷兰殖民地,但
华人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在华人社会中,多数人还是用家乡语言,很多人不会讲当
地的印尼话。黄仲涵从小与当地人接触较多,能操一口流利的印尼语,这非常有利
于他在当地的商务活动。

  黄仲涵天资颇高,办事精明,黄志信看出他有经商的禀赋,便更加精心地教导
扶持。在黄仲涵24岁时,父亲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他,并将建源栈改组为建源贸易有
限公司。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策上作了一些修订,诸如放开自
由贸易,取消强迫种植甘蔗等等。黄仲涵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调整了建源公司
的生产、贸易比重和经营结构,从1894年起,他发展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并先后投
资兴办了巴基斯、里约阿贡等5家糖厂,总投资约为1000万荷盾。其中里约阿贡糖厂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气碳化设备,能够加工生产优质白砂糖,令同行十分羡慕。

  黄仲涵的事业青云直上,不到10年时间,他的糖厂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可是,
正当他一帆风顺迅速发展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英国和荷兰政府将本国的船
只都征调回国运送战争物资。这样一来,爪哇的航运秩序便被彻底打乱,三宝垄海
口码头上,华商的货物堆积如山,茫茫海面上却看不见一艘货船。

  蔗糖无法运出,爪哇的糖商们纷纷降价倾销,一时糖价大跌。作为爪哇最大的
出口企业,建源公司的损失更是惨重。眼看着大厦摇摇欲坠,黄仲涵心急如焚。他
决定组织一个糖业股份公司,向荷兰商业银行借贷以缓和危机。然而,当时的荷印
殖民统治者对华商企业有许多限制,从各方面予以刁难,荷兰小公银行更是落井下
石,趁机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黄仲涵放弃了对殖民主义政府的幻想,
转而召集各路糖商,连续开了十多次同行业会议,群策群力,终于找到克服航运停
滞的办法,渡过了难关。

  战后,欧洲物资极为短缺,砂糖也属奇缺商品,价格比战前翻了四五倍。乘着
这股“西风”,黄仲涵空前地扩大糖业生产,并迅速地打进欧洲市场。当时,在欧
洲的每一个国家里,到处都可见到黄氏企业白花花的砂糖。不用说,建源公司从中
获取了巨额利润,几年中,黄仲涵的资产也翻了几倍,他成了印尼地位显赫的大企
业家。

  1918年,黄仲涵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东南亚最大的木薯粉厂,还有占地2000万公
顷的种植园。雇员近4000人,年产量达27万担。木薯粉主要市场也是在欧洲。此外,
黄仲涵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黄仲涵在雅加达、锡江、万隆、棉兰等印尼各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和分行,以
扩大贸易。在荷兰鹿特丹、英国伦敦、马来西亚的核城和恬保以及新加坡也设了办
事处,黄仲涵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各地,仅伦敦分行每年销售的货物就达14.5
万吨。

  建源贸易公司的日益壮大,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1906年,黄仲涵动用400万荷
盾创建了建源银行,随着他的资本日渐雄厚,又增加了水灾和人寿保险等项目,同
时还代理经营其它保险公司的业务。另外,他在航运业方面也颇有发展,他的船队
成为荷印华商航运业主力。制糖业更是独霸一方,仅5家糖厂资产就达4000万荷盾。

  不少人认为,黄仲涵的成功是因为他比较幸运,他从父亲那里接手时,建源栈
已具有相当规模和良好的信誉。黄志信是在建源栈经营最好的时候交到儿子手里的,
他有多年建立起来的完整的贸易网络和充实的资金,这些都为日后黄仲涵的飞黄腾
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印尼,黄仲涵是印尼华侨最先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他早
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要发展事业,人才是根本。建源公司的各个重要部门,都选
用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很高业务水平的人担当领导职务。他既不排斥从欧美各国聘
请技术人员来参与管理,更重视华侨专业人员的培训。他从自己的公司里挑选优秀
的青年,千里迢迢送到欧洲各国去学习,也让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人说他
是个数典忘祖的“洋奴”。可他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的糖厂是印尼最先使
用电气设备和流水作业法的,由于敏锐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使得他在糖业的竞争
中独占鳌头,创建了一代繁荣辉煌。

  1924牛,黄仲涵去世时,人们对这位巨富到底留给子孙多少遗产众说不一。一
般认为他大概有2亿荷盾资产。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黄氏家族的第三代人
黄宗宣、黄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国际的大公司,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有
巨大影响,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热的大富豪家族。

  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印尼华侨被列为第三等人,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
对他们征收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华侨所到之处都要缴费领取路条,否
则便受重罚。警察对待华侨和印尼当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在华侨面前,他们的
话就是法律。殖民政府还规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禁令,其中有一条是华侨不得穿西
服。黄仲涵对此极为愤慨,他通过律师交涉,迫使政府取消了这条禁令,又带头穿
起了西服。

  随着黄仲涵财势日渐壮大,荷印政府对他的财产垂涎三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他们就以种种借口和手段企图扼杀建源公司,只是由于黄仲涵的精明顽强,
一直没有得逞。

  1917年,荷印政府以征收“战时所得税”为名,规定经营者从战争开始时年获
利达3000万荷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税,乘机大肆劫掠;1921年,又要求黄仲
涵缴纳3500万荷盾“战争税”和“收入税”。然后又说,如果黄仲涵感到力不能及,
政府愿以700万荷盾的代价收购黄家企业。此时,黄仲涵已经看清了殖民政府的贪婪
与无耻,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扼杀华侨资本,占为己有。他严辞拒绝
了。

  黄仲涵去世后,年仅25岁的黄宗宣和19岁的黄宗孝主持建源公司的经营。这兄
弟俩既没有父亲和祖父的魄力,也没有那样的幸运。1924年,席卷欧美资本主义世
界的严重经济危机也殃及建源公司,整整两年时间,建源公司处于停产关闭状态,
企业元气大伤。黄宗宣灰心丧气,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他退出了建源公司,
带着属于他的那份资产,另谋出路去了。这对公司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以后,建源公司的重担就落在黄宗孝一人身上。他振奋精神,力挽狂澜,
但经营刚有了点起色,二战恶魔又降临了。日寇侵占了东南亚,印尼也不可避免地
处于日寇的铁蹄下。稍有恢复的建源公司再次面临危机。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获得独立的印尼政府采取了扶助本土居民
的经济政策,对华侨经济实施打击和排斥。黄宗孝奋力拼搏,却不幸于1950年突发
心脏病而离开人世。此时,黄氏家族没有一个能够挑起这副重担的继承者,又缺乏
专门的经理人才,黄氏后人眼看着建源公司江河日下,无力回天。

  1961年7月10日,印尼三宝垄经济法院以“偷漏重税”、“违反经济法令”为由,
接管了建源公司,这个光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黄氏家族企业从此便销声匿迹。虽然
在印尼以外其它各地还有黄氏后人经营的“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却终究难以再成
气候。黄仲涵当年盛极一时的事业只有在旧报刊和三宝垄的史志中才能看见了。

钢铁大王卡内基

  1848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区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了饱受经济危
机之苦的苏格兰。顿时,整个苏格兰沸腾起来了。人们趋之若鹜,纷纷举家西迁,
掀起一股空前的“移民潮”。仅在这一年,苏格兰就有近19万人移居美国。他们分
乘数十艘船只,远涉重洋,直奔大西洋彼岸。

  1848年5月27日,“维斯卡塞特”号轮船驶离英国格拉斯哥港,经过福斯湾,航
行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船上有一个13岁的少年和他的双亲及5岁的弟弟。他们与
其他来自苏格兰的穷苦移民一起,挤在阴暗、低矮的客舱里,食物粗劣,空气污浊,
备受旅途的煎熬。经过整整50天的颠簸,轮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美国东海岸的
纽约港。

  1848年7月15日清晨,这位少年与新移民们一起拥上甲板,迎着朝阳,远眺这片
梦寐以求的希望之地,心中充满着憧憬。正是这个13岁少年,在来到美国后的半个
世纪里,从一文不名的移民变成了美国的钢铁大王、世界首富,创造了被人们称为
“美国梦”的奇迹。他就是美国十大财阀之一的安德鲁•卡内基。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内基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父亲威尔•卡
内基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玛琪则以缝鞋为副业。父母虽穷,却为人正
直,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继承了自豪、自立、自尊光荣传统的家
族。

  小卡内基的祖父是个性情开朗、机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小卡
内基作为长孙,以祖父的名字——安德鲁•卡内基——命名。他从小就以有这样的
祖父为荣,同时也以终生拥有他的名字自豪。他的外祖父是个天生的雄辩家,也是
个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当地颇为活跃的政治领袖。或许是祖辈遗传基因的作用,
卡内基自小就乐观进取,能言善辩,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

  在卡内基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用积攒的钱添置了3台纺织机,并雇佣了几名工人。
家中境况有所好转,全家搬进了一幢有小阁楼的平房里。

  卡内基从小就帮家里做事。由于没有自来水,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挑上一副
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边排队打水。挑了几担水后,才吃早饭、上学。晚上回来
总要帮正忙于缝鞋的母亲穿针引线,同时心里还需默诵着在学校学到的诗和文章。

  1843年,卡内基8岁,英国工业革命的巨浪席卷了丹弗姆林。这座古老的城镇上
出现了第一架蒸汽带动的亚麻织布机。不久,经过改良的蒸汽机就彻底改变了小镇
的面貌。丹弗姆林的手工纺织业不堪蒸汽机的冲击,日渐衰颓,纷纷破产。卡内基
一家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帮工被解雇,织机被变卖。母亲只有开一间小铺子,以维
持生计。然而,致命的打击又接踵而来,那就是1846年的欧洲大饥荒和1847年的英
国经济危机。卡内基一家实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写信给早几年移居美国匹兹堡的
两位姨妈,表示也要举家前往美国。两位姨妈回信说,眼下正是赴美的良机,就业
机会很多,希望他们快去。

  卡内基的双亲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织布机和家具,去美国的旅费还差20英镑。幸
亏母亲的一位好友帮忙,借给他们20英镑,一家人才有了足够的旅费,启程前往美
国。

  卡内基一家在纽约下船后辗转来到匹兹堡,在亲戚家安顿下来。为养家糊口,
父亲别无选择,又操起老本行,织起了桌布和餐巾,并且还得自己去沿街叫卖,挨
门兜售这些产品。尽管如此,赚的钱远不够一家开销的。母亲只好以缝鞋为副业,
经常缝到深更半夜,而卡内基和弟弟汤姆呆在一旁帮忙。就这样,一家人每周只赚
5美元,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为了给父母分忧,卡内基进了一家纺织厂当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角。后来,
他又干起了挣钱稍多一点的工作:烧锅炉和在油池里浸纱管。油池里的气味令人作
呕,灼热的锅炉使他汗流使背,但卡内基还是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当然,他并不甘
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卡内基在白天劳累一天后,晚上还参加夜校学习,课程是复式记帐法会计,每
周3次。这段时期他所学的复式会计知识,成了他后来建立巨大的钢铁王国并使之立
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849年冬天,一天晚上,卡内基上完课回家,得知姨父传来话,匹兹堡市的大
卫电报公司需要一个送电报的信差。他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卡内基穿上崭新的衣服和皮鞋,与父亲一起来到电报公司门前。
他突然停下脚步,对父亲说:“我想一个人单独进去面试,爸爸你就在外面等我吧。”
原来,他担心自己与父亲并排面谈时,会显得个子矮小,同时,他也怕父亲讲话不
得体,会冲撞了大卫先生,从而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单独一人上到二楼面试。大卫先生打量了一番这个矮个头、高鼻梁的
苏格兰少年,问道:“匹兹堡市区的街道,你熟悉吗?”

  卡内基语气坚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证在一个星期内熟悉匹兹堡的全部街
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个子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您放心。”

大卫先生满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从现在起就开始上班吧!”

就这样,卡内基谋得这个差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这时,他年仅14岁。

  在短短一星期内,身着绿色制服的卡内基实现了面试时许下的诺言,熟悉了匹
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后,他连郊区路径也了如指掌。他个头小,但腿很勤,
很快在公司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一年后,他已升为管理信差的负责人。

  卡内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时到达公司,打扫完房间后,他就悄悄跑到电报房学习
打电报。他非常珍惜这个秘密学习机会,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收
发电报的技术。后来他被提升,成了电报公司里首屈一指的优秀电报员。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交通枢纽,而且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电报
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在这座实业家云集的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
巷送电报、嘀嘀嗒嗒拍电报的生活,卡内基就像进了一所“商业学校”。他熟悉每
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
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因此,卡内
基在回顾这段时期时,称之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由于卡内基工作勤快,颇得大卫总经理的赏识。一个月末的一天下午,卡内基
被单独留了下来。当他跨进总经理办公室时,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生怕自己
工作中有什么疏忽,做错了事。但大卫总经理却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比
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勉,所以从这个月开始给你单独加薪。”卡内基高兴得差点晕
倒。他领了13.5美元,比上个月多出2.25美元。对年仅15岁贫苦少年来说,这是笔
巨款。

  回到家,卡内基只是像往常一样,将11.25美元薪水交给母亲,而将增加的2.2
5美元暂时留了下来,因为这笔钱对他来说实在太珍贵了。晚上临睡前,他把加薪的
秘密告诉了弟弟,7岁的小汤姆也感到吃惊。于是,弟兄俩兴奋地谈起了未来的事业,
憧憬着将来要合开一家“卡内基兄弟公司”,赚好多好多的钱,送给母亲一辆闪闪
发亮的马车,再也不让她老人家像现在这样缝鞋缝到深更半夜了。他们谈了很久很
久,才沉沉入睡。

  第二天在餐桌旁,卡内基把2.25美元拿出来交给母亲,并问:“我们在丹弗姆
林跟人家借的钱,还差多少?”母亲显得很吃惊:“那20英镑的债,还差一点就够
还了。你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当母亲得知这笔钱的来历后,眼里涌出了喜悦的泪
水,而坐在一旁的父亲却流露出得意的神色。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将
来一定会做一番大事业的。为寄还好友主动资助的那20英镑,这两年来母亲每天尽
量节省生活开支,5角5角地存起来,眼看快凑足200美元还债了;如今儿子又以增收
的钱帮助还债,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这一天,全家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喜悦。

  卡内基在跑腿送电报之余,很想多读点书来充实自己,可是,苦于家境贫穷,
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书。
  幸好有一天他在翻阅报纸时,发现了一条消息:退役的詹姆士•安德森上校愿
意将家中所藏400册图书借给好学的青少年们。每逢星期六可以到他家借一本书,一
星期后归还,再换借另一本。

  于是,欣喜若狂的卡内基找到上校的家,借到了自己心爱的书。从此每到星期
六,他都能和一个崭新的知识世界接触了。

  后来,上校眼看借书的少年日益增多,决计办一个私人图书馆,他到纽约添购
了各种书籍,扩大了自己的书斋,又向市政府借了一间房,成立了一家真正的图书
馆。

  卡内基从安德森图书馆里借到了许多好书,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只要一天
不看书,就觉得心神不宁。安德森使他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卡
内基事业成功时,为了报答安德森先生的帮助,在其私人图书馆的原址,盖了大会
堂和图书馆,并立碑纪念这位恩人。

  1853年,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电报技术
的卡内基,聘他去当私人电报员兼秘书,每月薪水35美元。当时卡内基已是18岁的
大小伙子了,他怀着强烈的上进心走进了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10余年中,卡内基平步青云,24岁就升任该公司西部
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并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这种技巧是他
后来组织庞大的钢铁企业时所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卡内基也抓住时机,初试牛刀,参与投资,而且频频得手,慢慢积
累得小有资财,为他以后开办钢铁企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1856年,斯考特劝说卡内基买10股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共计600美元。当时,
卡内基的全部积蓄不过60美元,但他决心设法凑足这笔钱。他与母亲商量,母亲提
出以房屋作抵押来贷款。就这样,卡内基以贷款进行了第一次投资。不久,一张亚
当斯公司10美元红利的支票就送到了卡内基的手里。

  不久,卡内基又充当“伯乐”,将卧铺车的发明者伍德拉夫引荐给宾夕法尼亚
铁路公司,建立了一家火车卧铺车厢制造公司。卡内基通过借贷投资买下该公司1/
38的股份。仅200余美元的投资,一年之间分得的股票红利高达5000美元。卡内基又
抓到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到1863年,卡内基在股票投资上已成为行家里手。

  1865年,卡内基果断地辞掉了铁路公司的职务,开始一门心思地干自己的事业。
他创办了匹兹堡铁轨公司、火车头制造厂以及铁桥制造厂,并开办了炼铁厂,开始
涉足钢铁企业。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钢铁生产经营极为分散,从采矿、炼铁到最终制成铁轨、
铁板等成品,中间需经过许多厂家。加上中间商在每个产销环节层层加码,致使最
终产品的成本很高。卡内基深知传统钢铁企业的这些弊病,他决心建立一个面目全
新的、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钢铁公司。

  1872年,卡内基认为在炼钢事业上大干一场的时机业已成熟。首先,从技术上
讲,成本低廉的酸性转炉炼钢法已经发明,他特地亲赴英国考察了发明者贝西默在
生产中运用该法的实际情况。其次,美国的钢铁市场十分广阔,供不应求。而铁矿
在美国极为丰富,密执安大铁矿已进人大规模开采阶段。再次,就财力而言,卡内
基已拥有数十万美元的股票及其它财产,他决定改变四处投资的老法,将资金集中
到钢铁事业中来。最后,最令卡内基信心十足的,是他在钢铁公司10余年间所掌握
的管理大企业的本领。于是,到1873年底,他终于与人合伙创办了卡内基一麦坎德
里斯钢铁公司。公司共有资本75万美元。卡内基投资25万美元,是最大的股东。在
随后的20多年间,卡内基使自己的财富增加了几十倍。

  1881年,卡内基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
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
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他终于攀上了自己事业
的顶峰,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亨。他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
的三大巨头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
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
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
类的职务。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任用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时
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
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然而,卡内基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敬,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
重要的是因为他在事业成功之后,毫不犹豫地将赚得的庞大财富,几乎全部捐献给
了社会公益事业。他的后半生,主要致力于慈善事业与世界和平。

  卡内基早在33岁的那一年,就在日记上写了下面的一段话:“对金钱执迷的人,
是品格卑贱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赚钱的事业,有一天自己也一定会堕落下去。
假使将来我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财富,就要把它用在社会福利上面。”

  1900年,年逾花甲的卡内基已经功成名就,他踌躇满志,决定心安理得地退休,
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去做他早已想做的事情。这一年,他在《财富的福音》一书中宣
布:“我不再努力挣更多的财富。”于是,他毅然从他那蓬勃发展的钢铁事业中引
退,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金融大王摩根。然后,他就开始实施他
的把财富奉献给社会的伟大计划。

  1901年,即他引退后的第一年,他首先拿出500万美元为炼钢工人设立了救济和
养老基金,以向帮助他取得事业成功的员工们表示感谢。接着,为帮助有志上进而
家境贫穷的年轻人,他当年在纽约市捐款建立了68座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设事业
持续了16年,他总共捐资1200万美元,兴办图书馆3500座。

  第二年,他捐款2500万美元,在华盛顿创立“卡内基协会”,由美国国务卿约
翰任会长,主要用来发展科学、文学和美术事业。该协会曾建造一艘“卡内基号”
海洋调查船,修正了世界航海图。此外,还在加州山顶上建造威尔逊天文台来观察
太空。对这个协会,卡内基在随后的一些年里一再追加资金,累计捐款达7300万美
元。

  与此同时,卡内基在他的第二故乡匹兹堡创办了“卡内基大学”。后来,又在
美、英各地捐资创办了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这类用于建造教育设施的捐款,达90
00万美元之巨。

  在随后的几年中,卡内基又设立了若干项基金。他捐资500万美元,设立“舍己
救人者基金”,对在突发事件中为救助他人而牺牲或负伤的英雄及其家属予以奖励
或救济。他捐资3900万美元,设立“大学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
活。他还设立了“总统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对美国总统或作家的晚年给予
资助。此外,他向11个国家提供了“卡内基名人基金”,并以1000万美元设立“卡
内基国际和平财团”,专门资助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人们。

  1911年,年迈的卡内基夫妇由于10年来一直直接参与捐献工作,身心都深感疲
惫,因而,卡内基决定再以仅余的1亿5千万美元设立了“卡内基公司”,让公司人
员代理他们的捐献工作。

  直至生命结束之前,卡内基都在为社会奉献着他的财富,其捐献总额高达3亿3
千多万美元。当然,在他身后,“卡内基公司”及各项卡内基基金依然在实施他的
捐献计划,况且这笔巨款还会不断地增加利息,或赚进红利,实际上他在世界上捐
献的数额远大于这个数字。

  1919年8月11日,84岁的卡内基在美国雷诺克斯市的别墅中因肺炎而谢世。这位
出生于苏格兰的伟大人物,从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而
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
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从一个贫穷的少年变
成乐善好施的巨富,卡内基这富有传奇性的一生,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里的故
事一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